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笔墨丹青 第一课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3) 运用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丰富 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中国与西方绘画技法比较,了解不同文化的审美追求。
(2)运用形式美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体验中国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形 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2)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逐 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难点
让学生尝试以诗作画和以画作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
比较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小结:1、材料不同:
油画:画布、油画颜料、油画笔。 国画:宣纸、国画颜料、墨、毛笔。 2、技法不同:
油画:焦点透视、写实。 国画:散点透视、写意、无背景。
3、画面不同 油画:只有绘画。
国画:几乎每幅画都有诗、书、画、印四个元素。 二、新课讲授: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 1. 诗与画的结合
诗与画,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
(1)、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
(2)、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胀起来。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
(3)、画上题诗,也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如人们面对一幅山水画或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猜透画者的心思,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意图。
欣赏作品:唐代 王维《江干雪霁图卷 》 、北宋 苏轼《潇湘竹石图 》 2. 书与画的结合
俗话说,“书画同源”,在绘画中融入书法的笔意古已有之。
中国画中的写款又叫“落款”,写款可大有讲究,就相当西洋画中的画者的签名,表明了这幅画的著作权和所有权。
题字是给绘画写一个题目,一行自己想说的话,或一首诗,一段散文。 作品欣赏:清代 郑燮《竹石图 》 、《二羊图》
题款的类型:横题、直题、多题、随形题、穿插题、满题。 3. 印与画的结合
印,就是印章,最初只是一种信物,与画没有关系的。宋代有人开始把印押在了画上,但那也是作为一种印证之用,以表明此画的所有权。印可以是作画者的,可以是鉴赏者的,也可以是收藏者的。这便是文人画中的诗书画印结合的历史背景。 印章在书画作品中的作用 (1)、书画的所有权。
(2)、能补充章法构图,完善构图的作用。 (3)、点缀画面的作用。活跃画面氛。 (4)、在书画作品补充作品内容。 印章的种类
(1)、姓名章--作家的名字
(2)、斋馆章--表示画家的住处或者画室
(3)、闲章--内容随意的章大都是刻一句 成语格言之类的,闲章五花八门,是最有个性的章。
印的表现形式:阴刻、阳刻 课堂小结
诗词、绘画、书法、篆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源于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对天地大美诗意的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本课为绘画开篇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中国画对于中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只有少部分学生接触过。可以说学生的国画基础较薄弱。因此,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总体来说学生掌握了学生基本领悟诗书画印的结合。书法训练有待加强,绘画的感觉不错,构图掌握的都还不错。以半命题的方式进行作业训练,减小了难度,思维扩散更全面。学生基本掌握了中国画的真谛,理解了诗书画印中国画独特的韵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