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4年江苏省高中政治小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3 任命或免去其他最高国家机关任命或免去本行政区同级其他国家机关领导人 领导人。 4 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监督本行政区的“一府两院”的工作 “一府两院”的工作 考点20 人大代表的职权(A)★ 1 权力: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依法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2 义务:①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③ 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

见和要求 ④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考点21 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含义(A)★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最重要特点——实行民主集中制,其含义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考点2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考点23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A) 1 性质:(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是_________的先锋队,又是____

_和_____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___,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_____,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_____。 2 宗旨:____________。

考点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1 这是由党的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_____方向;才能维护___的

统一和___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力量)

考点25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A)★★

1 科学执政(三大规律、科学)――就是遵循__________规律、_____规律、_

______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方法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2 民主执政――⑴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⑵ 坚持和完善

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___,带头___,保证___,不断推进国家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___化、规范化。

4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三者关系:

⑴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⑵ 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考点26 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A)★★

1 我国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

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基本内容:

⑴ 中国共产党是___党,各民主党派是___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

亲密友党。

⑵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_________、坚持__________; ⑶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___和___; ⑸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___________;

第 11 页 共 20 页

考点27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A)

⑴ 性质:①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

织;③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⑵ 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_____、____、_____职能。 考点28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B)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原因:⑴ 各民族无优劣之分;⑵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⑶各民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2 坚持民族团结原则――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原因:⑴ 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局面。⑵ 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原因:⑴ 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共同富裕)⑵ 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考点29 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C)

(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

(2)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这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也是人民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 (3)如何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一,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三条原则。第二,要坚持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要坚持党的领导。 第四,要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五,公民个人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第六, 作为青年学生, 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从小事做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关心团结少数民族同学,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考点30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优越性(B)★★ (1)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这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考点31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A)★

1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这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3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4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意: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四 当代国际社会

考点32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和义务(A)★

1 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 基本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 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平等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 考点33 联合国的宗旨(A)★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考点34 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A)

(1)地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作用: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军、环境保护,保障人权、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考点35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B)★★ 1 国家之间分离聚合、亲疏冷暖的关系是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第 12 页 共 20 页

2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和归宿(出发点和落脚点)。

3 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对外政策不同,直接影响国家间的关系。 考点36 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C) 1 是什么?――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

经济利益:如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 2 为什么?――为什么要坚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和归宿。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正义性和正当性。 3 怎么做?――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⑴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我国的国家力量,着力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

础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⑵ 加强国防建设,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要捍

卫国家领土完整,坚持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反对分裂、割让和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 ⑶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⑷ 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并借助于这种

影响力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⑸ 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考点37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A)★★

实质: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考点38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B)★★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⑴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是首要目标。

⑵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主要体现在“七个不”上,即①不屈服 ②不允许 ③不依附 ④不结盟 ⑤不联合⑥ 不盲从 ⑦不干涉。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一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考点1 哲学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

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2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考点2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A)★★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考点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

二者区别:哲学揭示的是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二者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

第 13 页 共 20 页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表达为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 内容:第一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哲学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思想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识论。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考点5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考点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考点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二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 考点8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 1 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理解:⑴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⑵ 物质具有独立性――物质可以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

⑶ 物质具有可知性:物质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暂时的、有生有灭的。 考点9 世界的物质性(A)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考点10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A)★★

⑴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考点11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

⑴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⑵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⑶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点12 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

1 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客观性: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3 规律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

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考点13 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B)★★★★★ 1 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

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 方法论要求:⑴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⑵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考点14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B)★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或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无论正确的

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第 14 页 共 20 页

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B.意识活动具

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 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C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 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 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但是那些错误的思想和意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方法论:我们要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考点15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第一,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二,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第三,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三)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16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A)★★

1 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人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 实践的特点

⑴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以及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⑶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 实践还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历史上每个阶段的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不相同,都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考点17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 分清认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

①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它就是实践。②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身参加实践活动

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它们都是实践的产物。

考点18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B)★★

1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范围,真理就会

第 15 页 共 20 页

4x0k01g18u4mg6283wc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