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社会学概论(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三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一、 统计调查: 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调查需要遵守的原则:

(1) 准确性原则,要求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2) 及时性原则,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 (3) 完整性原则,数字与情况要相结合。

(一) 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两种方式:1、

建立专门的普查机构;2、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 1、普查的原则:

(1) 必须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

(2) 正确确定调查期限、选择登记时间,并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3) 严格筛选调查项目,定义明确

(4) 普查尽可能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以便于研究现象的发展趋势及期规律性

2、普查的优缺点

(1) 优点:在确定调查对象上比较简单,资料全面系统,数据一般较准确

(2) 缺点:工作量大,时间性强,组织工作复杂,调查内容有限,易产生重复和遗漏现象

(二) 抽样调查:

1. 涵义: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

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2. 类别: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3. 概率特点:①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②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相等的概率被抽中;③可以用一定的概率来

保证将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三) 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

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二、 问卷调查

1. 问卷调查的涵义: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

社会调查的支柱

2. 内容:个人的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三个方面; 3. 主要类型:自填式与代填式

三、 实地研究:20世纪20-3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等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并作出了卓越贡献,将

日常生活中的实地观察与思考发展成为一项科学技术,称之为实地研究。

(一) 实地研究的涵义: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

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亲临其境,融入社会,和被研究者“打成一片”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是实地研究法。

(二) 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三) 典型调查

1. 在研究对象中,在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会单位进行深入和周密的实地调查研究,以推断调查总体的一种研究方法。

2. 典型调查的选择:(1)先进的;(2)中间的;(3)落后的。 3. 典型调查的优点与不足:

(1)优点: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事物作较深入的研究

(2)不足:典型的选择容易受主观意识的诱导,所获取的资料难以标准化,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易收

到较多的质疑

(四) 访谈法和观察法:

1. 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有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之分。

(1) 结构访谈:用高度结构化或标准化的调查提纲进行访谈,范围明确,所得资料便于整理与分析,如

民意调查;

- 5 -

(2) 非结构访谈不使用或使用简单的调查提纲,只围绕主题提出一些开放性、较为笼统的问题,被调查

者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较为广泛和较深度的资料,但整理和分析较为困难。

2. 观察法:研究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的分类:

(1) 参与观察:指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努力使自己真正地与被研

究群体相通,通过亲身感受和观察,直接获取资料的方法。参与观察法的创始人之一: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著》

(2) 非参与观察:指研究者始终与被观察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以“局外人”的身份靠自己的知觉获取

的资料的方法。

(3) 观察法的特点:①自然性;②直接性;③广泛性;

(4) 观察法的优点:①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②借助现场、录音、拍照等辅助手段,可获得详细、可

靠的住处 ;③特别适合无语言沟通能力的研究对象;

(5) 观察法的缺点:①对要求高,不易达到;②难以控制环境时间变量,给数量分析和统计判断带困难;

③易受观察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容易给收集资料造成损失和负面影响等;

四、 实验法:

(一) 实验法的概念与类型:

1. 概念: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或证实变量或社会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2. 实验法的类型:

(1) 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 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二) 实验法的作用

1. 通过实验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某一理论提出新的假设; 2. 通过实验发现以往未知尚未解释的新事实,建立新的理论 (三) 社会实验的优缺点

(四) 社会学的实验与自然科学实验的区别

1. 实验的对象是小群体和人类的活动,不是物,实验者和被实验者会相互影响 2.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现象或人的态度,行为特征,而不是自然现象; 3. 实验的条件与措施难以控制,一是实验对象难以控制;二是情景难以控制

五、 文献法:又称文件法、方案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法。

(一) 文献法的涵义及文献来源:它不是直接比研究对象那里需资料,而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

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二) 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缺点:(1)许多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难以考证(2)受隐私和保密等限制,相关资料不易获取(3)部分文

献资料缺乏标准化的资料,难于编录和比较分析

第四节 社会学的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 一、 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 筹划阶段:

1. 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

2. 初步探索: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做到“心中有底” 3. 建立研究假设:建立研究假设,作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

4. 制订研究方案:一般包括明确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选择调查地占为,确定调查对象和研究单位(个人、

群体、组织和社区等)确定研究方式方法,制定调查问卷、量表和访谈提纲,准备调查工具,统筹与预算研究经费。

5. 组织工作:包括研究人员的组成和培训,以及与协作单位的沟通等。 (二) 实施阶段

- 6 -

(三) 总结阶段(分析资料撰写报告) 二、 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

(一) 定性分析:

1. 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2. 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个步骤:(1)资料的审查;(2)资料的分类;(3)资料的汇总和编辑 3. 定性分析方法的意义与不足。 (二) 定量分析:

1. 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2. 定量分析的派别与代表 3. 定量分析资料的来源与整理 定量分析资料汇总的目的: (1)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2)编制次数分布表作准备 (3)为深入的统计分析作准备 (4)便于保存调查资料 4. 定量分析的软件系统 (三)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1、不同点:(1)着重点不同;(2)依据不同;(3)手段不同;(4)学科基础不同;

(5)结论表述不同

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 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一) 社会的涵义: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

1. 唯实论: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体的集合,而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2. 唯名论:认为社会只是一种集合名称,而非实体,真正客观存在的只是个人。 (二) 社会的特征:

1. 社会以人为主体: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2. 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 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二、 社会结构概念与类型

(一) 社会结构概念: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从三个方面把握生产关系结构:①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②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③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二) 社会结构类型:

1. 关系性社会结构:指社会结构按照一定的秩序和一定的相互关系组合,这种相互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本质 2. 实体性社会结构:指导社会结构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 3. 规范性社会结构:指导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社会实体同时作为社会规范而存在着

三、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一) 社会建设: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20世纪,孙

中山《建国方略》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三个方面完整地阐述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理想和实施方案)。

(二) 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

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1. 从主体上看,具有多样性

- 7 -

2. 从手段上看,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

3. 从目标上看,维系社会秩序和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总体目标

4. 从作用上看,社会管理可以推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既

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一、 人口:

(一) 人口的概念:是指特定区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

人口的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 人口数量和质量:

1. 人口数量:是对人口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2.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三) 人口问题(我国人口问题):

1. 人口素质问题 2. 人口流动迅猛 3. 人口分布失衡 4. 人口老龄化加速 5. 人口性别失衡

二、 自然资源

(一) 自然资源的特征: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1. 自然资源的分类:(1)环境资源,如光、热、空气、水和土地等。(2)生物资源:指自然界中的植物和

微生物等。(3)矿产资源(在自然资源分类中,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 2. 自然资源的特征: (1)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 自然资源的无限性 (3) 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4) 自然资源的不均匀性 (二) 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1.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 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3. 自然资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4. 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三、 环境

(一) 环境的概念: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等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 (二) 环境的功能

(1) 环境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 (2) 环境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 (3) 环境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 (4) 环境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 (三) 环境的利用与保护 四、 文化(略)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一、 文化概念

(一) 文化的涵义: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其中首先给文化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

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知识 、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和社会成员习得 的能力等的总体。 1936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在《文化论》中推进泰勒文化定义的表述。

- 8 -

(二) 文化的特征:

(1) 创造性: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文化,者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

或衍生出来的。例:水不是文化,自来水才是文化;刮风不是文化,利用风力发电才是文化

(2) 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吃

饭不是文化、吃什么,怎样吃法才是文化”

(3) 共享性: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人们共同创造 、共同享有、共

同遵守的。“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 (4) 累积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创新过程。 (5) 特殊性和共性

二、 文化结构:文化特质、文化集丛、文化模式

1.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一只茶杯、一个符号等都是文化特质) 2. 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物质,它们结合起来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物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文化集丛:包括茶叶、茶具、水、沏茶方法、饮茶方法和规矩等)

3. 文化模式: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相区别。

三、 文化规范体系

(一) 习俗: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长久。人们因自然环境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形

成的生活式样,以及人们之间互相沟通形成的价值观、语言、行为规范等,被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习俗。习俗是比较持久稳定的行为模式,但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积极性的变化,习俗也在变。习俗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它的调整范围是最普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这是任何其他社会规范无法相比的。

(二) 道德:是由习俗深化而来的,无论从治理国家的角度看,还是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角度看,道德建设都

是必不可少的。

(三) 法律: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一方面,法律具有公正性,制定什么样的法

律不是根据人人平等的原则,而是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思。另一方面,法律具有强制性。法律的社会功能包括惩罚功能、威慑功能和教育功能,并且法律的三种功能是联系在一起发挥作用的,缺一不可。

(四) 宗教:宗教作为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形成的重要文化现

象,也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并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邪教与宗教在本质上的区别:) 1. 2. 3.

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

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是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

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四、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一)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吸收的过程。(文化交流是从文化传播开

始的,没有文化传播,就不可能有文化交流)“文化传播”这个概念始见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文化传播要有载体,最原始、最基本的载体是人,人是流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 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

更有阶级性。

(三) 文化采借:又译为文化杂交,指一种文化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采借的选择性:①有用性;②符合或者接近本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外来文化元素或集丛,容易被采借;

五、 文化多样性

(一) 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与心理上的

震撼。

(二) 主文化与亚文化

1. 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三) 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 9 -

社会学概论(笔记)

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一、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需要遵守的原则:(1)准确性原则,要求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2)及时性原则,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3)完整性原则,数字与情况要相结合。(一)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y1kf71ym11xu1w81h7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