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耕作田块的方向
是指田块的长边方向。主要考虑以下要求:
1.光照条件: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
2.有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为减少地表径流与土壤冲刷量,提高机具的使用效率,在坡地上田块方向应沿等高线方向配置,在土壤粘重和过湿情况下,地块长边沿等高线呈一定角度布置。
3.有利于降低地下水要求:田块长边垂直于地下水流向,以利于截排地下水。
4.有利于防风要求:为达到最好的防风效果,应使主林带与主害风向垂直。耕作田块的长边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 5.方便交通:
(六)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要求耕作田块内土壤、坡向和坡位一致。
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
田间灌排渠系:指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以下及其所围成的耕作田块内的临时渠道(毛渠、毛沟、灌水沟、畦等),即田间调节网。
下面介绍田间明渠的配置要求: 一般要求
1)要与其他有关规划项目紧密配合,要结合田块、林带、道路的配置综合考虑:一般应将田间沟、渠沿田块界线配置,做到田块规整,便于耕作和灌溉。
2)要考虑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因地制宜,因各地自然条件,各种作物的要求不同合理布置。
3)尽量利用田间原有工程设施,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消耗
5
4)布置田间渠时应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
(一)平原地区
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有两种情况
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的布置形式和田间临时渠系的布置形式。 1、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布置
1)灌排相邻布置:即灌水农灌与排水农沟相邻布置 适用于一面坡地地形区。
2)灌排相间布置:农渠向两侧灌水、农沟承接两侧的排水。 适用于小地形起伏地区。
有利于两面排水,减少渠道渗漏损失,但修渠工程量大,减少了田面宽度,对机耕效率有影响。
3)上灌下排与灌排合渠:上灌下排也叫竖向结合形式,即排水沟为暗沟,暗沟上面为灌水渠。
节约耕地,但投资大,不便于控制地下水位,影响作物产量和增加灌溉用水量。
2、田间临时渠系的布置
1)纵向布置:毛渠布设方向与灌水沟,畦的方向一致,间距50-80米;双向控制,间距加倍。
2)横向布置:毛渠布设方向与灌水沟,畦的方向垂直,间距50-100米。双向控制,
6
(二)山丘地区
南方山丘地区的耕地根据地形特点和所处部位,分为冲田、塝田、岗田三种类型。
岗田为位于岗顶上的耕地,地势高,两边坡水,主要怕旱。 冲田是两个山岗之间的低平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易涝易渍。
塝田是冲岗之间坡地上耕地,地面倾斜,坡度较大,多等高修成梯田,塝田怕旱。
龙胜龙脊梯田
渠系配置:
? 岗田的排灌渠系布置:一般沿岗脊布置斗渠,在斗渠两侧开农渠,排灌
结合。在岗头部分按宽岗头和窄岗头布置。
? 宽岗头: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毛渠沿等高线呈水平方向布置 ? 窄岗头:斗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农渠也垂直等高线布置,毛渠沿等
高线随弯就势布置。
? 冲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排为主,结合灌溉。
? 小冲田不开冲心沟,呈“月”字形布置。
? 在大冲田内,一般增开冲心沟,呈“用”字形布置。
? 上小下大的冲田,排水布局在上部呈“月”字形,下部呈“用”字
形布置。
? 旁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灌为主结合排水。一般采用斗、农两级渠
道。斗渠平行等高线布置,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
(三)低洼排水地区
主要是确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考虑不同作物对地下水深度的要求和土壤质地。
(四)井灌区
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井数、井距和井位
7
1、井数的确定
如果地下水丰富,单井出水量大,利用地下水可以浇完全部土地时,井数的确定可以按单井灌溉面积去除井灌区总面积计算。
井数=井灌区面积/单井灌溉面积
2、井距的确定:一般按单井灌溉面积确定井距,也可以按单井影响半径(影响单井出水量的距离)确定井距。井距为单井影响半径的两倍。
3、井位确定
1)考虑地形因素:把井位确定在地形较高部位,以便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
2)考虑地下水流向:在地形平坦地区,井网多按网络布置。在近河地区,可沿岸成直线状排列。
3)在地下水天然水力坡降较大的地区,井网应垂直地下水方向排列。
(五)喷灌区(自学) 思考题:
如何布置管道? 如何布置喷头?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缺乏,应大力发展喷灌,主要涉及管道和喷头的布置。
四、田间道路布置
农业生产中运输特点:
1、货运量大(产量+秸杆+施肥量) 2、运输距离短 3、运输工具落后
4、运输任务季节性强(作物收获时运输量大) 5、费工多(主要由人、畜力承担) 目前农村道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分布密,占地多,
8
2、路线弯曲、布局不合理
3、技术状态不良,不利于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运输工具的要求。
是田间生产和运输的动脉,联系县与乡、乡与村、村与田间的通道,其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
(一)田间道路的种类
1.机耕道或拖拉机路:连接乡(镇)和村或主要居民点的道路,供拖拉机和车辆行使,服务几个村,旱作区路宽在6米左右,水田区要窄些。
2.主要田间路:由居民点通往田间作业的主要道路,路面宽一般在4~6米,一般多设在耕作田块的短边,服务于一组田块。
3.辅助转眼间路(田间小道):联系主要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运输的作用,服务于1~2个田块,路宽2米左右,一般沿田块长边布置。
(二)田间道路配置要求
1.要保证居民点与田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系。线路直,往返距离短,可以顺利达到每一个耕作田块。
2.田间道路应沿田块边界布设,并与渠道、护田林带协调。并与干路衔接形成统一农村道路网。
3.应尽量少占耕地面积,路、沟、渠、林结合布置。
4.要注意田间道路的技术要求。纵坡度、选线的土质,避开低洼沼泽地段。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