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1-3)

一、简答题:

1.教育学和政治学的人性假设有何不同?

现代政治学以及中国古代的霸政学都是以性恶论为人性预设的。霍布斯说,“人对人是狼”,所以国家应该像大海怪利维坦一样强大,这样才能遏制人的自私、偏狭和复仇怒火,维护和平和公正。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凡主张“导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法家,都持人性恶的观点。因为法制要保障的是不触犯做人的底线,它必须假设人人都有可能触犯这条底线。触犯了做人的底线人就是恶人,因此在法家看来,人性是恶的。人人都那么善良,还用得着制定法律和制度对人的行为严加防范吗?

教育学则不同,它是以性善论为人性预设的。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保障人不触犯做人的底线,而是要将人培养成为善良的、幸福的、有创造力的人。他不是将恶人改造成善人,而是要顺应人的天性,成就美好的人生。人生所追求的境界可以很高,教育的目标可以很高,但最终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并不要求达到标准一致的全面发展,而是要求每个人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发掘出自己的潜能。因此,教育首先假定人人都具有美好的潜质,人人都具有可教育性,通过接受教育人人都能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

总之政治家用冷峻的眼光看人,总是在提防个人对社会构成破坏;教育家则用善良的眼光看人,总是运用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和思想资源让每一个人的善良本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政治是充满着暴力的。教育是充满着爱意的。“仁者爱人”,爱是人的本性,教育是发展人的本性的活动,也是源于人的本性的活动。

2.简述自主、自由和自在的关系。

自主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能承担起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并能为社会尽一个公民应有的义务。它是一个成年人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品性。

自由是能自主的人必然要追求的更高的目标。自由就是对传统的扬弃和超越,对传统的扬弃和超越就是创造。自由就是创造,创造得越多,传统对人的束缚就越少,人所获得的自由就越多。自由决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而是创造更符合人性要求的新生活。能自主而后能自由,自由内含了自主。没有自主的自由叫放任。无立世之才能,无为人之准则,心无主宰,放任自流,必将自取灭亡。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自在。佛教谓心离烦恼的系缚,通达无碍为自在。自在就是自己的心在自己的心里,自我确证自我的存在。只有懂得道义的君子才能做一个自在的人。懂得道义有两重含义,一指懂得传统,是一个自主的人;一指有创造力,是一个自由的人。自在是建立在自主和自由的基础上的。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只有真正做好了学问的人才可能是一个自在的人。不懂得传统,不能独立于世,基本的生活都保证不了,就连作为生物体而存在都有困难,还谈什么作为人而存在呢?

3.简述和谐教育的主要内容。

和谐教育是完善人的亲和力的重要途径。完善亲和力应从四个方面三个层次进行和谐教育。 人与天和。天即自然界,人是自然界中的灵长。人的欲望和渴求追根到底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满足的。人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人与人和。人之不和,各私其利。欲望和渴求是人的本性,欲望和渴求随着物质生活资料的增长而增长。道德教育是有作用的,它让牺牲个人利益的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法制教育是有作用的,它让损害他人利益的人畏惧最终将损害自己的利益。爱人者爱于人,损人者损于人。

情与理和。当人体验到某种欲望和渴求时,就产生了相应的情感。当人判断被某种情感所驱动的行为是否符合人与天和、人与人和的原则,应怎样行动时,就产生了相应的理性。教育既要激发人的情感,又要培植人的理性,使情感的生命源泉沿着理性的河道奔流不息。

欲与力和。人之痛苦,莫过于欲望强烈而力所不及。教育要增强人满足欲求的能力,而不是要压

2

制人的欲求。同时要教给人这样一种观念:力所不及时要知足而安;知足而安,居安思危,思危精进,精进而足;力以欲进,欲以力足,欲力相和,常乐无忧。

欲育。欲望和渴求是人性的一部分。欲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有哪些需要、欲望和渴求;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求;当需要和欲求得不到满足时应如何去做。欲育关系到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是和谐教育的起点。

爱育。爱是在欲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自己、他人和周身事物的关注、理解、尊重、扶持和保护;是在正确认识了自己和他人的欲求之后,对己、对人、对事、对物的积极态度;是在欲求被满足的过程中产生的美好情感。由此可知,爱育应在欲育的基础上进行;爱育不仅要培养人对自己、他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更重要的是给予被教育者爱。

美育。美是自然和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是人欲求、热爱的对象,又超越人的功利意识而存在。当人从对象中直觉到自然和人的本质时,便产生了美感。美感是一种爱的情感,同时又超越了爱的功利性,是对感性形象的愉悦。当人的基本需要得了满足,有了爱的能力之后,就会有审美的需要。美育是和谐教育的最高阶段,当一个人获得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审美直觉能力后,他的人性才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4.如何理解“温故而知新”?

“故”是已有的知识,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也包括以前交过的朋友,主要指已有的知识。 “新”,指旧知识中没有发掘出来的新东西。“新”也指社会生活当中出现的新情况。在孔子看来,做教师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温故,二是知新。故要是温的,故冷了、生疏了,或者根本就不知多少故,当不了教师。温故首先要大量地阅读已有的知识,广泛地涉猎文化经典,让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成为你的故人。其次故要经常温习,时刻让它保持热乎乎的温度。学过的东西都忘了,照样当不了老师。知新首先要温故,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先把学问做好,把基础打好,把功夫练好,才可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其次,知新一定要有现实关怀,只知道读书,不关心现实,不懂得现实的人,当不了教师。

5、中国古代有哪些教学形式?

中国古代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组织形式在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各不相同。举其要不外乎面授、相授、自学、答疑、切磋、分斋、别舍、会讲、复讲、问难等。有些形式如果从如何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是教学方法,如果从教学组织方式、师生关系和教学程序的角度来看则为教学组织形式。

二、论述题:

1.解析现代课程观。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系统地组织起来的学科知识。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课程开发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宗旨?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有可能达到这些宗旨?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是否达到了这些宗旨?泰勒的课程是围绕教育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起来的学科知识。泰勒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国家发动了一场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提出了“学术中心课程”的概念。所谓“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一词是两种涵义的统一:一是“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成;二是“该知识领域的探究方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相应的探究方法的统一称为“学术(科)结构”,因此,“学术中心课程”亦可称为“结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和结构性。

现代课程观在本质上是科学主义的。科学主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极力推崇理性,夸大理性的作用,并且贬低甚至否定感知、情感、态度、想象、直觉、意志、信仰等人类非理性特征的意义和作用。科学主义是一种普遍主义。普遍主义的观点是:运用科学的(逻辑的)的方法发现的规律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因而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普遍有效性,即所谓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以个人意

2

志为转移。科学主义是一种控制主义。人类摆脱自然束缚的结果是束缚于人造的自然中。人类摆脱专制主义的政治权力束缚的结果是束缚于理性主义者所认定的规律和规则中。这是崇拜科学力量的结果。

2.解析“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孔子运用得最为娴熟的教学原则。虽如此,《论语》中并没有太多的关于因材施教的直接论述。与因材施教有关的论述有这样两段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前一段话表明,人的智力潜能有上智、下愚和中人的差别。对中人以上的学生,可以讲授高深的知识;对中人以下的学生,则不可以讲授那些高深的知识。后一段话表明,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因而所劝戒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少年要戒色,中年要戒斗,老年要戒得。这仅仅是对“材”作了上中下、少壮老的大体区分,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孔子和他的学生生活在一起,对学生的性格、才能可谓了如指掌:“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退”,“由也兼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列子·仲尼》中还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辩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孔子既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也了解他们的短处。颜回仁厚但不知权变,子贡善辩但不够谨慎,子路勇敢但不懂自保,子张洁身自好但不善于与人相处。人的个性各有长短,长其善而救其失,则人性趋于完美。因此,充分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孔子反复强调要“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论语》以“学”字开头,以“知人”结尾,是有深意的。教学的前提是知人——老师了解学生,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学的目的也是知人——教学生理解他人,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人难知,人的言语常有巧饰,人的外表常有伪装。孔子有一套知人的办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从一个人行事的动机、目的和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来观察一个人,这个人就无处可以藏匿了。

知人之后的施教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择乎中庸,长善救失。《论语》中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退者进之,兼人者退之,这就是所谓“择乎中庸”。过犹不及。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一种至高的美德。如子路之勇,孔子曾赞美有加,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然而,子路兼二人之勇而过之,孔子担心他做出“暴虎冯河”的蠢事,故而退之。

长善与救失之间,孔子更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颜回三月不违仁,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孔子连连赞叹“贤哉回也!”闵子骞得到父母兄弟的赞美,孔子也赞美道:“孝哉闵子骞!”曾点淡泊名利,孔子引为同道,说:“吾与点也。”冉雍出身卑贱而有治国才能,孔子许其有长官气象,说:“雍也可使南面。”以赞美鼓励为主,是大胸怀,是大智慧。“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礼记·中庸》)隐恶扬善并不是不批评学生。子路就常常挨批评。有一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懒觉,孔子非常生气,骂他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

《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2

《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作业一(1-3)一、简答题:1.教育学和政治学的人性假设有何不同?现代政治学以及中国古代的霸政学都是以性恶论为人性预设的。霍布斯说,“人对人是狼”,所以国家应该像大海怪利维坦一样强大,这样才能遏制人的自私、偏狭和复仇怒火,维护和平和公正。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凡主张“导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法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y1742yb819da6a52gje3fmdy9ulfu00gf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