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理学专升本考试内容精品整理
生理学专升本考试内容精品整理 一、绪论
1、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层次。
对象:是以活的机体(包括活器官、活细胞等)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及变化规律
任务: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因素对其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功能
变化的规律
层次:1、细胞和分子 2、器官和系统 3、整体
2、机体的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内环境含义:机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脑脊液和淋巴液
内环境稳态的含义: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因素(如渗透压、温度、pH、水、电解质、营养物质、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压等)
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1、神经调节:迅速、准确、短暂、局限、自动化 2、体液调节:缓慢、持久、广泛
3、自身调节:影响范围小,效应也小,对刺激的敏感性低,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刺激和反应的概念,反应的形式(兴奋和抑制)。
刺激概念:能为人体感觉并引起组织的细胞或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反应的概念:机体受体外或体内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的过程 2、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的概念;阈值的概念。
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得刺激,不能引起兴奋或动作电位,但对组织细胞产生影响
阈上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值:又叫阈强度,是指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3、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排列。
化学组成: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主要是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物质组成 分子排列:细胞膜的基架是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4、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特点:顺浓度差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高能量
2、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特点:由细胞膜高浓度
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但转运体内的脂溶性小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必须借助膜结构中
某些
特殊蛋白质的帮助才能进行
1、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1、结构特异性 2、饱和性 3、竞争性抑制
2、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1、离子选择性 2、门控特性:1、电压门控通道 2、化学门控通道 3、机械门控通道
3、主动转运:特点:是通过消耗细胞代谢提供的能量,小分子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1、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一般所说的
主动转运是指原发性主动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指有些物质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由ATP分解供给,而是首先来自钠泵利用ATP供能造成膜
两侧的钠离子浓度差形成的膜内外钠离子的高势能,完成物质的跨膜转运过程 4、出胞和入胞:细胞通过更为复杂的活动方式使大分子或团块物质进出细胞膜的过程,是主动转运,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1、出胞:是指大分子物质被排出细胞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 2、入胞:是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大分子营养物质、病毒、细菌、细胞碎片等)进入细胞的过程
5、物质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比较。
被动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或顺电位差进行跨膜转运过程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小分子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6、静息电位的概念和产生原理。
概念:RP,是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大小接近于钾平衡电位
产生原理:钾离子外流形成的
7、动作电位概念、波形组成和产生原理。
概念:是指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波性组成:1、锋电位:细胞受刺激兴奋时,膜电位首先从-70mv迅速去极化,并逆转成为+35mv(反极化),即膜电位发生了快速
和大幅度地去极化,即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去极相);随后迅速复极至接近静息动作电位水平,形成
动作电位的降支(复极相),两者共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部分
2、后电位:在锋电位恢复静息水平之前,会出现一个 它包括:1、负后电位:膜电位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前维持 低幅、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一段较长时间的去极化状态
2、正后电位:紧随其后的一段超过静息电位水平的 超极化状态,最后才恢复到受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 产生原理:钠离子内流
8、兴奋性概念及与刺激阈值的关系。
兴奋性概念: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刺激阈值概念:是指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9、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动作电位发生于细胞膜某一点部位上,细胞膜外侧的电位较两侧静息部位的电位为负;相反,膜内则相对较正。由此,细胞膜的兴奋部位
与邻近静息部位存在了电位差。另外,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均为导电的电解质液体,电位差的作用使得动作电位发生部位与邻接的静息部位
之间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的刺激强度(阈值)足以使邻近的膜产生去极化的反应,一旦达到阈电位将引起动作电位的发生
10、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机制。
兴奋传递过程及其机制:当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到达神经轴突末梢时,接头前膜的去极化引起膜上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的瞬间开放,钙离子
借助于膜两侧的电化学驱动力流入轴突末梢内。轴浆内升高的钙离子浓度可触发大量突触囊泡向接头前膜内侧移动,进而与前膜融合,并
以出胞的方式将囊泡内的ACh排放到接头间隙。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与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结合并使之激活,于是通道开放,导致
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跨膜流动,从而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1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过程。
概念:通常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过程:1、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入肌细胞内部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纵管系统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摄取
12、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结构和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