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适应时代创新的要求,我觉得应对练习多加设计,把知识转化为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联想”练习中求贯通
联想是从一个数学问题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即寻找一个相似的问题,或指出与题目接近的方法,变通使用这些知识看能否解决问题。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的过程,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进而产生顿悟的。联想是创造的翅膀,联想能力的强弱与思维品质的广泛性、深刻性、灵活性相互渗透。因而在知识的运用中,应重视让学生学会联想,通过“联想”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数的整除中任意说一个数,你能说几句话?我说1,学生争先恐后回答:1是自然数,1是最小的自然数,1是奇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是任意自然数的约数,1是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等等。通过类似这样的联想训练,起到梳理知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开拓了思维的广度,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为学生的创新打下了思维基础。 二、在“开放性”练习中求多变
所谓开放性练习是指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练习,或条件不充分,或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化。开放性练习极具挑
战性,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因而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题多答、一题多思是开放性练习主要的两种类型。 一题多答是指一个问题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而有许多个答案。如教学“角的认识”后可设计:“谁能用3根小棒,至少搭出3个角?”学生跃跃欲试,通过操作,分别搭出了若干图形。这个操作题中的“至少”使得原题得到进一步开放,它不仅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找出乐趣,更能使学生在操作中发展创造力。 一题多思是指一个问题虽然答案唯一,但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唯一的,变一变可能又是一种新方法。如学习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学生做简算题“197+98”。他们想出6种解法:①197+98=197+100-2;②197+98=200+98-3;③197+98=190+90+7+8;④197+98=200+100-3-2;
⑤197+98=190+98+7;⑥197+98=200+100-(3+2)。经过大家讨论,选择了两种最简便的方法。这样,既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训练创新的目的。
通过开放性练习的训练,可以有效地预防学生思维定式,给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创新空间。它使学生由消极地等待发展为主动地获取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大胆尝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合理、新颖、独特的方案,以
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实践性”练习中求多思多动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表现和培养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要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核心。使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掌握知识,又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
如讲完“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拿出你准备的壹元硬币,请你找一找硬币的圆心,量出这枚硬币的直径长度。看一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习题出示后,先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然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有的学生说:“我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条线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点就是圆心。”有的学生回答:“我先用笔把硬币的轮廓画下来,再剪成一个圆后对折,就能找到它的直径。两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用尺子可以量出直径的长度。”有的学生说:“我把硬币放在直尺边沿上,再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夹着,就可得直径的长度。把硬币跟两边三角板的两个接触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再找出中点就是圆心。”以上教学过程是学生自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探索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运用多种测量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不仅把学生摆在了主体地位,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别出心裁的创造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