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低、小、散、乱的现象。由政府出面,组织农业、旅游等部门,根据各地的生态和文化旅游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精心规划,谋篇布局,开设项目。将 “生态观光”、“商务会议”、“文化旅游”、“休闲度假”、“酒店餐饮”、“商业娱乐”等富于消费项目积极引入园区,做好李白文化衍生旅游项目特色。生态观光、文化旅游园是以珍贵花卉林木种植培育、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主要景观对象的具有生产性的田园生态景观园,观赏的季节均衡性很强,这有不断改变园中的观景效果。自然界被人们认识栽培种类非常繁多,花草、蔬果、珍惜林木、观赏花卉应有尽有,可以采用各种设施及培养条件,引进国内外的新品种。体现新和特,可以通过不同的栽培方式和农艺技术,赋予植物生长状态的奇特感,如通过无土栽培及环境调控,使一株番茄结几千上万个果实的“番茄树”,同样还可以培养处“青椒树”、“黄瓜树”、“茄子树”等。通过种间嫁接使一株番茄结出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果实,从而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在生产景观布置过程中,采用无土栽培方法,更换布景方便,能实现植物景观的多变,让植物也能“动起来”或随时“搬家”,充分体现出自然生态的田园风光。 (4)、依托李白文化,打造精品
要把传统的农业和现代化农业有机结合,展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农业文化。观光园作为科技展示、科普教育的基地必须全方位展示不同历史阶段的农业发展成就。现在人们已开始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传统农业的某些生产方式又回到人们的身边,如现在提倡有机农业和生产AA级绿色食品,就得借鉴传统农业和自然农业的某些做法,有
26
些地方已出现“放养鸡”、“放养猪”的养殖方式,不喂复混饲料,种植农作物提倡间作和轮作,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用沼液作追肥和预防病虫害等,这些传统的做法应在观光园中得以充分展现,使观光园成为自然科学和农业“大学堂”或“博物馆”。 结合李白文化,重点展示盛唐时期的农业发展特色,通过实务还原盛唐时期的农业耕、种、收和农艺发展,展示盛唐时期李白在青莲生活的通过广泛引进农业高科技品种,使观光园内的农业产业品种立足新、优、奇、特,增加知识性、文化性和科学性。发挥观光农业园在发展生态旅游上的优势,做强做响观光农业生态牌。通过完善观光园内的休闲功能,使园区真正成为集观光、体验生活、休闲和娱乐于一体的好去处。相对于农村项目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以上经济和品牌效益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的事业将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通过我们的模式、我们的努力去填平“城镇数字化鸿沟”,推翻“信息壁垒”,致力于全面建设庞大的农村的信息化,为我们的现代化新新农业事业贡献力量! 4.5、规划进度
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项目审批。争取一期 1500 万资金到位(公司股东现已实际投入600万元),完成进园道路、果园具备栽种条件。
第五章 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园建园地址分析
5.1、 青莲地理位置
5.1.1、青莲镇属“大绵阳经济圈”范畴, “大绵阳经济圈”是指以主城区为核心,半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的范围。镇域规划范围:青莲镇行政辖区范围,面积23.4平方公里。在建成绵乐高速铁路贯穿而过,
27
并且将建“青莲旅游车站”;青莲镇始终坚持以李白文化旅游经济建设为中心,.辖区内的主要景点有:太白碑林、太白楼、桃花山、陇西院等重要景点。
5.1.2、镇区规划范围:集中在绵江快速通道以西、盘江以东区域,含老镇区和文丰村全部、月圆村和太华村、东河村部分,面积约1.35平方公里。 5.1.3、城镇规模
现状镇区人口:0.88万人,现状镇区面积0.726平方公里。 规划2010年镇区人口:1.2万人,控制建设用地:107.58公顷。 5.1.4、城镇性质
青莲镇是旅游型山水园林历史文化名镇,江油市中心城镇。 5.2、经济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大绵阳经济圈”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已成为都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规模、人口等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逐年加快,带动了鲜活农产品、城市绿化、劳动力等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城市扩张所带来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与自然的逐渐疏远所带来的人文心态失衡,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都市农业以其独有的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效用,对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统筹步伐、提升农业主体功能和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大绵阳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28
(一)、整体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竞争力弱,多样性综合功能还未能有效体现。
目前,“大绵阳经济圈”都市农业产业化相关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还相当低,总体规模偏小,缺少优质拳头产品和品牌效益。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还未得到明显体现,另外,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和特色没有很好的挖掘出来,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规划和开发比较滞后,层次较低,多表现为较低水平的产品型和度假休闲型农业产业如农家乐、农家游等形式,都市农业产业化的生态、社会功能尚发挥得十分有限。
(二)、“缺位缺为”现象引人关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政策和措施乏力对都市农业产业化推动力有限。目前,当前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连结机制未能真正建立起来,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良好发展。并且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没有充分发挥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辐射带头作用有限。
二是土地开发缺乏规划,都市农业发展用地受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非农建设用地需求急剧增长, 城市及其周边农用地将更趋紧张。一旦发生农用地与非农用地相争,在当期经济收入的诱惑下,往往是农用地让位于非农用地。都市农业现行发展区和目标规划区如城市郊区是城市扩展的首选地区,其城市化进程也
29
较快,这一矛盾更为明显。同时由于对城市化进程和规划把握不到位,都市农业项目存在刚建成就被征用的局面,投入的资金难以产生效益。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土地开发与都市农业用地的矛盾,加强科学规划和合理指导,推动城乡和谐发展,是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
(三)、农业产业化领域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劳动力要素面临结构性短缺。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农业和企业化农业,需要区位、市场、信息、资本和科技等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组合,更需要一批有一定具有现代知识、技能和经济实力的较高素质人才来推进。而一方面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走向农外兼业,并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农业就业劳动力不断减少。据统计,“大绵阳经济圈”乡村从业人员中农业从业人员同比下降5.7%,这就客观上导致了农业就业劳动力逐步老化,质量相对降低,使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面临有知识、有技能、有体力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相对缺乏的困难。另一方面在现阶段都市农业的比较效益尚未充分显现并影响人才创业、就业选择时,从事现代农业对城市高素质人员缺乏较大的吸引力,加之固有观念和城乡差异的影响,城市高素质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的还比较少。因而“一小时经济圈”都市农业从业人员总体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意识不够,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现状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受到人力资本短缺的限制。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