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教案 3 篇
1.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概念: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 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主要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 等。
结构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 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迭得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 构域。
分子伴侣: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迭成天然 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一类蛋白质。
2.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每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 (subunit) 。 蛋白质
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 作用,称为蛋白质的
四级结构。
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
3. 蛋白质的分类:根据组成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根
据形状分为球状蛋白质和纤维状蛋白质。
4. 蛋白质组学 基本概念:一种细胞或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即
“一 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1.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一级结构相似其高级结构与功能也相似; 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
进化信息; 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引起疾病。
2. 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
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蛋白结构、运输 02功能,氧饱和曲线。
蛋白质构象改变可引起疾病如疯牛病等。
1 .两性解离
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 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 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 蛋白质的等电点。
pH 称为
2 .胶体性质
3 .变性、复性、沉淀及凝固
蛋白质的变性 (denaturation) :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 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 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 活性的丧失。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 构。
造成变性的因素:如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 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蛋白质变性后的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 消失、生物活性丧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
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蛋白质仍可恢复或 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
蛋白质沉淀:在一定条件下,蛋白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 会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
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蛋白质的凝固作用 (proteincoagulation) :蛋白质变性后的絮 状物加热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
开课单位:
学分:
总学时:(理论教学 X学时,实践教学X学时)
课程类别:
必修考核方式:考试
基本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大学化学课程阐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是高等工科院校工 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 和能力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
通过化学反应原理和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以及化学实验, 使学生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 具备必要的基本知 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 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 使 学生能在工程技术中以化学的观点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对一 些涉及化学的工程实际问题, 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培养学生 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严谨、 求实的科学作风。 培 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化学与材料的关系。
1 、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热情, 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 容和
学习方法。 2、掌握从能量变化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 掌握化学反应的方向, 化学反应的程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基本原理, 为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一系列化学问题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化学思 维能力。
3 、掌握水溶液的性质,掌握单相与多相离子的解离平衡,配合 平衡的规律,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理解电化学原理,了解化学电源, 腐
蚀及防腐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5 、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材料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6 、了解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极其常见的化学治理方法,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