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

7. 裂片细胞(schistocyte)为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的红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有各种形态如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转形等。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胞小于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出现较多。

8. 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指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改变的情况而言,可呈泪滴状、梨形、棍棒形、新月形等,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因贫血严重但又缺乏原料,在骨髓内粗制滥造;也可能因红细胞脆性增大,在推片时碎裂所致。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1. 正常色素性(normochromic)正常红细胞在瑞特染色的血片中为淡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空白区,通常称正常色素性。除见于正常人外,还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

2. 低色素性(hypochromic)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浅染色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圈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杨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时也常见到。

3. 高色素性(hyperchromic)指红细胞内生下性中心浅染区消失,整个红细胞均染成红色,而且胞体也大。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是增高的,但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多属于正常。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4. 嗜多色性(polychromatic)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而被染成灰色蓝色。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多见。 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1. 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简称点彩红细胞,指在瑞特氏染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嗜碱性深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到,仅为万分之一。有铅、铋、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名铅中毒的诊断的筛选指标。有人认为是由于红细胞的膜受重金属损伤后,其胞质中的核糖体发生聚集性引起,也可能是由于血红蛋白合成过程中原卟啉与铁结合受损所致,伴有再生紊乱现象。

2. 染色质小体(howell jollys body)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呈圆形,有1-2μm大小,染紫红色,可1至数个,已证实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3. 卡波环(cabot ring)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见于巨细胞性贫血和铅中毒患者。

4. 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hrocyte)即幼稚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液中不能见到。1周之内婴儿的血涂片可见到少量。在成人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属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

病理现象,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后,骨髓增生,除网织红细胞大量入血外,还有一些有核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这说明骨髓的调节功能良好。另一种可能是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其它部位的癌肿转达移到骨髓,最常见于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后者可见更早阶段的幼红细胞,并伴有形态上巨幼样变及其它畸变。

综合以上红细胞形态变化,结合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低程度,可以初步作出贫血的形态学诊断(见下表)。

常见各类贫血的形态学诊断简表

血涂片中红细胞形态学所见

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小型为主,有明显中心染区扩大

红细胞大小,形态大致正常

同上,多色性红细胞较易见到

同上,易见嗜多色性红细胞,亦可见到有核红细胞

急性溶血

↑↑

尿中有游离Hb,血小板正常或↑

红细胞大小不均,大红细胞及巨红细胞易见到,血红蛋白量丰富,生理性中心浅染区常见多色及有核红细胞 变异的潜在来源 取材不当。

涂片过厚或过薄,影响形态观察。 操作注意事项

1 .取材后,必须立即涂片。

2 .推好的血膜片应在空气中摇动,使其尽快干燥,以免细胞变形。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3. 根据血膜厚薄,细胞量多少及室内温度等把握好染色时间,使染色效果满意。 4.镜检时循序检查,必要时用油镜确认;并注意整体情况。

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

血小板正常或↓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失血

中性分叶↑

血小板↓

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 血红蛋白 网织红细胞 ↓

↓↓

其它

病因推断

参考化验项目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

血小板手工计数。

将血液用适当的稀释液作一定量稀释后,混匀注人计数池内计数,再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数。 试剂

(1)草酸铵法稀液:分别溶解草酸铵1.0g及EDTA·Na20.012g,合并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

(2)许汝和稀释液:分别溶解尿素(AR级)10g、枸橼酸钠0.5g于蒸馏水至100ml,再加40%甲醛溶液0.1ml,混匀,过滤,保存于冰箱中备用。 《操作》

(1)于清洁试管中加入稀释液0.38ml。

(2)准确吸取毛细血管血20ul (WBC小于60×109吸取40 ul),擦去管尖外附着血液,置于血小 板稀释液内,立即充分混匀。街完全溶血后再次混匀1min。

(3)取上述均匀的血小板悬液1滴,注入计数池内,静置10~15min,使血小板下沉。 (4)用高倍镜计数中央1个大方格(即400个小格)内血小板,乘以0.2×109即为每升血液内血小板数。 质量保证方案

(1) 血小板稀释液要清洁,配成后应过滤。防止微粒和细菌污染。 试管吸管也应清洁、干净。

(2)针刺应稍深,使血流畅通。拭去第一滴血后,首先采血小板测事实上,操作应迅速,防止血小板聚集和破坏采取标本后尽快计数,以免影响结果。

(3)血液加入稀释液内要 充分混匀,滴入计数池后一定要静置10~15min。室温高时注意保持计数池周围的湿度,以免水分蒸发而影响计数结果。

(4)计数时光线要适中,不可太强,应注意有折光的性的血小板和杂质、灰尘相区别。附在血细胞旁边的血小板也要注意,不要漏数。

(5)如在位相显微镜或暗视野显微镜下计数,效果更佳,计数更准确。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100×109/L〉见于: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②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功能亢进;③血小板消耗过多:DIC;④家庭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ernard-Souleir,综合征)等。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

(2)血小板增多(〈400×109/L〉见于:①骨髓增生综合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②急性反应: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等;③其它:脾切除术后。 《参考文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7.裂片细胞(schistocyte)为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的红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有各种形态如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转形等。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胞小于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出现较多。8.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指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改变的情况而言,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4bsu0a1ak55t2h95x553fre38hi550117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