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哲整理与复习-(2)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这句话是错误的。(2分)这是因为: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1分)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1分)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1分)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1分)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1分)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

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

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1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2分)

●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有其选择的特定目标,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答:错误。这种观点夸大了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能动的选择性,否认了这种选择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因而是错误的。客观规律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和方向,规定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可能性和范围,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人们可以根据不同历史条件进行选择,并把可能性变成现实,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但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和完全自由的,受着客观规律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只能在客观规律和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和范围内进行选择。人们对客观规律和条件认识越深刻、越全面,才有更大的自由。脱离客观规律和条件,无视条件需要,主观任意地“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就会陷于不自由的境地。 四个材料:

●材料1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观点,材料2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观点。(1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辩证统一的,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1分)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1分)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1分)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1分)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1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导致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和对抗的尖锐化,以及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社会危机,从而促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1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需要相应的主客观条件。(1分)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1分)基本矛盾的发展、激化有个过程。我们既要坚定树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要面对现实,坚持科学态度,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2)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材料3的观点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分)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这是矛盾的特殊性。(1分)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1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形态的更替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而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及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3)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1分)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1分)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分)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

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

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1分) 三个材料:

●(1)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表明人类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技术推动文明的发展,这表明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 (2)有材料2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不仅具有积极作用,科技也有消极作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急剧增加;科技的进步是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和手段日新月异;工业生产过程的大多数剩余物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或回收再利用,就直接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中,结果造成环境污染。 (3)有材料一三看出,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忽视了客观能动性的作用,违反了自然规律,我们只有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应协调和发展的关系,是社会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需求造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同一。

3.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4.旧唯物主义现在本质上是机械的唯物史观。 5.劳动者介意进行的社会关系指示器是劳动资料。

6.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7.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买到的劳动力商品

9.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食物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价值构成

10.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典型的现象是生产过剩

1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3.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定律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5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8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9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0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生产阶段

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1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4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

1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理论是与时俱进 16哲学的发展史表明。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之一观点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1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他的客观性

19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阶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 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价值

3资产阶级上层建筑的核心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低位

5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6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说明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3各种唯心主义派别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包含哲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具有历史必然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

次引入认识论。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7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表示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9罗马教皇对伽利略审判平反说明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10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自发的力量起作用,后者通过人的活动实现。 11社会形态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2“一切商品对他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他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购买它的消费者而言。

1.思维和存在的全系问题是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3.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是指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内容是客观的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观点是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是 矛盾分析法

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7.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8“.沉舟侧畔千帆过”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式发展趋势

9.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阶级斗争 1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其完备的外在形式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12.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13人的存在方式是 实践

14.加快资本周转,可增加剩余价值根本原因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15. 商品价值量是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

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间矛盾

17人类社会关系中最为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

18 人民群众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这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9.下面哪位不是空想主义者 亚当.斯密 20.列宁得出社会主义能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1.思维和存在的全系问题是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3.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是指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内容是客观的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观点是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1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形式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12.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13人的存在方式是 实践

14.加快资本周转,可增加剩余价值 根本原因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15. 商品价值量是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的

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间矛盾

17人类社会关系中最为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 18 人民群众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这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9.下面哪位不是空想主义者 亚当.斯密 20.列宁得出社会主义能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1古语云“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其哲理是 量变是质变得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3下列选项中 正确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有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体现了资本家的剥削 资本是个历史范畴 资本反映了物质外壳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最基本的方法有 绝对盛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5下列属于共产主义特征的有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14.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调节的主要对象是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外汇市场 15.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竞争的压力

16.从一定角度说明仪式的起源和本质的有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7.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和基本内容的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将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功。 多选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其表现有: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确的解决了哲学与哥们具体科学的关系

2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3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4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5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非垄断企业利润的一部分;通过再分配手段获得的收益

6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培育出新优良品种,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7价值的特性是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

多维性

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他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他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发展,他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9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是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建筑单位先设计图纸,再依据图纸施工,盖成大楼,这说明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世界统一性说明的问题是,世界万物 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本源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斗争性和同一性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实践--认识--实践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农民在田里插秧

生产关系是反映 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 下列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 政治思想、哲学、宗教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事求是

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政权

具有劳动和抽象劳动 是同一劳动的两方面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原因是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原因是 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社会进步的内在工具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英雄的历史作用超不出历史条件的许可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特性 人的社会属性 多选:

马哲整理与复习-(2)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57iu0esdg3gznb0gt563y3j84vsq000a9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