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

——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

王建朗

原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

摘要: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在中国走向政治大国进程中不乏主动作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中国便开始考虑自身在战后的地位问题,对于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确保四大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优势地位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对于亚洲地区事务,中国积极干预,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国民政府的战后对日处置计划,力图从长远考虑,兼顾历史与现实状况。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既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有若干稚嫩及不够圆满之处。

关键词:战时外交;大国地位;中美关系;中英关系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项目编号05J ZD00010)阶段性成果之一。2005年12月,笔者应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之邀访台。本文的基本内容曾在近史所报告会上演讲,此后又获准可在近史所外刊物上发表。谨向台北近史所同仁的帮助与宽容表示感谢。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国际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变迁期,中国从世界政治舞台的边缘地带来到中心。关于抗战后期的中国外交,已有相当丰富的研究,尤其是中国一步步走向政治大国的进程,相关的史实叙述已经比较清楚。①[关于抗战时期外交史事的著述甚丰,此处恕不一一列出。相关学术综述请参见拙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外关系研究述评》,《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3期;陈谦平:《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外关系研究述评》,《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期;杨青、王编:《近十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选编(1995-2004)》,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

但是,无论是在微观研究还是宏观研究上,仍有若干有待于深入的课题。即以中国走向大国的历程而言,以往的研究比较强调中国军民坚持抗战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基础,带来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而对中国政府主动的有意识的外交努力则研究不够。本文试图考察中国政府在这一进程中的主动作为,探究抗战时期中国大国意识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中国如何主动争取大国地位,又怎样以一个大国的思维来推进自己的外交。受限于相关史料的零碎,本文对某些问题的论述尚不能系统连贯,难以复原事件发展的全貌,一些论断亦未必精当。笔者唯期拙文有抛砖之效,引来学界同仁更为深入的讨论。

一、大国意识的起源

一般认为,四强地位的确立,以1943年10月莫斯科宣言的签署为标志。莫斯科宣言确认了美、英、苏、中四国对战时及战后世界安全的重大责任。这一宣言发表后,国民政府的大国地位感有显著跃进,\四强\一词频繁见诸中国的报刊。

然而,事实上四强一词的出现以及大国意识的产生,比我们一般认为的要早得多。在1942年初26国联合宣言发表后,四强一词便出现了。26国宣言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签署。在近代以来的国际活动中,中国基本上是在别国拟定的多边国际条约上签字,有时甚至不得不在有损自身利益的条约上签字,而今以领衔国的身份签署国际文件,这是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令中国朝野颇感自豪。

从目前所公开的史料来看,四强一词的发明权似应归诸美国。26国宣言签署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宋子文表示,欢迎中国为四强之一。①[《宋子文致蒋介石电》,1942年1月1日,叶惠芬编:《中华民国与联合国史料汇编——筹设篇》,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4-5页]这应是中国最早听到的四强之说。此时,中国虽已感到其国际地位与往日大不相同,有了较大提高,但还不敢自居四强之列,或者说尚未想到这么快就有四强之说。罗斯福骤然提出四强一词,颇令蒋介石有些吃惊,有种盛名难副的惶恐,蒋在日记中写道:\此言闻之,但有惭惶而已!\②[《蒋介石日记》,1942年1月3日,美国胡佛研究所藏,下同]

不久,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的盟军统帅,统一指挥中国、越南、泰国境内的盟军作战。蒋介石在1月底的本月反省录中对宣言发表后的中国地位作了研判。据《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记载,蒋自记曰:\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后,中、美、英、俄四国已成为反侵略之中心,于是我国遂列为四强之一。再自我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之后,越南、泰国亦划入本战区,于是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虚名之害,能不戒惧乎哉!\③[秦孝仪总编纂:《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5上册,台北:中正文教基金会,1978年,第15页]这一段文字除了反映出蒋已被克制的欣喜外,还流露出他对国家地位突然极大提升的某种疑虑。

然而,这还不是蒋介石内心的准确表露,因为大事长编的编者对蒋介石日记作了加工,这一修改看似并不太大,但恰恰改掉了原文的微妙心境。核诸蒋介石日记的原文,该段文字应为:\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后,名义上且以美英俄华为中心,于是我国列为四强之一。再自我允任中国战区统帅之后,且越南、暹罗亦列入本战区内,于是国家与个人之声誉与地位,实为有史以来开空前惟一优胜之局也,甚恐有名无实,盗虚名而受实祸,能不戒惧乎哉!\④[《蒋介石日记》,1942年元月反省录,文中黑体字为笔者标出,以显示与《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的区别]两相比较,名义上以四国为中心,与四国已成为中心,意思上已有相当差别。而甚恐有名无实的表述,则更进一步表现出蒋对这一地位能否名至实归尚有相当疑问,担心徒有虚名而受实祸,其不自信与疑惧程度则比前一表述更甚矣。

可以看出,当美国人提出四强一词时,面对着这一不久前尚无法想象的尊崇

地位,中国领导人表现出的是惶恐,担心名不副实。

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四强一词的接受。《中央日报》社论很快便采用了四强一词,虽然我们尚不知道这是不约而同产生的社论作者自己的发明,还是美国人的说法已从国民政府核心层有意传出,但社论反映出中国社会是认同并乐于接受这一说法的,在内心深处是愿意并盼望承担起大国角色的。该社论称:\这的确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事\,\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①[《华府伟大的决定》,《中央日报》1942年1月6日,第2版]

对于中国将要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与此前大不相同的地位,人们有所期待,但同时也意识到,这还有待于中国更多的努力。《大公报》的一篇文章便有些自我警醒的意识:\自去年12月9日我们对日德意宣战,今年元旦参加反侵略同盟,我们已正式踏上世界政治舞台,今后世界战时与战后的大大小小问题我们都得参加;参加得力,我们可以一跃而为列强之一员,参加不力以至失当,将永远做一个三四等国家。这一点,我们应该以极大的警惕,做今后的努力。\②[《反侵略同盟与中国》,《大公报》1942年1月5日,第2版]

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印度,试图调解英印之间的冲突。这一出访,本身是中国大国意识的产物,而它的成行又催生了社会上大国意识的发展。人们对中国的国际责任和国际影响力有了较多的议论。蒋介石在告印度国民书中,提出了希望英国从速赋予印度国民以政治实权的要求。《大公报》便这样评论说:\这话甚有力量。在今天,惟有我蒋委员长有资格讲此话,且讲后必有效\,自信满满的心态跃然纸上。③[《委员长对印度之发言》,《大公报》(社评)1942年2月24日,第2版]

已经确定了对中国采取扶持方针的美国人,则在不断地给中国以鼓励。1942年2月13日,蒋介石的政治顾问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在华盛顿晋见罗斯福总统后对记者称,\中国已成为同盟国四强之一,此非仅虚名而已,而为抗战五年之代价,蒋委员长赴印之行,足以证明中国已处于世界一大强国之地位。\④[《拉铁摩尔谒罗斯福报告中国坚持抗战》,《大公报》1942年2月15日,第2版]

此后,四强一词在各类报刊文章及讲话中时有出现,但并未广泛流行。这一方面是由于战争进程尚未发展到对战后世界的规划阶段,人们贯注全力于战争,而四强的身份则更多的是在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中体现出来的;同时还由于,尽管由于罗斯福的提议,中国名列26国宣言的领衔签署国(这是四强一说起源的最重要的文本依据),但无论是英国,还是苏联,并不认同四强之说。尤其是英国,丘吉尔总是想把中国排除在四强之外,只讲三强,声称\英美苏为解决战后世界各大问题之重要国家\,故意将中国从四强中剔出。⑤[《宋子文致蒋介石电》,1943年3月24日,《蒋中正总统档案。特交档案。对联合国外交》014卷,台北\国史馆\藏:08A -01503]事实上,就连中国签署莫斯科宣言一事也曾颇费周折。

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

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王建朗原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摘要: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在中国走向政治大国进程中不乏主动作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中国便开始考虑自身在战后的地位问题,对于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确保四大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优势地位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0pjt5fsx53x5if1kn1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