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第7题,依据图示气压带分布的纬度位置可知,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8题,由图示自转方向可知,P为北半球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 答案 7.B 8.B 读图,回答9~10题。
9.甲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0.常年受乙风带控制地区,其气候特征是( ) A.全年温和湿润
B.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C.全年高温多雨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解析 第9题,甲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10题,乙风带为中纬西风带,常年受其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点为全年温和湿润。 答案 9.B 10.A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 A.下沉 干燥
B.上升 湿润
D.由低纬流向高纬 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 干燥 12.图中显示的日期可能是( ) A.3月21日
B.6月22日
11
C.9月23日 D.12月22日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可知②气压带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此处气流下沉,水汽难以凝结,气候干燥,故A正确,B错误。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应为信风带或者极地东风,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应为西风带,与题意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不符合,故C、D错。第12题,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已偏离赤道这条中心线,且偏向赤道的南侧,即气压带往南移动,应为北半球的冬季,即12月22日符合题意,选D。若气压带与风带往北移动,则为北半球的夏季(6月22日);若气压带与风带没有发生移动,说明为秋分日或者春分日。 答案 11.A 12.D 二、综合题
13.图1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2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示________(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 (2)在图2中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说出图2中甲、乙两图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及成因。
(4)图1中⑥气流来自________气压带,说出⑥气流与⑦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极点附近为高气压带,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应为北半球。第(2)题,B所在风带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第(3)题,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与二分日相比,位置大致北半球夏季北偏,冬季南偏。第(4)题,图1中⑥气流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暖而轻;⑦气流来自高纬度,冷而重,相遇后⑥向上爬升。 答案 (1)北
(2)画图略。(提示:B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
(3)甲图气压带位置比乙图偏北,原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回归运动),导致气压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4)副热带高 ⑥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⑦气流,被迫抬升。 14.读下图,回答问题。
12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2)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4)气流相对上升的地区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气流相对下沉的地区是________和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从图示看,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都在平均位置以南,尤其是赤道低气压带已越过赤道至南半球。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第(2)题,从A、B两地的气流状况来看,B地从高纬流向低纬,水汽不易凝结;A地从低纬流向高纬,水汽因降温而容易凝结。所以,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丰富。第(3)题,C气流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至纬度60°附近时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相遇,因暖轻而爬升。第(4)题,从图示看,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主要有赤道地区和南北纬60°附近地区,气流上升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两地多阴雨天气。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主要是极地和南北纬30°附近地区,两地气流下沉不易成云致雨。 答案 (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
(2)丰富 A地(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产生;而B地(信风带)气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产生
(3)副热带高气压带。C气流较暖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南北纬60°附近 赤道地区 低 多阴雨天气 南北纬30°附近 极地地区 高 多晴朗天气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