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困境反思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实践教学
[摘要]目前,社会的发展急需大量专业社工,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却持续走低。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种种弊端,影响了实践学习的效果,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改革现行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拓展实习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设置科学的校外实践环节层次,完善相关实践管理制度等途径和方法,切实解决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问题,并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 就业困境 校外实践教学
一、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困境
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催生了更多的社会工作领域和岗位,国家和政府也愈加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发展的紧迫性,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却极其困难,特别是在内陆地区。在大陆社会工作最发达的上海,即使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名门望族”,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也不尽如人意;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10%~30%,专业人才流失严重。①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困境形成的原因很多,从专业教育的角度,笔者认为,造成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实践教育形式化的倾向。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相对落后,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专业社会认同度的提高,最终会严重阻碍社会工作发展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闭门造车”,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二、社会工作专业现行实践教育模式及弊端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培养社会工作实务能力为本位,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但在目前各高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大多注重理论教育,实践课程通常仅占全部教学学时的两成多,且教学开展常流于形式。
(一)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室进行的课内实验和实习实训课程,以及校外开展的实习活动。
校内的实验实训,主要是在校内的实验室进行。理论上,校内的实验实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