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答:(1)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
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其特点: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实际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其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点,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答:(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为物质以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时间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与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
1
发展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发展等方面,系统自然观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上,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它们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1)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心的思维方式;(2)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3)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上,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4)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 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答:(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而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很总要组成部分。
2. 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答:(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
2
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欧美技术哲学次年在工程学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技能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都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3.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答:(1)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是一般生产力;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2)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 (3)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4.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1)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一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 (2)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不断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答:(1)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思维相比,是在思维方面的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在具有对立方向的特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3)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
3
辩证统一。
2. 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答:有(1)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2)数学方法包括数学方程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学统计方法、数学试验方法等等。(3)数学方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可以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工具从而准确地把握事物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可以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可靠的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工具,从而使人们做出科学预见,把握超出感性经验以外的客观世界。
3. 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答:(1)系统科学方法把研究对象看成系统,从系统整体出发,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考察事物,能够辩证地处理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它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作用。(2)复杂性方法是在借鉴传统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以辩证法为理论去想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着重考虑事物的自组织性、多样性、融贯性和整体性。在将科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复杂性思维,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
4. 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答:(1)这句话是不正确的。 (2)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时间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践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有理性的色彩。
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答:(1)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2)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2. 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答:(1)科学技术活动有其带的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实现自然主义和道德主义的统一。(2)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3)只有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3.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答:(1)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需要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等社会各方面的支撑,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科学技术顺利运行的保证。(2)科学技术的运行必须与国际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相一致,为此,需要进行恰当的公共政策。(3)科学技术运行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应该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科学技术。
5
4.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答:(1)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2)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3)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 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声环境、保障民生安全。
2. 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答:(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2)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使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华。(4)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丰富,涉及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所以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 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6
答:(1)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为: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其基本特点是: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予以高度重视;非常重视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高度关注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而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
4.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答:(1)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2)国家创新体系可以合理配置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机构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完善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保持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使技术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