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目标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0

2019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醒醒吧,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学习幻觉

近年来,互联网的风口刮向知识付费产业。一时间,各大宣称知识付费的平台纷纷出现,迅速累积起成千上万用户。这不禁让人们感叹,知识终于值钱了。

目前,知识付费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如有些平台的模式是平台花钱请一些“答主”,聚拢人气和流量,接下来才会考虑向用户收费的问题。

而类似“得到”“小密圈”这样的付费专栏,则直接在用户和作者之间建立了金钱协议关系。所谓“1000个铁粉”定律,就是指你的专栏只要售出1000份,每份199元,一年能有20万的收入,似乎是一个“知识人”体面的保证。薛兆丰的专栏卖出20万份,可以说是知识人里面的富翁了,更新了人们对教授的观念。

不管模式是什么,“知识付费”的核心观念就是花钱获得阅读特权,从而节约自己的时间。某APP中的听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干货,再制作成语音。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小时的时间,因此,朋友圈突然就有了一些一年“读”200本书的读人,那不是自己读,而是听别人读出梗概。

到底什么是知识?就这个根本问题,人们都无法达成一致。但是,不管你是听很多书,或者追随薛兆丰这样的名家,阅读一年的专栏,你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比如,薛兆丰会根据一些热点问题,做出经济学的解读,但那并不是经济学本身。如果你要真的提升自己的经济学知识,还必须自己下功夫获得。

人们用“海洋”这个词来形容知识,说明个人无论如何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对一个人来说,关键是结合自己的兴趣,构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或“阅读谱系”。人和人最根本的不同,就是知识体系的不同。人有了知识体系,就能获得一个思考的支点,此后,你只需要不断延展它、丰富它。那些比你厉害的人,很有可能是知识体系更合理。

恰恰在构筑知识体系上,“知识付费”是很无力的。过于追随一个人的“专栏”,容易成为他思想的应声虫,而大量听书的梗概的人,也不可能获得什么真正的干货。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和网络热点一样转瞬即逝,对构建你的知识体系来讲,实在毫无作用。这也是很多人的体会:为什么付费听了一年,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

2020

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

我观察过薛兆丰专栏的数据,20万付费订户,但是每篇文章的阅读数在2万左右,也就是说,只有10%的读者打开了专栏(更谈不上认真阅读了)。那些付费而又没有读专栏的人,他们购买的只是“我花钱购买了专栏”这个行为而已,这是十足的学习幻觉。这是“知识付费”热里最经典的场景,有知识,有付费,这是一个买卖,而和学习无关。

本质上讲,任何有价值知识的获得,都要付出时间和辛苦的努力。幻想花钱能够买来捷径,最终却只是成就了别人的致富捷径。学习需要吃苦,试图偷懒的人,最后会一无所得。

(摘自《新京报》 2017.11.24,作者张丰,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催生了知识付费产业,并不断发展壮大,作者认为知识真的值钱了。 B.知识付费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其一平台花钱请“答主”;其二向用户收费。

C. “知识人”过去是靠授课来获取体面的保证的,而现在却是靠卖出“1000个铁粉”。

D.“知识付费”把“花钱获得阅读特权”当作核心观念,人们通过“知识付费”获取的只是一堆知识的碎片,不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4段作者首先交待本文写作的背景,接着介绍“知识付费”运行模式,然后剖析“知识付费”的概念内涵。

B.第5段从知识的概念分析入手,论证知识付费只是获得了一堆“知识”的碎片,真正的知识还必须自己下功夫获得。

C.第6—7段首先介绍了构建知识体系或阅读谱系的重要性,继而提出知识付费无法构建这种体系。

D.第8段通过举例分析,回扣论题,指出付费而没有阅读专栏只是一个买卖行为,是十足的学习幻觉,与学习本身无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学习幻觉,要想真正地获取有价值的知识,还得付出大量时间和辛苦的努力。 B.知识付费只是试图偷懒的人,幻想花钱来买个获取知识的捷径而已,最终会一无所得。

C.知识付费只是平台或专栏致富的手段,订户不仅要支付费用,而且长此以往,容易让自己的知识成为碎片。 D.知识付费的实质是通过“花钱”“省时间”来获取知识;传统学习则是通过“花”艰辛的努力 “花”时间来获取知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020

落葵 简媜

⑴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⑵人总是企求圆满,寻常人情如此,平凡的生活事物也用心营造,期待在众物皆备的情境下,开始释放情感,使人与物相互交融而享有美好。

⑶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置于厅堂中最好的位置,又讲究地铺设娟秀的桌巾作为底衬,如此,才放心赏花。这固然是人的本性,精心去实践一份美,但牵涉的细节有些非人能控制。小处瓶花如此,扩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往往可得者十分不及三,美无法圆满地被实现,人也在缺憾中惊心度日了。

⑷或许行年渐晚,深知在劳碌的世间,能完整实践理想中的美,愈来愈不可得,触目所见多是无法拼凑完全的碎片。再要苦苦怨忿世间不提供,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想开了,反而有一份随兴的心情,走到哪里,赏到哪里。不问从何而来,不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后一次相别。

⑸遇见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⑹去夏台风季节,菜价翻了好几次筋斗。我们决定自力救济,到那块六十多平米的荒地上找去年种的地瓜叶。空地挨着屋舍,平常多余的花籽、树苗随手乱种,长得最好的当然是五节芒、杂草。还好,地瓜命硬,勉勉强强夺了一方土地,叶子又瘦又小,摘不到几回,束手无策了。

⑺后花园鱼池畔,搭着的一面网墙上,落葵任劳任怨爬出半壁江山,由于阳光不足,倒像一队老兵残将,仗还没打完,个个病恹恹地躺在路旁呻吟。我打量了半天,该下山买菜认输呢,还是再撑几天尊严?落葵是民间常见的草药之一,据说有利肠胃亦能降火,抬眼一看,它又像背医箱行吟江湖的大夫,顺着墙根网壁爬,一路悬壶济世。春日结紫珠果时,曾摘了一碗,捏破珠果,滤出紫液用来染素棉纸,倒也淡雅。早知落葵的叶可食,平日太平盛世没机会吃它,不知味道如何?想必比王宝钏苦守寒窑摘食的马齿苋要好吧。

⑻果然香嫩滑口,也可能心理因素,愈是缺菜愈渴望食蔬,吃起来添了珍贵之感。菜荒解除前,那棵落葵早秃了。恢复菠菜、小白菜、水蕹的日子后,偶尔食箸之际,还想起落葵的救命之恩,它的香嫩是真的滑入记忆了。

⑼没想到还有一次缘。某日上山,原想找一棵去年发现的薏苡,却意外在杂树间看到丰饶的落葵丛,赶紧跑回家叫人手,拿个大篓子去摘落葵。那条路是荒径,虽人迹来往,恐怕认得落葵的人不多,就算看到,也不晓得它是鲜美的野菜。

⑽我们摘到日暮黄昏才歇手,欢愉地像诗经时代的女人背一大篓野菜回家,连续几天,餐餐有一盘快炒蒜爆的葵叶,它特有的嫩液也成为舌瘾了。

⑾吃光最后一把落葵,相约再采。才几天不见,那条荒径已被全部清除,想必是附近那位勤劳的老妇,她常常开垦废地,撒菜籽、搭瓜棚,用红塑胶绳围出一畦畦菜圃。诗经时代人人可采的野菜一下子变成现代老妇的私人田园。她并不知道镰刀扫倒的,除了落葵还有很多可以用来烹茶祛暑的青草。至少,她不知道落葵有多好。

⑿我仍记得那丛丰饶的落葵,野外第一次相逢也是相别,但在记忆里,仍是最好的一次。

2020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初见落葵的淡然和漠视,到再见落葵的惊喜和欢愉,再到最后落葵被清除后的伤感,作者的情感脉络清晰。 B.作者认为,在劳碌的世间,人总是不能实现圆满,再要苦苦一味抱怨,就是徒然与自己为敌。 C.第⑸段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中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又引出后文中与落葵的相遇,并照应题目。 D.作者眼里的落葵味道鲜美,用处多,还曾有过救荒救命之恩,落葵的这些好,也许是那位老妇人体会不到的。 5.结合文章,分析“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一句的含义。(5 分)

6.本文行文构思颇有匠心,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分) 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2014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摘编自新华社《2017年“新”高考前瞻: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破?》)

材料二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廖宗廷和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都认为,高考改革是大学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

这样的转变最直接的体现,是今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参加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9所高校校测面试环节。与以往高校自主招生除高考成绩外,校测部分主要看考生面试表现不同的是,

2020

今年上海所有大学都采用了“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10%)”的计分比例,而且在综合评价资格初审和面试环节,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报告主要包括每位考生高中3年在校期间所展现的品德发展和公民素养、高中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行为素养记录,是上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3+3”的考试科目选择与组合相适应,上海的招生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专业可调剂。考生的选考科目只要有1门与该“院校专业组”科目要求相同,即具有填报资格。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高考,招录方式新在哪儿》)

材料三

人们看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已经给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带来很多积极变化。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绝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已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因地制宜,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走班制的实施促进了高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和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课题报告已经做得非常普遍。上海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上海高三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50473个。为了创建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载体和平台,目前83%的上海公办高中都有创新实验室。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推动下,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协同推进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截至2017年3月底,上海已认定的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742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464633个。96%高三学生和73%高二学生,共计99619名高中学生,已完成60个学时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摘编自《光明日报》《看“新高考”如何促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材料四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新目标版

20202019期末联考高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醒醒吧,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学习幻觉近年来,互联网的风口刮向知识付费产业。一时间,各大宣称知识付费的平台纷纷出现,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xulc3xvl57e16g2f5026bod04q32p00ox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