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社会学概论(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 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或本群体的文化模式作为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怀疑、贬低、甚至敌视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2. 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六、 文化自觉

(一) 什么是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提出的。1990年12月,费孝通赴日本参加 “东亚社会国际研讨会” ,做了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的讲话,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句话是“文化自觉”的历程的概括。 (二) 文化自觉的内容:

1. 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2. 文化自觉关注了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

3. 文化自觉提出了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美国著名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的需要与环境、教育的矛盾的辩证统一,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 一、 社会化概述:

(一) 社会化的内涵: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1. 三个方面的理解:

(1) 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2) 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3) 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的结果 2. 社会化带有强制性的特点: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1) 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 (2)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 社会化的内容: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二、 社会化的类型

(一) 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基本社会化的任

务:(1)生理性成熟(2)社会性成熟。基本社会化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例如:职业学校教育和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 (二) 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1. 继续社会化的必要性:

(1) 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而,基本

社会化只是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2)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更新急剧加快的潮流,因而,一个人

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

(3) 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

泛的社会生活经验

(4) 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差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

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

(三) 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

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成人教育是一种常见的发展社会化过程) (四) 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1. 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2.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成为文化反哺。

- 10 -

三、 社会化的有关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基于对人格结构的分析。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二) 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

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再次,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和“客我”。

(三) 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孩子们在世界各地所

有的文化中所接受的道德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如关爱他人、平等互惠等。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①前常规水平:第一阶段为服从与惩罚阶段、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主阶段;②常规水平:第三阶段为好孩子阶段, 第四阶段为法律秩序阶段;③后常规水平: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合法性阶段、第六阶段为普遍伦理原则阶段。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

一、 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二、 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环境。

(一) 家庭: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四方面的决定因素:

1.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 2. 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 3. 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 4. 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 (二) 学校:具有特殊价值的社会化环境因素

(三) 伙伴群体:伙伴群体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一般以年龄、性别、职业、志趣等为构成条件。 (四) 工作单位:生活的大量时间是在工作单位度过,工作单位也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1. 工作单位对个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通过工作,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

(2) 职业不同,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过程和经济状况也不同,因而人的社会化状态呈现出职业特色 (3) 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念,因而人生的目标和社会化目标

(4) 人的工作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的调适过程,这一过程始终表现为以适应职业目标的角色学

习过程。

(五) 社区:是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社会化的各个方面 (六)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环境因素。

三、 互联网:是指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性信息系统

1. 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正面影响:

(1) 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选择权 (2) 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

(3) 有助于青少年更好的了解社会规范

(4) 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与人沟通的互动环境

四、 社会实践: 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1. 观察学习:又称为模仿学习(直接模仿是个体及时地或者在特定环境下对榜样的复制行为,而反模仿是把

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

2. 角色扮演:亲自实践的具体化,表现为三种情况,即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角色、暂时充当某一角色 3. 知识积累:知识的过程,是把他人的成自己的知识,把感性的知识加工成理性方面的知识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角色

一、 社会角色的概念: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角色”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德

较早用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现在已成了社会的基本概念之一。

1. 社会角色的涵义:

(1) 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 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3) 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4) 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 11 -

二、 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获得角色方式的不同。

1. 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2. 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或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二)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角色规范化的程度

1. 规定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2. 开放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三)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角色追求的目标

1. 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2. 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利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三、 社会角色的扮演:社会角色的扮演的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1.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2. 角色领悟:指角色承担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理解。 3. 角色实践:角色承担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四、 社会角色的失调:

1. 角色紧张:个人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手足无措,称之为角色紧张。

2. 角色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常由于角色期望不同,角色领悟的差别、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

事等引发

3. 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 4. 角色中断: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5. 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角色失败现象。

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 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 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2. 中国人的社会化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 3. 社会化目标的确立,有其基本的依据:

(1) 社会化的目标总是与人们生活的一定社会相联系

(2) 人的社会性特征,是通过不同社会群体的阶梯逐步现实的

(3) 个人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是社会化的主体,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

(4) 因此,社会化目标的确定,不能不考虑主体因素,个人的抱负水平以及对社会期望的理解认同程

度,对社会化目标的实现在着重要的影响。

二、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1.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

2. 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

2.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3. 当代人的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一、 社会互动的办界定

(一) 社会互动的概念: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二) 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1. 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 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 12 -

3. 参与互动的各大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二、 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一) 暗示:

1. 暗示的概念: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以暗示者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2. 暗示的分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 (二) 模仿:

1. 模仿的概念: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2. 模仿的特点: (1) (2)

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

3. 模仿的意义

(1)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 适应作用,模仿可以让个体较为方便地适应他所面临的各种情景 (3) 增进群体的凝聚力

(三) 交换:

1. 交换的概念: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2. 交换构成要素:目标、付出、回报、效益 3. 交换的类型:物质的交换、非物质的交换

4. 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交换主要是由社会差异引起的。 (四) 竞争:

1. 竞争的概念: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形式。 2. 竞争的类型:

(1) 从社会互动的主体分:个人和个人的竞争、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竞争、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竞争 (2) 从社会互动的内容的目标来看:(宏观分类)经济竞争、政治竞争 、科技竞争;(微观分类)

地位竞争、声望竞争、恋人竞争

(五) 合作:

1. 合作的概念: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作为社会

互动的最普遍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的前提是合作。 2. 合作的类型:自发性合作、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契约式合作

(1) 自发性合作:这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指某种情境下人们自觉自愿地聚集帮

助他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需要的行为。如左邻右舍帮助救人。

(2) 制度化的传统合作:当自发性合作逐步发展为稳定的社会习惯,而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合作以后,

如一起收获庄稼等。

(3) 指导性合作:现大社会比较多见的合作形式。指双方在具有权威地位的第三方的指导下一起完成

某项工作,如经理指导工作;在老师指导下的大学生的社会研究。

(4) 契约式合作: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达成协议,以契约或类似契约的方式进行合作。如金钱借贷等。

(六) 冲突:

1. 冲突的概念:是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冲突的根源是因为某种社会资源的稀缺。 2. 总被的类型:

(1) 冲突规模:群体之间的冲突和个人之间的冲突

(2) 冲突的性质上划分: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种族冲突、阶级冲突

(3) 冲突的方式或程度上划分:显性冲突(争论、拳斗、械斗、仇斗、战争、诉讼等)、隐性冲突

(七) 调适:

1. 调适的概念: 是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对冲突情境加以适应的过程。

- 13 -

2. 调适产生的原因: (1)由冲突引起的调适;(2)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3)由文化交流或迁移

引起的调适 3. 调适的各类:

(1) 源于冲突而发生的调适:和解、妥协、统治和服从 (2) 源于环境变化而发生的调适:容忍、权变、突转、顺从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符号 一、 语言

(一) 符号和语言的概念

1. 符号:指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的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

2. 语言: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二) 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社会互动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的工具。语言赋

予世界以意义。 (三) 语言的多样性 二、 身体语言

(一) 身体语言的概念:是用身体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式。 (二) 身体语言的种类:面部表情和手势以及姿势。 三、 个人空间

(一) 个人空间的概念:指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人们可以利用它在动中表达某种意义 (二) 个人空间理论: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提出:

1. 亲密距离:18英寸,约45厘米以内的距离;在这个距离内,一方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息,并能详细看到

对方的身体,这是亲密者之间的示受、保护的距离。

2. 个人距离:18英寸到4英尺,45-122厘米:这个空间是为熟人和朋友保留的。

3. 社会距离:4英尺到12英尺,122-365厘米:是比较正式的场合距离,比如会晤等一些交际场合。 4. 公众距离:12英尺以上,365厘米以上。这是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公众人物保留的距离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 符号互动论:又称符号互动主义或象征相互作论,指从互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托马斯、米德等人是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

二、 拟剧论: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的理论。代表人物:戈夫曼《日常生

活中的自我表演》,戈夫曼在书中运用了“剧本 、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的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三、 常人方法学:常人方法学这个词是加芬克在1954年发明的,即普通人日常互动所运用的方法。对人们在日常生活

互动中所使用方法的研究,其思想来源主要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第四节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一、 社会网络的涵义: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渊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的六度分隔理论和欧农民自发组织的“赫

德兄弟会”活动团体规模150法则

二、 社会网络的特征:1、普遍性;2、多重性;3、滚珠性;4、多向性;5、隐蔽性 三、 社会网络的形态与功能:

(一) 社会网络的形态:

1. 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以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来区分。 2. 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同来区分 3. 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

(二) 社会网络的功能:获得各种信息、获得各种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资源。 四、 强关系与弱关系

1. 强关系网络: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2. 弱关系网络: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五、 社会资本

- 14 -

社会学概论(笔记)

1.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或本群体的文化模式作为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怀疑、贬低、甚至敌视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2.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六、文化自觉(一)什么是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文化自觉”是费孝通提出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y1kf71ym11xu1w81h7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