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政治 1、政治的要素:
(1)政治的原动力是利益; (2)政治的核心是公共权力;
(3)政治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协调矛盾; (4)政治目的在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发展。 2、政治的界定: 基于一定的利益,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
1、界定: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观点。 2、特征:
(1)以国家为核心主题;
(2)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 (3)政治思想不断变化。 (三)什么是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人类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史。历史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 主要线索:
(1)对政治现象的客观描述解释和分析: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 (2)价值判断或选择:回答“怎么样”。 (四)什么是西方政治思想史 关于“西方”:西方不是政治地理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演变: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西欧→北美
西欧、北美是西方文化的故乡
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社会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史。 (五)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研究西方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观点、理论和学说。
(2)各种政治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合乎逻辑的历史联系。 (3)各种政治思想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具体联系。
(4)各种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在西方政治思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柏拉图
(1)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2)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青少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过诗歌、戏剧,研究多人思想。20岁时投师于苏格拉底,并深受苏格拉底影响,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外出游学。 (3)柏拉图结束游历回到雅典,创办自己的学园。
(4)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
代表作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 (5)主要思想有:
①国家理念与城邦正义观:
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 社会分工理论:城邦起源于社会分工
城邦的正义:城邦的理念实现或体现了最高善,就是合乎正义的城邦。 理想的城邦:1、严格的社会分工2、男女平等3、“共妻共子”和“财产公有”
个人的正义:与城邦三个等级相对应的是人的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欲望、激情和理性。 这一理想国不仅是他研究和衡量现实政体的尺度,也是他全部政治思想的最终归宿。 ②哲学家治国(贤人政治,贵族政体):由哲学家执掌政权(优秀的人治国),管理城邦。在统治者和护卫者等级内废除私有制。推行共产制
③重视教育治国,教育服务于城邦,重视哲学的教育。 ④法律规范和法治原则处于次要位置,为政以德。 ⑤政体论
a王政:由“哲学王”治国的“贤人政体” b荣誉政体:“好胜”和“爱荣誉”
c寡头政体:以财产多寡决定人们政治权利多少与政治领导能力强弱。 d平民政体:制度特征是自由、宽容、平等。批评最为激烈。 e僭主政体:批评最为激烈 f晚年写《政治家篇》,政体思想趋于成熟。
按统治者人数把政体分为一个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 (6)评价
柏拉图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影响了中世纪基督教基本学理的形成。 《理想国》为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材料。
局限:政治上反映奴隶主阶级利益,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理想国构想实质上是维护一种狭隘的奴隶主阶级的财产私有制。
“哲学王”实质是企图在希腊推行贵族政体,以挽救衰落中的城邦制度。
一、生平与著作
柏拉图(427—437BC.)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申辩篇》、《会饮篇》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法律、伦理、教育等。 二、正义论
(一)城邦的正义:一个“完善”的城邦必然是一个具有各种美德的城邦。这些美德包括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城邦的正义,就是组成城邦的三个等级(统治者、护国者和工农业生产者)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同时坚持以智慧为首。
(二)个人的正义:与城邦三个等级相对应的,是人的心灵中的三个 组成部分——欲望、激情和理智。 在个人的灵魂中,同样也可以发现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美德。 个人灵魂中的正义是指灵魂中的理智、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各自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 三、城邦论
(一)城邦起源于社会分工
(二)理想的城邦:1、严格的社会分工2、男女平等3、“共妻共子”和“财产公有” 四、政体论 (一)王政:由“哲学王”治国的“贤人政体” (二)荣誉政体:“好胜”和“爱荣誉” (三)寡头政体:以财产多寡决定人们政治权利多少与政治领导能力强弱。 (四)民主政体:制度特征是自由、宽容、平等。 (五)僭主政体:最坏的政体
五、治国论
(一)治国根本在于培育人的美德。(二)只有掌握治国“上位知识”的哲学王才能治理好国家。(三)人治(德治)优于法治。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千年之久。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马克思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政治学术本来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其终极(目的)正是为大家所最重视的善德,也就是人间的至善。” 二、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1、“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2、“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 3、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城邦的目的是追求和实现个人和城邦生活的至善。 4、城邦的统治是轮流为政的统治。 三、人类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
四、人类的私心不会因公产制度的建立而随之消失
“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 “这类立法,以仁心仁意为立论的出发点,似乎可以引人入胜。人们听到财产公有以后,深信人人都是各人的至亲好友,并为那无边的情谊而欢呼,大家听到现世种种罪恶,比如违反契约而行使欺诈和伪证的财物诉讼,以及谄媚富豪等都被指斥为导源于私产制度,更加感到高兴。实际上,所有这些罪恶都是导源于人类的罪恶本性。即使实行公产制度也无法为之补救。”
五、政体理论
(一)政体的界定: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分子所企求的目的
(二)区分政体的标准:政府的目的、掌权者人数
(三)具体划分六类 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 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四)政体要素:立法机能(又称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审判(司法)机能。 六、理想政体及其基本原则
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是最理想的政体。
基本原则为:财产应私有公用;公民轮番执政;实行法治;人口不宜太多,疆域必须适当。 七、法治思想
法治的内涵:1、已成立法律获得普遍服从;2、人们所服从的法律是良法。
法治的优越性:1、法律由多数人制定,体现多数人智慧;2、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 八、亚里士多德的贡献:1、西方理性与科学传统的先驱2、希腊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百科全书似人物
3、城邦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4、城邦时代公民政治信仰的忠实表达者 2、亚里士多德
(1)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2)一生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求学时期:17岁时,亚里士多德进入了柏拉图学园学习,成为柏拉图学 园中最有才华和柏拉图最得意的门徒之一。学生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善于独 立思考,尊重老师却不盲从。在学园中,亚里士多德多有涉猎。
②游学经历:完成了一批政治学、伦理学著作,在希腊学术界有相当的声望。 公元前343年,应马其顿国王腓力的邀请担任太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这 样,亚里士多德为永垂史册的亚历山大大帝当了4年的家庭教师。
③创办学园: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马其顿王国回到了雅 典,创办了吕克昂学校。由于他常和弟子们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后人称亚里 士多德派为“逍遥派”。 ① 中庸之道:作为生活在希腊城邦奴隶危机的时代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己任。他的思想虽不乏深刻,但是极为稳健,容易被接受,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带来的可怕后果,他特别强调“中庸之道”。 (4)著作:代表作有《政治学》、《工具论》、《形而上学》、《雅典政制》等。作为古希腊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学识渊博,思想严谨,兼收并蓄。他涉猎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几乎所有的学科,完成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政治学》无可争议的算是政治科学的奠基之作。主要思想有:政治学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国家起源于家庭;人是城邦的动物;政体分类理论;理想社会理论。 ①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亚里士多德最早试图对当时人们已经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知识进行系统分类的人,他认为政治学属于实践性学科的一种,政治学的目的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达到“善”,应包括伦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他采用经验的、历史的研究方法。
②国家的起源:国家起源于家庭。
③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高于个人,个人依赖城邦,个人不能离开城邦而存在。
④政体分类理论:划分不同政体,分析了不同政体的特点,而且试图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不同的原因。赞成民主政体。
⑤理想社会的特征:中产阶级掌权与轮番为治、财产私有公用、实行法治、控制人口与加强教育。
3、西塞罗:(公元前106年至公元前43年)罗马思想家。
(1)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希腊政治思想与罗马政治思想实现的有机完美的融合。罗马政治家与罗马法学家实现了统一。 (2)主要著作:《论国家》(《论共和国》)、《论法律》、《论官吏》、《善与恶的定义》、《神性论》
(前三篇刚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政治家篇》相对应) (3)主要思想:
A. 国家起源学说:他一方面承认国家是人类出于生活上的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认为,国家并不是随便的一群人用随便的方式而形成的一种随便的社会组合,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之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它来自于人们的共同约定。
B. 对自然法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自然法就是植根于自然、与自然相一致或来自于宇宙的内在准则。它永恒存在,普遍有效,它命令人们做正当的事,禁止人们做不正当的事,它是一种最高的理性。他认为有国家就必然有法律,世界上存在这两种法,一种是自然法,一种是由人们制定、颁布的成文法。而且,自然法是根本,它先于成文法或国家颁布的法律而存在,是正义的基准或尺度,是成文法的基础。他认为,自然法就是一种永恒的、客观的原则。有了它,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才有了衡量的标准。
C. 人的自然平等学说:他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且每个人的理性与上帝的理性都是共同
的,理性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律性。而且正因为人类有共同的理性,所以人类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平等的,至少在法律面前应当是平等的。
D.对共和制优点的论述:他认为,在共和制下,执政官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他要依法行使权力,而且他的权力不能高于一切。在共和制下,“服从这应该有希望在未来当统治者;而统治者应该记住人们服从自己只是暂时的”。 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一、 生平与著作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古罗马政治家,思想家。生于罗马的一个骑士家庭。曾赴希腊求学,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思想的影响颇深。公元前77年,回罗马担任律师。公元前63年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为元老院元老。公元前51年赴小亚细亚任奇里乞亚总督。他反对独裁,维护贵族共和制。在第二次“三头同盟”成立后,他被三头之一的M.安东尼的部下于公元前43年12月7日杀害。西塞罗一生著述甚丰,在政治方面主要有《论国家》(又译《共和国》、《国家论》)、《论法律》等。 二、主要的政治思想
(一)国家起源于人们的共同约定,是人民的事业。(二)自然法是与自然相一致或来自于宇宙的内在准则,是成文法的根本,是正义的基准。 (三)人类从根本上来说是平等的,至少在法律面前应当是平等的。 (四)主张和捍卫共和政体。
中世纪思想
三、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地位
中世纪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转变,是政治哲学思考或研究主题的转换。古典时代,政治思考的主题是国家(城邦)权力的起源、归属和如何使用的问题,其核心是权力的归属问题。因此古典时代的思想家一般都将对政体问题的研究置于突出地位。政治哲学的讨论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但中世纪在基督教神学信仰的影响下,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讨论重点转向政治权力的性质和范围问题,即国家权力属于什么样的权力,其权力界限在哪里?正是沿着中世纪开创的这个方向,出现了近代的人权与宪政思想,产生了一整套作为现代政治思想主流的自由主义理念。 四、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特点
1.中世纪政治思想虽然有大量的创新,但政治学理论却处于不发达状态。
2.基督教神学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基督教信仰是分析、解释政治问题的出发点,政治学成为神学的分支和婢女。
3.政治思想的主题是政教关系,教权派与王权派的斗争是中世纪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4.从政治思想的来源与形成看,中世纪政治思想属于多元复合型政治思想。
宗教改革
评价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三权分立 (1)地理环境决定论
①看似道理,但既不全面、也不深刻,很难令人信服。 ②孟德斯鸠所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说法仍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安排的。孟德斯鸠力图从客观的物质自然条件中寻找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变迁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③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虽然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国家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但由于它本身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它必然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就此而言,对孟德斯鸠的探索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