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小学奥数举一反三(四年级)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248+(152-127) =248+152-127 =400-127 =273 练习4:

计算下面各题

1.348+(252-166) 2.629+(320-129) 3. 462-(262-129) 4. 662-(315-238)

5.5623-(623-289)+452-(352-211) 6.736+678+2386-(336+278)-186 【例题5】计算下面各题。

(1)286+879-679 (2)812-593+193

【思路导航】在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式题时,有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采用添括号的方法使计算简便,与前面去括号的方法类似,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概括为:括号前面是加号,添上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减号,添上括号要变号。

(1)286+879-679 (2)812-593+193 =286+(879-679) =812-(593-193)

=286+200 =812-400

=868 =412 练习5:

计算下面各题。

1.368+1859-859 2.582+393-293

3.632-385+285 4.2756-2748+1748+244

5.612-375+275+(388+286) 6.756+1478+346-(256+278)-246

第二十一周 速算与巧算(二)

专题简析:

乘、除法的巧算方法主要是利用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以及积、商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算式适当变形,将其中的数转化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或者使这道题计算中的一些数变得易于口算,从而使计算简便。

例1:计算325〔25

分析与解答: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利用这一性质,可以使这道计算题简便。

325〔25

=(325〓4)〔(25〓4) =1300〔100 =13 练 习 一 计算下面各题。

1,450〔25 2,525〔25 3,3500〔125 4,10000〔625 5,49500〔900 6,9000〔225 例2:计算25〓125〓4〓8

分析与解答:经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这道连乘算式中,如果先把25与4相乘,可以得到100;同时把125与8相乘,可以得到1000;再把100与1000相乘就简便了。这就启发我们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5〓125〓4〓8

四年级数学奥数培训资料- 41 -

=(25〓4)〓(125〓8) =100〓1000 =100000 练 习 二 计算下面各题。

125〓15〓8〓4 25〓24 25〓5〓64〓125 125〓25〓32 75〓16 125〓16

例3:计算(1)(360+108)〔36 (2)(450-75)〔15

分析与解答:两个数的和(或差)除以一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除这两个数,再求出两个商的和(或差)。利用这一性质,可以使这道题计算简便。

(1)(360+108)〔36 (2)(450-75)〔15 =360〔36+108〔36 =450〔15-75〔15 =10+3 =30-5 =13 =25 练 习 三 计算下面各题。 1.(720+96)〔24 2.(4500-90)〔45 3.6342〔21 4.8811〔89

5.73〔36+105〔36+146〔36

6.(10000-1000-100-10)〔10 例4:计算158〓61〔79〓3

分析与解答:在乘除法混合运算中,如果算式中没有括号,计算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和性质调换因数或除数的位臵。

158〓61〔79〓3 =158〔79〓61〓3 =2〓61〓3 =366 练 习 四 计算下面各题。 1,238〓36〔119〓5 2,624〓48〔312〔8 3,138〓27〔69〓50 4,406〓312〔104〔203 例5:计算下面各题。

(1)123〓96〔16 (2)200〔(25〔4)

分析与解答:这两道题都是乘除混合运算式题,我们可以根据这两道题的特点,采用加括号或去括号的方法,使计算简便。其方法与加减混合运算添、去括号的方法类似,可以概括为:括号前是乘号,添、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添、去括号要变号。

(1)123〓96〔16 (2)200〔(25〔4) =123〓(96〔16) =200〔25〓4 =123〓6 =8〓4 =738 =32 练 习 五 计算下面各题。 1,612〓366〔183 2,1000〔(125〔4)

四年级数学奥数培训资料- 42 -

3,(13〓8〓5〓6)〔(4〓5〓6) 4,241〓345〔678〔345〓(678〔241)

第二十二周 平均数问题

专题简析:

我们经常用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来比较班级之间,同学之间成绩的高低,求出各科成绩的平均数就是求平均数。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应用很广泛,例如,求平均身高问题,求某天的平均气温等。

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解答平均数问题的关键是要确定“总数量”以及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然后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出平均数。

例1: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共植树80棵;第二组有6人,共植树66棵;第三组有6人,共植树54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分析与解答:因为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由问题可知“平均范围”是三个组,是按人数平均,因此所需条件是三个组植树的总棵数和三个组的总人数。三个组植树的总棵数为:80+66+54=200棵,总人数为:8+6+6=20人,所以平均每人植树200〔20=10棵。

练 习 一

1,电视机厂四月份前10天共生产电视机3300台,后20天共生产电视机6300台。这个月平均每天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2,小明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是85分,后三次的总分是270分。求小明这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3,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平均每人植树10棵;第二组有6人,平均每人植树11棵;第三组有6人,平均每人植树9棵。二(1)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例2:王老师为四年级羽毛球队的同学测量身高。其中两个同学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求四年级羽毛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

分析与解答:这道题可以按照一般思路解,即用身高总和除以总人数。这道题还可以采用假设平均数的方法求解,容易发现,同学们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可以假设平均身高为150厘米,把它当作基准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平均数”。

(153〓2+152+149〓2+147〓2)〔(2+1+2+2)=150厘米 或:150+(3〓2+2-1〓2-3〓2)〔(2+1+2+2)=150厘米 练 习 二

1,五(1)班有7个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其中有两个同学得了99分,还有三个同学得了96分,另外两个同学分别得了97、89分。这7个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2,气象小组每天早上8点测得的一周气温如下:13℃、13℃、13℃、14℃、15℃、14℃、16℃。求一周的平均气温。

3,敬老院有8个老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78岁、76岁、77岁、81岁、78岁、78岁、76岁、80岁。求这8个老人的平均年龄。

例3:从山顶到山脚的路长36千米,一辆汽车上山,需要4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沿原路返回,只用2小时到达山脚。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分析与解答:求往返的平均速度,要用往返的路程除以往返的时间,往返的路程是36〓2=72千米,往返的时间是4+2=6小时。所以,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行72〔6=12千米。

练 习 三

四年级数学奥数培训资料- 43 -

1,小强家离学校有1200米,早上上学,他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从学校到家用了10分钟。求小强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大伯上山采药,上山时他每分钟走50米,18分钟到达山顶;下山时,他沿原路返回,每分钟走75米。求李大伯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3,小亮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走2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走6千米。那么,他在上、下山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例4:李华参加体育达标测试,五项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投掷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83分。李华投掷得了多少他?

分析与解答:先求出五项的总得分:85〓5=425分,再算出四项的总分:83〓4=332分,最后用五项总分减去四项总分,就等于李华投掷的成绩:425-332=93分。

练 习 四

1,小军参加了3次数学竞赛,平均分是84分。已知前两次平均分是82分,他第三次得了多少分?

2,小丽在期末考试时,数学成绩公布前她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数是92分;数学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下降了1分。小丽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3,某班一次外语考试,李星因病没有参加。其他同学的平均分是95分,第二天他的补考成绩是65分,如果加上李星的成绩后,全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班有多少人?

例5: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岁的。那么年龄最大的人可能是多少岁?

分析与解答:因为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那么四个人的年龄和是23〓4=92岁;又知道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岁的,如果四个人中三个人的年龄都是18岁,就可去求另一个人的年龄最大可能是92-18〓3=38岁。

练 习 五

1,如果三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2岁,且没有小于18岁的,那么三个人中年龄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岁?

2,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8岁,且没有大于30岁的。那么最小的人的年龄可能是多少岁?

3,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5岁,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6岁的,且这四个人的年龄互不相等。那么年龄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岁?

第二十三周 定义新运算

专题简析:

我们学过常用的运算加、减、乘、除等,如6+2=8,6〓2=12等。都是2和6,为什么运算结果不同呢?主要是运算方式不同,实质上是对应法则不同。由此可见,一种运算实际就是两个数与一个数的一种对应方法。对应法则不同就是不同的运算。当然,这个对应法则应该是对应任意两个数。通过这个法则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数与它们对应。

这一周,我们将定义一些新的运算形式,它们与我们常用的加、减、乘、除运算是不相同的。

例1:设a、b都表示数,规定:a△b表示a的3倍减去b的2倍,即:a△b = a〓3-b〓2。试计算:(1)5△6;(2)6△5。

分析与解答: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定义的本质。这道题规定的运算本质是:运算符号前面的数的3倍减去符号后面的数的2倍。

5△6=5〓3-6〓2=3 6△5=6〓3-5〓2=8

显然,本例定义的运算不满足交换律,计算中不能将△前后的数交换。

四年级数学奥数培训资料- 44 -

练 习 一

1,设a、b都表示数,规定:a○b=6〓a-2〓b。试计算3○4。 2,设a、b都表示数,规定:a*b=3〓a+2〓b。试计算: (1)(5*6)*7 (2)5*(6*7)

3,有两个整数是A、B,A▽B表示A与B的平均数。已知A▽6=17,求A。 例2: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b+a+b,试计算6⊕2。

分析与解答:这道题规定的运算本质是:用运算符号前后两个数的积加上这两个数。 6⊕2=6〓2+6+2=20 练 习 二

1,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b-(a+b)。计算3⊕5。 2,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B〔2。试算6☆4。

3,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 a〓b+a+b。如果5⊕x=29,求x。 例3:如果2△3=2+3+4,5△4=5+6+7+8,按此规律计算3△5。

分析与解答:这道题规定的运算本质是:从运算符号前的数加起,每次加的数都比前面的一个数多1,加数的个数为运算符号后面的数。所以,3△5=3+4+5+6+7=25

练 习 三

1,如果5▽2=2〓6,2▽3=2〓3〓4,计算:3。

2,如果2▽4=24〔(2+4),3▽6=36〔(3+6),计算8▽4。 3,如果2△3=2+3+4,5△4=5+6+7+8,且1△x=15,求x。

例4: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a+1)+(a+2)+…(a+b-1)。已知x□6=27,求x。 分析与解答:经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道题规定运算的本质仍然是:从运算符号前面的数加起,每次加的数都比它相邻的前一个数多1,加数的个数为运算符号后面的数,原式即x+(x+1)+(x+2)+…+(x+5)=27,解这个方程,即可求出x=2。

练 习 四

1,如果2□3=2+3+4=9,6□5=6+7+8+9+10=40。已知x□3=5973,求x。

2,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a+1)+(a+2)+…+(a+b-1),已知95□x=585,求x。

3,如果1!=1,2!=1〓2=2,3!=1〓2〓3=6,按此规律计算5!。 例5: 2▽4=8,5▽3=13,3▽5=11,9▽7=25。按此规律计算:。

分析与解答:仔细观察和分析这几个算式,可以发现下面的规律:a▽b=2a+b,依此规律:

7▽3=7〓2+3=17。 练 习 五

1,有一个数学运算符号“▽”,使下列算式成立:6▽2=12,4▽3=13,3▽4=15,5▽1=8。按此规律计算:8▽4。

1164711235???2,有一个数学运算符号“□”使下列算式成立:2□36,6□742,5□945。

32按此规律计算:8□11。

3,对于两个数a、b,规定a▽b=b〓x-a〓2,并且已知82▽65=31,计算:29▽57。

第二十四周 差倍问题

专题简析:

四年级数学奥数培训资料- 45 -

小学奥数举一反三(四年级)全

1.248+(152-127)=248+152-127=400-127=273练习4:计算下面各题1.348+(252-166)2.629+(320-129)3.462-(262-129)4.662-(315-238)5.5623-(623-289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xrcc9kmpm9s4tk8l1d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