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分析我国主导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频繁变动的原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分析我国主导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频繁变

动的原因

摘要:纵观世界宏观经济调控,作为货币政策三大工具之一的法定准备金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它在世界主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调控中已经逐渐淡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来调整宏观经济运行,到现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频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显然,法定存款准备金已经是我国主导性货币政策工具。那为什么在欧美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淡化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使用,甚至完全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情况下,我国央行依然如此频繁的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呢?本文将从法定准备金这一制度的由来以及其乘数原理,分析我国央行频繁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另外结合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优缺点,给出关于优化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乘数原理

引言: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问世以来,最初是为了稳定金融市场秩序,保障存款人利益,防止商业银行过度的扩张信贷规模。直到后来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上世纪60年代后,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开始不再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调节工具,普遍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甚至取消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美国在1992年之后,至今没有再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过调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于1984年建立。从1984年到2016年之间央行总共对存款准备金进行了51次调整,最近的2018年4月25日至到2019年1月25日之间央行四次降准。如此频繁的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足以看出法定准备金率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主导性,在将来我国依旧会继续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由来

早在18世纪时,英格兰银行由于信誉良好,并长期与众多的私人银行保持资金往来,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中央银行,由于各个商业银行很多业务往来离不开英格兰银行,为了方便现金提取和资金的清算业务等因素,各个商业银行都愿意将自身的一部分资金存入英格兰银行,这便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早期雏形。早期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为了使得储户能够足额的提取所需现金。1913年美联储成立,美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并首次用法律形式确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期间,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意识到正是由于商业银行不适当的信贷扩张导致虚假的经济繁荣,并最终引发经济危机,于是纷纷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用于防范商业银行的过度信贷扩张。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制度确实在控制市场货币供应量和限制商业银行不当扩张信贷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我国于1984年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后,一直使用统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直到2004年开始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反观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我国一直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视为主导性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近十年更是频繁的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背后的乘数效应

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照央行规定的比率上交存款作为

供用户提取用的金额,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总存款的比率称作存款准备金率。 一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被视为货币放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被视为货币收水。之所以这样称谓是因为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背后的乘数原理。

存款人直接存入商业银行的现金和商业银行通过向央行再贴现等形式形成的存款统称为原始存款。商业银行通过办理贷款,存款等业务所派生出来的存款称为派生存款。货币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各个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转账结算,发放贷款等业务,使得资金从一个银行到另一个银行账户,从而创造出新的存款额,最后使得整个银行系统的资金增加。

根据存款货币创造的原理,存款创造的简单模型如下:

其中,?D是原始存款派生后的存款增加额,?R是原始存款变动的金额,??d是存款准备金率。考虑到存款准备金的构成情况和现金漏损等因素,将该模型进一步精确,得到如下模型:

其中K是货币乘数,??d是法定准备金率,??e是超额准备金率,??c为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根据货币创造乘数,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派生乘数减小,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所缴纳的准备金就越多,而用于贷款的货币量就会减少,导致吸收的存款?D相应减少,最终导致金融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减少。相反,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派生乘数增大,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商业银行上存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少,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就会增加,吸收的存款?D相应增加,最终导致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增加。

一般经济不景气时央行会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释放货币量来刺激经济。相反,当经济过度繁荣时央行会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回笼货币量来给经济降温。具体传导机制如下:

央行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给量减少→市场利率升高→储蓄增加,投资、消费支出减少→产出减少→经济降温。

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给增加→市场利率降低→储蓄减少,投资、消费支出增加→产出增加→经济升温。

3.我国央行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纵观世界,主要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已经逐渐弱化甚至取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一政策,反观我国自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至今频繁的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而且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长期以来都是居高不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高水平。

1984年我国刚刚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时,规定准备金率分别为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导致市场资金量严重不足,制约经济发展。1985年,央行将法定准备金率统一定为10%。1987年央行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升到12%,1988年又从12%提升到13%。这两年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回笼资金用于支持经济改革中的重要项目,以及抑制当时的通货膨胀。13%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保持到1998年。1998 年 3 月 21 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我国建立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同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至8%。1999年又降到6%的历史最低点。这两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主要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国内银行坏账和去产能。2003年到2007年间为应对过快增长的外汇,投资过猛,经济过热的情况,央行总共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进行了15次上调,仅2007年一年内就进行了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14.5%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央行真正意义上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开始实行,同时中央推出“四万亿”计划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央行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在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4.5%增长到21.5%,中小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4.5%增长到18%,达到历史最高,期间只有2008年下半年进行过四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11 年 12 月 5 日,为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法定存款准备金下调0.5%,为21%。在此之后的2012至今,我国面临经济转型,金融改革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等情况,央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促进物价稳定,经济平稳发展,在2012年2月到2019年1月期间,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21%下降到13.5%,中小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降到11.5%。

以上就是我国历年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其主要原因,我国如此频繁的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化程度相比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较低,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有限,很多情况下依旧需要“准行政”特性的政策工具进行经济宏观调控,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我国央行今后依旧会倚重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政策工具。 4.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优缺点

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大的优点就是作用力度大而且效果迅速。存款准备金制度强化了央行监管金融机构的能力。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强制性作用,使得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迅速实施于各个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而且能通过整个银行系统作用于整个经济社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货币量的控制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存款准备金制度也有其弊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虽然简单易行,但是它的作用力度十分猛烈,由于其带来的杠杆效应,往往一个微调就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调整,甚至是动荡。过于频繁的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使国民经济不稳定,增加各个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不确定性因素,容易带来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不配合和不支持,给央行的金融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有一定的时滞性,往往调整后到起作用之间有一定时间,因此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会加剧这一负面效应,使国民经济扩张和收缩过于频繁,从而使正常的经济活动无所适从。 5.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建议

中国经济当量如此巨大,现在正是国民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而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剂猛药,不容易对国民经济实现微调,即使调控也是如履薄冰,一旦调控稍有偏差便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因此针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央行虽然早在2004年就宣布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但真正意义上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直到2008年才实施,而且只是简单的将原来统一的存款准备金率分成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两部分。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它们对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实行不同的准备金率。因为活期存款流动性要比定期存款要高,因此实施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加强资金流动性。欧美一些国家实施的是累进准备金制度,金融机构负债越多,其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多,反之缴纳就越少。这样一方面可以限制大金融机构由于资金雄厚而过度信贷扩张,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中小型金融机构缴款负担,促进其发展。以上欧美这些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对我国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另外,我国应该在现有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实行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如对于云贵

地区,新疆西藏,青海等欠发达地区实行较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于北上广深等一些发达地区实行较高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2)逐步取消对存款准备金付息

我国自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央行就一直对存款准备金进行付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不对存款准备金进行付息。如意大利只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进行付息,而对超额准备金不予付息。我国不仅对法定准备金进行付息,而且对超额准备金也进行付息。目前我国央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按1.62%进行付息,对超额存款准备金按0.72%进行付息。其中超额准备金的付息率为部分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息的两倍,这会促使很多商业银行大量保有超额准备金,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宏观来看,这样会破坏市场货币创造的正常传导,使央行货币政策大打折扣。微观来看,这样会降低商业银行竞争力,助长商业银行的惰性。我国应加快完善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逐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加强对金融市场改革力度,努力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最后逐步取消对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付息。

(3)逐步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加强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重要的工具,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央行可以连续灵活的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债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即使央行出现某些政策性失误也能及时得到纠正。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缓解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的冲击,更加准确的实现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同时必须不断加强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势,也能逐渐减少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稳定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邢康.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分析与研究[J].时代金融,2018(14):33-35. [2]胡悦.改革开放以来存款准备金率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22):104-105.

[3]冯煦明.货币创造的“扭曲操作”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J].金融博览,2018(7):36-37.

[4]蔡小娟.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J].现代营销,2019(8):35.

[5]管涛.跳出收放水之争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N].第一财经日报,2019-05-09. [6]绳美琦.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J].对外经贸,2019(6):69-72.

[7]刘熠辰.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运用效果的实证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8.

分析我国主导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频繁变动的原因

分析我国主导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频繁变动的原因摘要:纵观世界宏观经济调控,作为货币政策三大工具之一的法定准备金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它在世界主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调控中已经逐渐淡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来调整宏观经济运行,到现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频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显然,法定存款准备金已经是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xvlf9vyzu8qp2012imx4yj364q3d4011k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