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种衣剂处理种子,同时控制丝黑穗病、根腐病等。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田玉米病残体。
4.玉米叶斑类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适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药剂防治提倡适期早用药,在玉米心叶末期(褐斑病在玉米8~10叶期),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A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一次。与芸苔素内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降低用药量。
5.玉米纹枯病:选用抗耐病品种。发病初期可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结合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农药,或菌核净、烯唑醇、代森锰锌等药剂防治效果更佳,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一次。
6.玉米蚜虫:点片发生和盛发初期喷施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
7.玉米叶螨: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消灭早期叶螨栖息场所。点片发生时,选用哒螨灵、噻螨酮、克螨特、阿维菌素等喷雾或合理混配喷施,重点喷洒田块周边玉米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田边地头的杂草也要一同喷洒;加入尿素水、展着剂等可起到恢复叶片、提高防效的作用。
8. 棉铃虫:产卵初期释放螟黄赤眼蜂灭卵,或卵孵化盛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甲维盐等。
9. 二点委夜蛾:深耕冬闲田,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
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药剂防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氰菊酯和甲维盐等,可采用喷雾、毒饵诱杀和撒毒土等方式。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秸秆还田、深耕灭茬技术。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冬闲田和播前灭茬,破坏病虫适生场所、压低病虫源基数。
(二)白僵菌封垛、诱杀成虫技术。北方春玉米区,在玉米螟化蛹前,采用白僵菌统一封垛;在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对越冬代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
(三)种子处理技术。根据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杀虫剂和杀菌剂合理混配拌种,或实施种子统一包衣。采取技术统一、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可提高防病治虫效果。
(四)苗期害虫防治技术。玉米苗期,根据二代黏虫、蓟马、灰飞虱、甜菜夜蛾、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五)心叶末期病虫防治技术。心叶末期,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Bt)或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幼虫;根据中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害虫的发生情况,混喷杀虫剂和杀菌剂,控制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病虫。推广使用高杆作物喷雾机和飞机喷药防治技
术,提升中后期防控作业能力。
(六)赤眼蜂防螟技术。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每亩放蜂1.5~2万头,每亩设置3~5个释放点,分2至3次统一释放。不同地区应选用当地优势蜂种,提高防效。
附件4
2017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病虫害是影响我国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2017年,棉蚜、棉盲蝽、棉铃虫、棉叶螨、地下害虫、苗病、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铃病等病虫将在各棉区普遍发生,棉蓟马、斜纹夜蛾、烟粉虱等偶发性病虫将在局部发生。为了切实做好2017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棉花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和专业化防治面积分别达到18%和20%,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
二、防控策略
针对不同棉区、棉花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种类,本着优化、简化的原则,突出预防为主,充分发挥棉田生态调控和棉花自身补偿作用,突出抓好抗(耐)病品种合理布局,秋冬压低病虫基数,保护和利用天敌,苗期预防、生长期控害、铃期保铃保产等技术措施。注重合理用药、隐蔽用药、精准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增强棉田的可持续和安全控害减灾作用。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域防控重点
1. 黄河流域棉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天津、山西和陕西棉区。重点防控棉盲蝽、棉蚜、棉叶螨、棉铃虫,预防枯萎病、黄萎病、苗病、铃病、红叶茎枯病,局部做好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棉蓟马、象鼻虫、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2. 长江流域棉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和湖南棉区。重点做好棉盲蝽、棉叶螨、棉铃虫、斜纹夜蛾、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预防苗病、铃病、红叶茎枯病,注意防治棉蚜、红铃虫、棉蓟马、烟粉虱。
3. 西北内陆棉区:包括新疆、甘肃棉区。重点做好棉叶螨、棉蚜、棉铃虫、棉蓟马、棉盲蝽、烟粉虱、枯萎病、黄萎病、苗病、红叶茎枯病的防治。
(二)主要技术措施 1. 播种期
预防对象:苗病、枯萎病、黄萎病、苗蚜、棉叶螨、棉盲蝽、棉蓟马、地下害虫等。
(1)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和包衣棉种,做好种子药剂处理。
(2)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排水方便田块作苗床,选用土质肥沃、无枯萎病、黄萎病等带菌土壤制钵育苗,培育无病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