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田园生话热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诗人的情感。尾联的意思是: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这两句诗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既丰富了诗的生活内容,又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七)(2024·四川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
A.首句写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 B.“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有凄楚的感觉。 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
D.全诗除了表现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还借爱情抒发政治失意的苦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 【答案】 C
【解析】 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C项表述错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
(2)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答案】 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同时也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着,无私奉献。
【解析】 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
意思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这句诗运用双关、比喻、谐音手法,“丝方尽”喻指“思方尽”,“烛泪”喻指“相思之泪”,比喻新奇巧妙,曲折丰富,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难舍难分,至死不渝的感情。现在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着,无私奉献。常用来赞美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八)(2024·全国初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答案】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解析】 考查对诗歌主题的把握。从内容上看,描写的是苦于劳役的劳动人民的怨声。劳作一直到天黑而不得回家,在野露里、泥水中受罪。显然,“胡不归”是设问,整诗是满腔不平的自问自答式的发泄。相当于“要不是这些当官的,咱咋能这么晚了还回不了家”。由此看来,诗歌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充满了同情。
2.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请具体说明。
【答案】 诗歌采用设问的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达到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的效果。
【解析】 考查设问这种修辞的作用。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能够通过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引起听者的深思。本诗中的设问,作用之一,引人注意,发人深思。作用之二,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
(九)(2024·湖北初二月考)诗歌鉴赏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3.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案】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解析】 考查对诗词的赏析。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有“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据此理解作答。
4.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解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这首诗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表达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十)(2024·阳新县兴国镇五一学校初二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式微》“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B.这首诗的用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
C.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在泥地里劳作,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
D.诗歌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紧接着交代原因,上下两章变换两处文字,在巧妙的变换中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答案】 C
【解析】 C错误,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不是表现劳动者的勤劳。
6.这首诗内容单纯,但抒发的情感却很强烈,请从用词或修辞角度来赏析。
【答案】 示例——用词:反复,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兼有长短句式,节奏感强,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意思相近即可)示例——修辞:设问,自问自答的形式,强化语言效果,让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引人注意。(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由“式微式微”在诗中间隔出现了两次,是反复。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
四、诗歌对比鉴赏
(一)(2024·浙江初二期末)古诗阅读
(甲) 渭川田家 唐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①渭川: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②墟落:村庄。③雉雊:野鸡鸣叫。④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乙) 式 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王维诗中“归”字与《式微》中“归”字意蕴有何不同?
【答案】 ①《式微》中的“归”表达的是主人公不堪苦役,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愤懑、悲哀的情感。
②
③
④
①
②《渭川田家》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勾勒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人与物皆有所归,反衬出诗人独无所归,独自苦闷伤感,渴望归隐田园的情感。
【解析】 《渭川田家》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诗人痴情的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前面写了那么多人和物归家的情景,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和物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式微》两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就交待了不归的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表达出了他们不是不回家,而是有家回不了,体现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迁移拓展】 诗歌鉴赏(一)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歌鉴赏(二)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歌鉴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