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效益
本项目治理面积2万亩,生产布局以稻、麦、油为主体,通过项目建设,将改善灌溉面积0.87万亩,新增(由提水灌溉改自灌)灌溉面积0.16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2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按每亩提高250公斤左右计算,年新增粮食480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1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改造前增加300元以上。此外节约灌溉用水900-1000万方。项目区不但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且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五、组织领导与管理
市、镇分别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同时拟建立项目指挥部,由开发局、财政局、**镇、灌区管理处等单位组成,负责项目规划、招标、工程实施。指挥部下设综合组、工程组、质监组、财务组。市开发、财政局作为项目主管部门,开发局主要负责项目前期编报,并组织项目实施、督查验收;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做好资金筹措拨付、报账等。镇农业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开发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申报、土方工程实施和群众集资到位使用。项目建设期间切实执行国家、省、扬州市农业开发管理政策、规定,做好项目公示、土建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等管理工作。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一、自然概况 ㈠地理位置及范围
项目区位于**市北部,京杭大运河东则,属于**自灌区内的一部分。具体界址为自灌区一干渠以东,五支渠以北、镇通北路以西,北至高邮分界。项目区涉及到**镇的京杭、北祥、红岭、运东、渌洋、露筋6个村。项目区东西长3300米,南北长6900米,总面积3.4万亩,现有耕地2.21万亩、养殖水面3500亩、林地1400亩。
㈡水文气象
**市**自灌区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9℃,光照充足,无霜期218天。雨热同季,雨量充沛,降雨集中于夏季,多年平均降雨974.7mm,但年际间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1570.6mm,最小年雨量395.6mm;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日)约占年雨量的60%,蒸发量大,多年平均年蒸发量970.8mm,多年平均降雨量大于水面蒸发量;干旱指数0.97。
㈢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地面真高一般为
3.0-4.5米,地势比较平坦,土壤质地较粘重,属圩田地区,土壤水肥气热等条件较好,土质肥沃,水土保持良好。
㈣水资源
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依赖于总渠系的**闸引运河高水,设计保证上游水位6.5米,下游6.2米,引水流量34.5立方米/秒。部分田块需进行提水灌溉,流经主要河道有盐邵河。项目区地下水根据枯水季节土壤剖面静止地下水位调查,地下水位在0.8m左右。
本项目隶属**自灌区,现对整个灌区水资源状况分析如下:
1、灌区水资源概况 ⑴灌溉设计保证率
灌溉设施保证率根据《灌溉与排水水工程GB50288-99》,本灌区处于较湿润地区,作物布局以水稻和小麦为主,灌溉区现状灌溉保证率为75%左右。
灌溉设施保证率选取采用典型年法。经分析选用2003年作为现状年,2002年作为平水年的(P=50%),2001年作为中等干旱年(P=75%)(以水稻灌溉期作经验频率)。
⑵现状水资源概况
灌区内雨量丰沛,且近临长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来水充沛,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随着灌区工程设施的老化,灌溉方法的落后以及管理设施不配套等因素,在用水方面大量的跑、冒、滴、漏现象也逐渐暴露出来。同时由于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受到引水能力以及南水北调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灌溉保证率。本次水资源平衡计算正是以此为着眼点和立足点来进行的。
2、灌区现状供需水量计算 ⑴可供水量计算
灌区的灌溉用水主要来自大运河、三阳河和本地有效降雨,有效降雨在作物生长期的计算中已扣除,仅需计算引用水部分。
灌区的可供水量包括其引水量以及从三阳河的补水量,详见供水实绩表。
**灌区供水实绩表 单位:万m3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补水站 补水量 合计 现状年 (2003年) 上旬 846.59 1750.5 525.82 2316.1 418.26 326.16 15456.6 中旬 723.25 2096.2 620.96
XX灌区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研报告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