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解: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要防止菜刀生锈可以使用后擦干,所以本题答案为:Fe2O3+3CO
2Fe+3CO2,Fe2O3,使用后擦干.
【点拨】本题考查了炼铁的知识以及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25.(3分)2008 年9 月27 日,太空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我国研制的航天员舱外服为航天员成功进行太空行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航天员舱外服除了要隔热、散热外,在航天服这个密封的空间中还要有通讯系统、动力系统、输送养料系统和废气处理系统。其中废气处理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让废气进入一个装有木炭的盒子除去臭气,这一过程利用了木炭的 吸附 性,发生了 物理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下同);第二步,再用氢氧化锂作吸收剂除去CO2,这一过程发生了 化学变化 。 【微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思路】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析】解:木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臭气,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氢氧化锂和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锂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吸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点拨】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6.(3分)小明从超市购买了一些食品,发现生产厂家为了延长保质期进行了不同的处理:①工采用真空包装,其目的是 防止食品被氧化变质 ;②采用充气包装,其中的气体可能是 氮气 ;③故置一包生石灰,其作用是 吸水 ;④放置一包“双吸剂’,﹣﹣还原性铁粉,它吸收的两种物质 水和氧气 . 【微点】食品干燥剂、保鲜剂和充气包装的成分探究.
【思路】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氧气能使食品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食品包装袋中充的气体可以是氮气或氧气,生石灰具有吸水性,常用作食品干燥剂,铁在有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
【解析】解:采用真空包装除去氧气,氧气能使食品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食品包装袋
第 16 页 / 共 23 页
中充的气体可以是氮气或氧气,生石灰具有吸水性,常用作食品干燥剂,铁能将食品包装袋中的氧气和水吸收掉,所以本题答案为:防止食品被氧化变质,氮气,吸水,水和氧气.
【点拨】本题考查了食品保鲜剂的研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7.(6分)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其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为确定实验室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小程同学进行了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部分变质.他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两种试剂,你认为这两种试剂依次为 氯化钙 和 无色的酚酞试液 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l2+Na2CO3=CaCO3↓+2NaCl .
【微点】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思路】弄清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变质原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变质后产物中有碳酸钠,所以可选的试剂是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沉淀物质和中性溶液,过滤后再加入无色的酚酞试液鉴别出氢氧化钠的存在,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解: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变质原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为确定实验室的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两种试剂,所以可选的试剂是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沉淀物质和中性溶液,氯化钙或氯化钡都可以,过滤后再加入无色的酚酞试液鉴别出没变质的氢氧化钠的存在,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氯化钙,无色的酚酞试液,CaCl2+Na2CO3=CaCO3↓+2NaCl.
【点拨】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不仅易潮解,还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故注意要密封保存. 三、简答题(本题共10分)
28.(3分)小维同学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形铁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放置盛有浓氨水的微型烧杯,罩上大烧杯. (l)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 . (2)从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有:
①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构成氨气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② 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
第 17 页 / 共 23 页
【微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思路】从实验现象来考虑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团没有和氨水接触就变成了红色,说明氨气分子的不断运动,同时证明了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呈碱性溶液的性质,说明氨水呈碱性.
【解析】解:从图示看,主要现象就是棉花团由白色变成了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在没有和氨水接触的情况下变红,说明氨气分子在不断运动,氨气分子能从浓氨水中不断地运动出来,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时变红,说明氨水呈碱性即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故答案为:
(1)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
(2)①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构成氨气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②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点拨】回答开放型题目时,要把握出题者的意图,本题主要是想证明分子的运动和氨水的性质,所以要从这两点来回答.
29.(3分)如图所示,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试回答下列问题:
( l )过一会儿,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是 高处的蜡烛先熄灭,低处的后熄灭 ,其原因是 蜡烛燃烧放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气体的密度会减小导致气流向上升 ; ( 2 )根据上述实验,从着火的楼房逃离时的正确做法是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 .
【微点】蜡烛燃烧实验.
【思路】两只蜡烛都是在密闭的空间里燃烧,当将其中的氧气消耗掉时或者先接触到较
第 18 页 / 共 23 页
多二氧化碳时就会因满足不了燃烧的条件而熄灭,两蜡烛燃烧放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气体的密度会减小导致气流向上升,从而使上层的蜡烛先熄灭;所以在大火中逃生时应该尽量低点,而不能站立姿势跑出,一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 【解析】解:
(1)蜡烛燃烧放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气体的密度会减小导致气流向上升,从而使上层的蜡烛先熄灭,故答案为:高处的蜡烛先熄灭,低处的后熄灭;蜡烛燃烧放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气体的密度会减小导致气流向上升
(2)从实验可知,大火中逃生时应该尽量低点,而不能站立姿势跑出,一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故答案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
【点拨】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这一性质,也教育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来分析解决问题.
30.(4分)育才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定“探究鱼鳔内气体的成分”为课题,
他们将收集的鱼鳔固定在水槽底部,用针刺破后,采用 排水法 法收集两瓶鳔内气体。向其中的一瓶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鱼鳔内气体中一定含有 CO2 ;另一瓶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为集气瓶容积的,说明鳔内气体中一定含有 O2 。根据上述两个实验,可以比较鱼鳔内气体成分的含量与空气中气体成分含量,其结论是 鱼鳔内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 。
【微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思路】根据收集鱼鳔中的气体用了水槽,可推测收集方法是排水法;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推测鱼鳔中的气体成分;根据磷可以在气体中燃烧,可推测气体中含有氧气;根据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为集气瓶容积的,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说明该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低,根据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可知气
第 19 页 / 共 23 页
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解析】解:收集鱼鳔中的气体用了水槽,可推测收集方法是排水法。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鱼鳔内气体中一定含有CO2。
根据磷可以在气体中燃烧,可推测气体中含有氧气。
根据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为集气瓶容积的,则气体被消耗的为瓶中气体价格听,且二氧化碳也能溶于水,说明该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低;据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而空气不能,可知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故答案为:排水法;CO2;O2;鱼鳔内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
【点拨】以生活情景为题材的命题形式,在中考中比较常见,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同时积极联系实际,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16分)
31.(8分)下列是为你进行化学实验时提供的仪器:
试回答下列问题:
( l )写出图中字母代号为D 和I的仪器名称:D 烧杯 ,L 酒精灯 ;
( 2 )利用上图中给出的仪器(不能添加,也不能重复使用),组装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你选取的仪器组合是(填仪器字母代号) EI或AEI或BCH(或EJL) 仪器组装后必须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利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O2↑(或2KMnO4K2MnO4+MnO2+O2↑) ;
( 3 )检查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来验满 .
第 20 页 / 共 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