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福师 《台湾历史文化》第十三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09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福师《台湾历史文化》

第十三章 台湾戏曲的嬗变

1. 什么是南管戏?什么是北管戏?分别有何特点?

答:(1)广义的南管包括梨园戏、潮州戏、高甲戏、白字戏等,狭义的专指梨园戏。均以南音为主要唱腔。南管的戏曲的特点是常加入民间流行的小调,深受一般民众所喜爱,流行比较广。南管戏的身段模仿傀儡化动作,十分细腻,具备了高度的舞蹈性,而且唱腔抑扬有致,委婉精准,听者莫不受感动,唱腔之外更有丰富的器乐套谱。

(2)台湾北管戏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用“正音”(又称“官音”)演唱西皮、二簧梆子、昆腔等北来剧种,如乱弹、四平、京剧、豫剧等;狭义专指乱弹戏。其特点是音乐相当热闹、高昂,适用于庙会场合,民间喜庆祭典、婚丧葬礼。

2. 简述台湾皮影戏的特点。

答:皮影戏又称皮猴戏。皮偶细巧精致,活动自如,跳动活泼。它起源于民间的手影、走马灯,由灯戏发展为影戏。戏班通常4至7人,以一人为主演。其人物造型也分生、旦、净、末、丑、忠奸、怪异等等,舞台上的楼台殿阁,飞禽走兽等也以皮制作。影窗呈长方形,镶以白布成影幕。艺人持竹棒操纵皮偶,以灯光投影于幕上即成皮影。台湾皮影班常加上彩色灯光,造成多种变化。

3. 简述南北傀儡戏的区别。

答:傀儡戏传入台湾后,形成南、北两个流派。南部傀儡以台南、高雄为中心,受泉州影响;北部傀儡以宜兰为中心,受漳州、漳浦及闽西长汀的影响。

南北傀儡戏各有不同。南部傀儡即高雄等地戏班主要的演出多为拜天公和婚庆祈福;北部傀儡即宜兰戏班的演出主要为扫路、跳钟馗的驱邪避凶,演出多在灾祸现场。南部傀儡的形体比北部傀儡小,操纵线比北部粗,唱腔为南管系统的傀儡调或潮调,以台语演唱,用以酬神祈福,戏目多为吉祥如意为内容;北部傀儡唱官话北管调,混杂西皮和福禄,用以驱邪禳灾,戏目主要为挑神怪戏和传统的北管戏。

4. 试论台湾戏曲的发展情况。

答:荷据时期,中国的地方戏曲随着汉人渡海传入台湾。早期移民对文化的眷顾,是促使中国的戏曲在台湾落地生根最主要的媒介。

明代郑成功占领台湾后,当政者重整中国文风,将传统宗教信仰与地方力量相结合,以安定民心,提高士气。

清朝统治前期,台湾的地方戏曲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最为密切。妈祖诞期、正月十五、七月中元、八月中秋、冬至以及各种角头神明的诞辰,请剧团演出,以酬谢神明的庇佑。戏曲的种类,完全以移民原乡盛行的剧种为主。

中国的剧种传到台湾后,因地理环境相异以及各地居民交杂,使得这些完全脱离文化的戏剧,融合台湾实际状况的需要,在本质或演出形式上做了某些修正。

清中叶以后,台湾戏曲的改变,明显地朝向娱乐取向,弥补了早期社会缺乏娱乐的现象。台湾的戏剧,从最初与宗教紧密结合的状况,逐渐转化成以酬神之名,娱乐为用的实用价值。 为吸引更多观众,地方戏曲逐渐加入一些粗糙低俗的东西,产生本质上的变化。又由于戏曲演出的频繁,促使“子弟班”的兴起。

戏曲功能日益娱乐化的同时,繁衍出许多地方小戏。台湾的地方戏曲,虽大都源自中国,但在台湾发展了数十年甚至近百年之后,表演形态大都偏离了原来的形貌,而融入了许多台湾的地方色彩。

戏曲的娱乐趋向以及随之产生的种种现象,说明了明清道光之后台湾戏曲的兴盛。但这种盛况到了日据时代,由于日本殖民者的压迫,地方戏曲逐渐走下坡路。日本占领台湾后,传入台湾的剧种是现代剧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推行“皇民化”运动,对台湾民间戏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战后初期,地方职业剧团纷纷重整旗鼓,戏曲复苏的速度非常迅速,但由于政局的不稳定,戏曲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波折。

六十年代以后,广播、电影、电视的兴起,造成了娱乐结构的大革命,抢走了传统戏曲的观众,更带动歌唱、舞蹈等表演事业的兴起,加上欧美文化的大肆侵入,台湾戏曲的发展受到相当严重的打击,本质上也产生革命性的变化。金光化现象严重。

七十年代中叶以来,广播、电影、电视这些强势娱乐经过十年的成长与改革,在技巧、视听效果、娱乐功能等方面长足进步。而传统戏曲却一直乏人照顾,建树甚微。台湾地方戏曲没落之际,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物欲的电子琴花车、轻音乐歌舞团以及户外电影队。

5. 被视作“本土戏曲”的是哪个剧种?试论述其发展情况。 答:歌仔戏被视为是“本土的戏曲”。

台湾歌仔戏源自宜兰老歌仔阵,关于它的起源,《宜兰县志:礼俗篇》记述说,歌仔戏原系宜兰地方一种民谣曲词。最早是一种没有组织的朋友或邻居在农闲之时聚集在一起,自弹自唱以取乐。后来也出现在庙会场合。歌仔阵以“落地扫”型态表演,并很快普及到各种庙会去,变成有组织的乐团。“落地扫”吸收其它剧种的精华,并穿上戏服粉墨登场,“歌仔戏”于是诞生。 到了1920年左右,歌仔戏已成为独立的戏曲形式,并往都市中发展,很快风靡全岛,这段时期歌仔戏传回它的大陆根源地闽南,同时也流传至东南亚地区,引起热烈的回响。

1937年起,日本殖民者厉行“皇民化运动”,强制解散剧团,台湾各剧种普受压迫,大多数的歌仔戏班或被日人强制解散,或于强权下改演 “皇民剧,给歌仔戏带来莫大的灾难。 1945年日本投降,歌仔戏重整旗鼓,新的改良曲调出现,戏班添购设备以求演出效果的完善。各广播电台聘请艺人录制歌仔戏节目,出现了“广播歌仔戏”,更有戏班自资拍摄歌仔戏电影。直至五十年代末期,台湾的歌仔戏班总数已达五百团以上,这是歌仔戏的黄金时期。

1962年台视开播,歌仔戏登上荧幕,称为“电视歌仔戏”。电视歌仔戏口白多于唱腔、舞台动作粗糙。这一时期歌仔戏班日渐没落。

自七十年代起,本土意识日渐抬头,民众开始关心台湾本土,歌仔戏在有心人士推动下渐有转机。现有的歌仔戏团基本呈现三种不同路向,即传统型、传统与现代结合型以及蜕变型。

福师 《台湾历史文化》第十三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09

福师《台湾历史文化》第十三章台湾戏曲的嬗变1.什么是南管戏?什么是北管戏?分别有何特点?答:(1)广义的南管包括梨园戏、潮州戏、高甲戏、白字戏等,狭义的专指梨园戏。均以南音为主要唱腔。南管的戏曲的特点是常加入民间流行的小调,深受一般民众所喜爱,流行比较广。南管戏的身段模仿傀儡化动作,十分细腻,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x5mq59hlo2b61z97l7x8uhsm07tmu016y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