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论文
论题:学生名著阅读中“伪阅读”现象的探析及纠正
姓名:张秀峰
工作单位:伊宁第二十三中 电话:18099506218 时间:2015/5/23
学生名著阅读中“伪阅读”现象的探析及纠正
关键词 :少教多学 伪阅读 浅阅读 探析 纠正
内容摘要:分析名著阅读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少教多学该如何在名著阅读中体现,解析在日常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的误区在于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在于教师引导不到位以及名著阅读缺乏评价机制。探析误区形成原因,追本溯源,分析该如何纠正名著阅读的不良倾向,要开好开足阅读课,以形式多样的阅读形式,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名著阅读质量,及时肯定学生的阅读效果,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我常常告诫学生,学语文,最终的效果不外乎两点:一是会说话,让别人感受到,你是读过书,有内蕴的人。二是最起码能写出语句通顺,言之有理的文章,使人感受到你的素养以及学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点毫无疑问都取决于学生的阅读素养。《笑林广记》中有一个笑话:“有个富翁要盖楼,看到伙计打地基正在挖坑,富翁勃然大怒,呵斥伙计‵我要的是二楼,你何必要挖坑!‵”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能正如这个“冷笑话”中的富翁“悲哀却不自知”,不引导学生读“好书”,不许学生读“闲书”,却渴望培养出“文质彬彬”的学生。《论语》中说“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生的“文质彬彬”在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名著阅读中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智慧和思维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提升,这才是“少教”的真谛。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以优秀作品陶冶情操,提升学生文学底蕴,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少教”才能为学生“多学”铺垫,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近两年来,我们国家更是把阅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全民高度,国务总理甚至在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民阅读”,以期缩小国民人均阅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见我们都已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不爱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后劲”的民族。然而现实生活中,迫于分数的压力和紧张的课时分配,我们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夯基础,提阅读,练随笔,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印发大量的试卷,却忽略了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的补养。譬如一块开垦的土地,我们施了大量的化肥、尿素,辛勤的劳作,勤劳的浇灌,期待当年有个好收成,却独独舍不得去施
农家肥,哪怕我们明知农家肥的后劲儿是最足的,却甘愿为了蝇头小利去短视。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新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细化的数字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为了考察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在语文试卷中总会设计4——7分的名著阅读试题。用来考查学生在课标规定的篇目阅读的情况,想方设法推进中学生阅读名著的质量。可见,语文教学的少教多学关键在于提升阅读品位,少教不等于不教,以教师的有针对性地引领阅读,去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好的作品去熏陶学生的心灵。然而“少教”该如何“教”,“多学”该怎样“学”,两者该如何在名著阅读中相得益彰,丰富学生语文素养,这确实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短视,不能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使我们很难认识到,花费大量的精力开展名著阅读,与本学期的语文分数之间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更有甚者,老师可能自身也缺乏阅读理解能力且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实践缺乏有效的引导,懒于动脑更提不出什么可行的阅读评价机制,没有看到阅读对分数的决定性作用而“嬉于随”,对名著阅读不了了之。当然,对于考卷上的试题,老师们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比如背诵教材名著导读,部分从网上下载试题归类整理让学生背其十之八九屡试屡中致辞名著阅读,悲哀的陷入了为阅读的沼泽。如《昆虫记》又译为“ “或 “ ”,被誉为“ ”。 在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战胜敌人。此类试题,学生压根不需要对《昆虫记》有任何的阅读,只需要将教材导读部分的重点信息提炼,学生背诵即可,而事实上很多老师包括我也
探究名著阅读之所以会出现的“伪阅读“现象,归根结底在于探寻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仍存在多少漏洞,若能如此亡羊补牢不免算是一种应对机制,怕只怕此文揭了灸疮疤,露出了血淋淋的伤口,却激起了众人的口诛笔伐。
首先,名著阅读的伪阅读现象在于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很多
正在做着毁了学生的真实阅读的事件。
学校未开设阅读课,即便是有,也往往将阅读课设置于老师开会期间。孩子们完全开放式的独立阅读使阅读课疏于管理,流于形式。即使阅读课不被大量的试卷所挤占,教师缺乏对阅读内容的有效引导和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很快荒废。
其次,名著阅读的浅阅读在于教师引导不到位,完全撒手式的“散养”和包干代替式的“圈养”都不是学生的自我阅读。背名著阅读试题完全不是学生独立自主有深度有见解有体会的阅读,背名著阅读,我个人认为等于作秀,表面“华服绮丽”,实则“败絮其中”。教师的引导性都不仅没有得到体现,更是忽略了学的主题体验,或把教师的阅读或将他人的解读强加于学生主体,让“一千个读者心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提高了分数却泯灭了感受、理解、共鸣这些高层次的阅读体验。
再次,学生的名著阅读缺乏评价机制,也是名著阅读只有形式而少内容的原因。除此以外,阅读少交流欠表达无摘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可能是“真阅读、深阅读”变为“伪阅读,浅阅读”。
那么,如何才能摒弃名著阅读中的“伪阅读,浅阅读”现象,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深阅读真阅读呢?
第一、从学校层面上来说,要开好开足阅读课,保证读书有阵地,交流有场所。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材以及相关自读课本和学生实践分年级制定阅读篇目,要求学生读的书目教师也读,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课堂阅读提纲,留足朗读交流和讨论发言的时间,让读书有层次有共鸣,去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例如本学期,针对学生刚上初一,行为习惯不够好,不会正确处理老师同学家长之间的关系。我推荐学生读《爱的教育》,这本书描写了安利柯十个月的学校生活,每节课学生读“两个月”的内容,读之前针对学生实际,设计讨论问题,读“一月、二月”部分时,同学们讨论看到铁匠的儿子获得了奖牌,安利柯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又定下了怎样的决心,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看到同学取得成绩是你的心理活动或决心;和盲童相比“五官健全”是一种新服,你能理解这种幸福吗?当小看护发现照料的病人不是自己父亲时,他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请你以优美的语言评价小看护的行
为。这些问题紧扣文本联系生活,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自然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从学生个体发展来说,形式多样的阅读形式,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名著阅读质量。 譬如结合“4.23”的读书节,在校园中开展读书月系列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培养全员读书的热情。在读书月中,可开展“读书报告会”,以 “名人照耀我成长”为主题的演讲,好书交流互动,晨颂等名著阅读系列活动,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收获成就感,自然会促进学生深入阅读的欲望。
第三、从评价机制来说,及时总结名著阅读情况,肯定学生的阅读效果,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少教”就不仅在于教,更在于你的鼓励赞誉对学生的激励,学生自然能也愿意“多学”,“少教多学”也自然能得到毫无矛盾的协调统一。
宋朝诗人黄庭坚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意思是说如果你三日不读书,就感到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名著阅读,读的是书籍,提升的是素养,丰富的是灵魂世界,这也是语文“少教多学“的一个立足点。对于语文课堂,教师只是导演,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真正的演员”。当代哲学家周国平说“ 优秀的书籍组成了一个伟大宝库,它就在那里,属于一切人而又不属于任何人。”教师以“少教”领学生进门,学生以“真阅读”来提升修养。这才是祛除“伪阅读”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