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的综述
作者:普云霞
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1期
摘 要:族际通婚涉及的不仅仅是两个异性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且还隐含着这两个人所代表的各自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又因为我国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分布格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往来愈加密切,民族之间的通婚时常发生,所以对族际通婚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研究视角 一、引言
族际通婚的出现与各民族长期的社会交往是分不开的,因此学者们对于族际通婚的研究已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相关的文献著作也颇为丰富,各项研究成果较多。尤其是关于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是集中了学者们的各种理论视角。现从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的理论性研究、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地区的族际通婚三方面来进行归纳总结。 二、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的理论性研究
在族际通婚的研究进展中产生了大量的经验和理论,包括辛普森和英格尔的偏见理论、布劳等人的宏观结构理论、戈登的同化理论、分层理论、多元主义的视角等。在偏见理论的研究方面,辛普森和英格尔讨论了当代美国社会存在大量的族际通婚现象并提出“不同群体间通婚率是衡量一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社会距离、群体间接触的性质、群体认同的强度、群体相对规模、人口的异质性以及社会整合过程的一个敏感指标。”[1]
族际通婚不仅可能与各族群的社会距离相联系,还可能和他们与其他族群接触的机会多少相关。因此,布劳和卢布姆等人在研究了美国125个最大城市的族际通婚问题后,提出了宏观结构理论。他们认为,各族群在社会空间中的不同分布会影响群际之间的交往,相对规模和异质性是影响群际通婚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小群体规模与该群体成员的群体外通婚率成反比,地区的人口异质性与该地区的群体外通婚率成正比[1]。
但是,在各民族长期的相处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戈登认为同化过程是族际通婚的必要阶段,戈登将同化过程划分为7个不同类型或阶段,指出同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认为,同化首先出现在语言和文化上;第二阶段是结构同化;第三阶段是婚姻同化;第四阶段是认同的同化;第五阶段是态度-接受的同化;第六阶段是行为-接受的同化;第七阶段是市民同化[2]。从另一个角度看,科普林和格德沙尔德提出从族群分层的角度去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析各族群的通婚现象,他们认为各族群不平等的社会以及经济地位阻碍了地位不同的各族群成员在基层群体和组织中的相互交往[3]。
在多种理论的研究演变中,学者们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族际通婚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多元主义的视角。多元主义认为少数族群与主体族群结构同化程度低并非总是由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引起的。一些少数族群在与主体族群的隔离中扮演着主动的角色,自觉或自愿与其他族群隔离,采取“有选择的同化”,他们只接受和学习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但同时也保持本族群的传统。这种“选择性同化”不仅包括文化上的选择性同化,也包括结构上的选择性同化,甚至包括婚姻上的选择性,长期保持族内婚的传统[3]。 三、族际通婚发展过程的研究
族际通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例如,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他把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称之为“杂婚”,认为“杂婚”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对于异族实现政治、文化统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讨论了各个时期的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主要原因[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族际通婚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全国各地都有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来分析族际通婚得影响因素。何海生在《西方学界对族际通婚的研究综述及前沿动态》中把国外族际通婚的影响因素研究归纳为4个方面。一是在地理空间方面,牛津大学的匹兹教授关注空间距离与族际通婚的关系,他的研究显示在一个既定年内,青年男女的居住地越近,族际通婚的可能性越大。二是在教育方面,个体的受教育水平与族际通婚的相关程度历来受学者关注。三是人力资本对族际通婚的影响方面,萨赫特的人力资源理论认为少数族群通过族际通婚提升了语言技能、市场能力和工作经验。四是宗教对族际通婚的影响方面,托思玛认为对族际通婚的排斥程度与人的宗教信仰有重要的关联[5]。
除此之外,梁茂春还得出年龄和体质特征也是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在年龄因素方面,基本所有的研究者都会去关注年龄因素对族际通婚的影响,但不同的研究会有不同的结果[2]。庄世恒则认为族际通婚的发生是多种原因综合一起形成的,他在《论现代化进程中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中指出,各族群缔结婚姻的习俗和标准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地理环境、人口规模、居住格局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从群体层次上看,影响因素有族群基本特征、历史关系特征和两族相处特征;从个人层次上看,影响因素有相貌、人品、教育、财产、职业、家庭条件、宗教信仰、语言、民族等因素[6]。
另外,在对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的研究中,马戎提出了分析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他将影响族际通婚的各种因素归纳为3个方面:“族群基本特征”“历史关系特征”“两族共处特征”。马戎认为,通过对族群间通婚的实际情况的调查,通过对与异族结婚的人员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社会及经济状况的分析,并把族际通婚人员与族内婚人员进行比较,可以归纳出影响族际通婚的各种因素,并可以从当前的这些影响因素的状况和变化来预测今后族际通婚的前景[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不同地区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的研究
隨着族际通婚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到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例如,纳日碧力戈于1983年和1984年对呼和浩特市的蒙汉通婚进行了研究[1]。之后,马戎教授1985年在赤峰农村地区开展的对2089户蒙古族和汉族居民的实地调查,研究了当地的族际通婚、语言的使用、社会交往、居住形式和族群分层等方面的问题。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赤峰农牧区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8]。李晓霞则对中国各民族之间族际婚姻的现状进行分析,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各民族间的通婚情况,还进一步论述了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对全国各民族族际通婚的描述是比较完整的[9]。
另外,学者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交往来呈现族际通婚情况。张朴和李豫浔讨论了凉山彝族婚姻制度从“民族内婚”到“族际通婚”的突破、演变及其影响[10]。黄润柏[11]、宋兴烈和徐杰舜[12]对广西壮族传统通婚圈的嬗变情况进行分析。茶刘英对彝汉杂居村落中彝族通婚圈的变迁进行分析[13]。郑佳佳和马翀炜分析了红河南岸哈尼族族际通婚的社会文化进程[14]。高雅楠运用少数民族女性学的视角来研究云南贡山族际通婚形成的原因[15]。李继萍从人口流动的视角来分析大理白族择偶的标准,从而解释人口流动对族际通婚的影响等等[16]。从这些学者的研究文献可知,对于族际通婚的研究所涉及面越来越广,已不局限于某个民族的研究,这对了解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在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理论,研究的专题、领域也在不断拓宽,研究层面从总的族际通婚状况演变到具体的不同民族的婚姻研究。在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下,族际通婚的发生能够促使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和睦共处,这对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的研究更能系统全面地探析出不同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异同,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婚姻状况的历史发展以及不断变迁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孙颖贤.赫哲族的族际通婚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2]梁茂春.什么因素影响族际通婚?——社会学研究视角述评[J].西北民族研究,2004(3).
[3]钟梅燕.当代裕固族族际通婚及影响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4]王桐龄.中国民族史[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