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灯具发展史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灯具发展史

灯的使用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电力时代和后电力后代。

灯最早的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7万年。那时,没有金属和铜可以用来制作灯,那时的人就用中空的石头和贝壳取而代之。这些中空的石头里被放满了苔藓和其他植物,然后浸在动物脂肪里。动物脂肪可以代替油,第一盏灯就是这么诞生的。

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开始用陶器灯代替手持的火把。lamp这个单词来源于希腊文中的lampas,意思是火把。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己的灯具,此后连绵不断发展至今。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灯具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极具实用性和时代性,许多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己的灯具,此后连绵不断发展至今。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灯具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极具实用性和时代性,许多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在古文献中,“烛”是照明用器的最早称呼。《仪礼·燕礼》云:“宵则庶子执烛于阼阶上,司官执烛于西阶上,甸人执大烛于庭,阍人为大烛于门外。”《礼记·曲礼上》也云“烛不见跋”。郑玄注:“烛,燋也。”另,贾公彦疏:“烛,燋也,古者无麻烛而用荆燋(荆燋,一种灌木名,种类多,多生于原野,其枯木枝条易燃——编者注)。故《礼记·少仪》云:?主人执烛抱燋。?郑云:?未爇曰燋。?但在地曰燎,执之曰烛,于地广设之曰大烛,其燎亦名大烛。”可见,西周时“烛”应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燋”,用于把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

战国时代又出现了“镫”的称呼。在史诗《楚辞·招魂》中,屈大夫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灯具不仅有陶质的、青铜质的,还有玉质的。现存玉质灯仅见故宫博物院一件,造型十分精美,成为传世品。这个时期的灯具造型各异。在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一件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15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情态各异,妙趣横生。今天的人们把这种灯具称为“多枝灯”,

而把有人俑形体的灯称为“人俑灯”。后者上的人俑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持灯方式有的站立,两臂张开,举灯过顶;有的跽坐,两手前伸,托灯在前。一俑所持灯盘从1~3个不等。

还有一种被称为“仿日用器形灯”的,主要仿照“豆”、“鼎”、“簋”等较为常见的器皿。1974年在甘肃平凉庙七号战国坟墓出土了一件铜质的仿鼎灯。全器由身、盖键、耳几部分组成。身呈鼎形,下有三蹄足、双附耳,耳上侧有键槽,两侧穿孔,中贯铁柱。盖顶中心有一托,双侧两鸭头旋向状,盖反转,中心有锥尖凸起。上盖后放下双键,旋动盖间两鸭头部即紧扣锁上,成一鼎形。打开时先旋盖再开键,即成一灯。构造相当巧妙。

到了秦代,灯具铸造极其华丽。《西京杂记》卷三记载:“高祖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其惊异者,有青玉五枝镫,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镫,镫然,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对战国和秦朝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并且由于这一时期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使本为日常生活用具的灯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见之物。众多出土文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灯具不仅数量显著增多,材质和种类也有新的发展,这说明灯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从质地上看,在青铜灯具继续盛行、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外,还出现了铁灯和石灯;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还出现了动物形象灯;从功用上看,不仅有座灯,还有行灯和吊灯。 铁质灯具的出现与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及铁器的普遍运用密切相关。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出土的铁质灯具并不多见。河南洛阳烧沟一座东汉墓出土的铁灯,高达73厘米,下部有一圆形底座,中间有一灯柱,沿柱向四外伸出三排灯枝,每排四枝,共十二枝,每个枝头都有一圆形灯盏,在灯柱顶上站立一只展翅欲飞的瑞鸟。这种造型堪称当时铁质灯具的代表。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材料的灯具。种类繁多、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灯具史上的新天地。

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在清代,宫灯由于珍贵竟然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臣的赐物。《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灯盏数对。”

明清的宫灯主要以细木为框架,雕刻花纹,或以雕漆为架,镶以纱绢、玻璃或玻璃丝。清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里有“料丝灯”(即玻璃灯)的制作、传入京城,以及在民间兴衰的详细记载,“料丝灯出永昌,言取药料煎熬,抽丝织之为灯,故曰料丝。其药料则紫石英、钝磁、赭石之属,不一类也。始出于钱能,以此进上,不使外人烧造。能去,始习为之;顾更精,长大几二三倍,价甚昂,烧造者死,其子传其法,人竞烧之,价益贱,为之者遂不能精矣。宦游者罔不取之。”

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的特种工艺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直到今天在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仍能发现宫灯造型装饰。

我国的灯史,是一幅卷帙浩繁的艺术长卷。在世界尚处于火光照明的历史时代里,中国的灯文化一直享有盛誉。即使在电子灯具日新月异的今天,每逢元宵佳节,我国许多地区家家户户依旧张灯结彩,正可谓“月华连昼色,灯景杂星光”,其景物之瑰丽,蔚为大观。 18世纪灯具的样式出现了重大变化,中央燃烧器发明了。随着这项发明的诞生,一种独立的燃料也从金属中提取出来。另一个细小的变化是加入了金属管调节灯火的亮度。 这是照明史上的重大发现,因为有了调节装置,人类就可以根据需求减弱或增强亮度。新的灯具还有另一个变化,那就是有了玻璃灯罩。灯罩的作用是保护火焰,控制空气流动。 瑞士化学家Ami Argand于1783年首次在油灯中使用中空的环状灯芯。

1879年在大洋彼岸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人类从此跨入了电气照明的新时代,但是国人自制灯具却是在20世纪初期。我国电光源工业历史较短,大部分企业是1958年~1960年期间问世的,国内光源设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自行研制、大批量引进到消化发展几个阶段。目前在引进国外先进光源的基础上,我国已研制设计出了许多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光源生产设备,使我国电光源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灯具发展史

灯具发展史灯的使用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电力时代和后电力后代。灯最早的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7万年。那时,没有金属和铜可以用来制作灯,那时的人就用中空的石头和贝壳取而代之。这些中空的石头里被放满了苔藓和其他植物,然后浸在动物脂肪里。动物脂肪可以代替油,第一盏灯就是这么诞生的。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开始用陶器灯代替手持的火把。lamp这个单词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4utf6j89u0088t3wps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