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案三 文化常识
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类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2015年全国卷出现的新题型。这类实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含义比较固定,涉及面较广。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常识、礼俗常识、服饰器物、历法刑罚、古代音乐等。
古代文化知识的备考别无他法,唯有积累。对史传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精准高效记忆,是破解古代文化知识题的关键。
(一)官职职掌类
示例 释义 “太守”,古代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①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高行政长官。 ②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荆..轲刺秦王》) 续表 示例 ③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④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二)文化科举类 示例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续表 示例 ③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释义 “秀才”,此处指优秀的人才。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 “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 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⑤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传》) ..(三)礼仪称谓类 示例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 “九宾”,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之一。 释义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庠序”,古代的学校名。殷商时代叫“序”,周代叫“庠”。 释义 “司马”,古代武职官职名。 “侯”“伯”,春秋时期的爵位名。 “太子”,帝王的儿子中已经被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
殿。 ②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伶官传序》) ..“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用羊、猪各一头。(牛、羊、猪三牲全备,叫“太牢”。) ③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④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 “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四)天文、地理、历法类 示例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集序》) ....②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释义 “永和”,年号纪年,东晋穆帝年号;“癸丑”,干支纪年,指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 “四海”,代指天下、全国。 “束发”,十五岁时,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六合”,出生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③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 ..字,都相适合。 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既望”,指望日的次日,通常指农历的每月十六日。 例题 (2016·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剖析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尤其是在课文和课文注释中出现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文本中该词的含义进行认证分析,来确定正误。“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答案 C 技法透视 方法 示例 高考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分类串记常见的文化常识 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知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识记古代文化知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 运用联想记忆触类旁通 任、拜、除、征―→迁、擢、拔―→调、出、徙―→罢、贬、左迁 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官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文化常识。 ①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掌握常见的设误方式 ②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本来是嫡长子继位,却说成“最年长的儿子”继位,忽略嫡庶) ③张冠李戴。(如将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④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 比较法排除筛选错误项 反复分析比较各选项的解说,用已知的文化常识对各选项进行筛选排除,缩小确定范围,推断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针对练习 判断对错。错误的,说出错误原因。
类型一:人的称谓(含名、字、号)、年龄
1.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答案 √
2.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
答案 ×
解析 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3.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 答案 ×
解析 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4.“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
答案 √
5.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
答案 ×
解析 “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
6.“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
答案 √
7.“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具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