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环境和布局思考七步曲
时间: 2012-3-21 作者: 姚远 单位:新凯幼儿园 来源:新凯幼儿园
活动背景:
《纲要》中对幼儿园环境的表述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认识到其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
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区隔把教室划分成了一个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学习。随着活动的开展和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不断改变个别化学习环境与布局,使每一个空间里的活动具有多样性,材料具有丰富性,不断给孩子新的刺激,使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环境教育作用。 活动实录与过程:
第一步:根据年龄特征增添适宜的活动区域。 我们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所追求的并不是一种即时效果,而是为幼儿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小班幼儿感知事物的经验少,动手能力较弱,多数幼儿不能单独活动。因此,区角数量不宜设置太多,也不宜太复杂,应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主,如:“娃娃家”、“理发店”等。中班幼儿已有了感知事物的初步经
验,基本能够独立进行个别化学习活动,活动区域的数量要适当增加,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可增设表演区和科常等区域。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这时既要大量增设活动区域,又要适当增加难度,如:在科学区中增设“小灯泡亮了”、“量身高””等活动角;在棋类区中增设五子棋、象棋、五子棋等。在区域创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可以让幼儿出主意、想办法,搜集材料和布置环境等,增强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使区角更具吸引力。 如:棋类区幼儿自主收集了很多类型的棋,孩子们对棋类的学习兴趣逐渐提高。在玩的过程中一部分孩子觉得垫子可以更好的
和同伴交流,而且坐在上面也稍微舒服一点,所以就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想把棋类区放一下垫子。经过我与幼儿的协商和交流后,原本两张桌子的棋类区变成了以垫子为主的学习区域。
第二步:调整部分不适宜区域面积的大小。
在第一试教活动后,在与我组的老师共同讨论后一致认为我们班级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区域中有的过大,有的过小。比如益智区,因为益智类的材料比较多,所以预设的区域活动面积很大。虽然幼儿的操作空间宽敞,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其他相邻区域的大小设置。相比之下就觉得美工区里放2张桌子都显得有些拥挤,为幼儿的操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与困扰。经过大家的建议后将益智区的面积缩小,与它相邻的美工区和图书区的面积相对增加一些,这样的区域面积调整保证了各个区域之间面积大小的均衡性,为幼儿的专注超多奠定了基础。 区域名称 调整前 益智区 调整后 第三步:关注活动区域的适宜开放性与独立性。
幼儿在活动中大多是独立的、个体的。因此,明显的区域划分不但能使幼儿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从而便于幼儿的选择,而且能给幼儿一个安全、独立的空间,使幼儿能够宽松自在进行个别化学习。幼儿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各个区域中的学习内容的喜好不同,因此不同的幼儿会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探索和学习,所以我们为孩子创设的活动区域中各区域间是相对开放的,而每个小区域又是相对是独立的。我们利用橱柜的间隔使区域既有明显的划分,又留给孩子独立的操作和学习的空间,便于孩子随时自由地出入。如;我们班级在区域活动中有一条主通道,这条主通道可以去各个的学习区域,左转进入我们的美工区和益智区,右转进入音乐区和阅读区。两个区域之间的进出也很便利,方便幼儿的进出。幼儿在操作时的空间业显现出独立性,幼儿在其中安静、认真的学习和操作。 第四步:关注活动区域间动静分离性。
注意动静交替,以免相互干扰。区域活动中一类是静态,也就是需要动脑和探索类的,小幅度动作操作的。包括科常区、美工区、美工区、益智区……一类是动态的也就是声音比较响,操作或动作幅度比较大的因此教师应尽量把性质相类似的活动区放在相邻的位置,如:把安静的阅读的图书区和以动脑子为主的益智区放在一起,把操作幅度较大、声音较响的音乐区放在午睡室的空闲空间。这样的设置既可以满足操作区域安静的学习与操作的条件,又可以满足音乐区域内的幼儿淋漓尽致的表达与表现。
第五步:关注活动区域中人数的适宜性。 1、关注每个区域中的操作人数。
活动区域的划分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果是宽敞且开放性的空间那么可以容纳人数较多的幼儿。对于幼儿来说可以自由的学习,但与此同时也会给幼儿的个别化学习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较大的问题——部分幼儿的随意性很强、东走走、西转转,蜻蜓点水式地从一个地方晃到另一个地方,学习起来极其的不踏实。总结原因看来,每个区域中入区人数的总数是班级人数的倍。我们班级的人数为35人,也就是如果每位幼儿都参加个别化学习活动,那么每个区域中还要有2-3个的空闲位置,这些闲置的位置也是导致部分幼儿不能专注参与活动的原因之一。经过与大家的协商后我将每个区域的人数做了相应的人数减少调整,对比表如下: 区域名称 美工区 益智区 生活区 科常区 棋类区 音乐区 图书区 总 数 调整前人数 10人 16人 6人 4人 6人 6人 6人 54人 4人 39人 调整后人数 8人 12人 3人 4人 4人 4人 经过这样的人数调整后,可以抑制幼儿四处跑动的作用,有助于他们在同一个活动区域呆得更久些,专心完成一个学习内容。走动的幼儿越来越少了,坚持
探索与操作的幼儿越来越多,满场跑的孩子就越来越少,整个个别化学习幼儿操作的氛围逐渐浓厚起来。 2、关注每张桌子上操作人数
调整后的区域格局幼儿安静有序的操作现象越来越突出,但随之而来的我的问题也在困扰着我。幼儿的操作盘子较大、所提供的桌子较小,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间相互拥挤的现象多了、幼儿间说话的行为多了。整体分析下来每个区域中的空间足够大,但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会聚集在有桌子的这块地方,整个桌面非常拥挤,而旁边空闲的面积有很大。如何将这些空闲的空间加以利用,来分散紧凑的幼儿操作现象呢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商量后我们想试着在活动区域中一半幼儿在桌子上操作,另外一部分幼儿在垫子上操作。与此同时和幼儿约定在个别化学习中6人桌最多只能请4个小朋友操作材料,4人桌最多只能有2个小朋友操作材料。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两天下来大多数幼儿已经习惯了这种操作的方式,而且还会自主的套鞋套、放操作垫。有序的的操作习惯幼儿慢慢开始养成,活动中孩子们能认真动脑,积极探索。 调整内调整前 容 每桌人数 调整后 后续思考与调整:
在园级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对区隔和环境的创设思考大多是从幼儿的行为反应进行分析和调整,在过程中忽视了一些对细节的思考。所以对后续思考中我们班级将从以下的两个方面着手调整。 一、关注区域环境中幼儿自主性的体现。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因为这里很多东西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自己的兴趣、自己的选择、自我的学习,还有自己的成果。在个别化学习的环境
布置中要尽量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布置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环境。一般要关注三个方面:
1、关注幼儿的作品展示。
幼儿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作品一定要在环境中展示出来,平面的可以张贴,立体的可以陈列在桌柜上,摆放的、有的可以拍摄图象。这样一方面是对幼儿劳动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让幼儿体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这些能激发幼儿持续参与活动的愿望。如何呈现幼儿不同形式的作品,使幼儿的作品呈现方式不再单调且更加有情境性是后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2、关注暗示引导幼儿的图文。
比如在美工区中青花瓷设计区可以张贴幼儿收集来的不同样式的青花瓷,美工区里张贴上折纸的图示……这些是他们收集的、关注的、支持他们学习的环境展示。都和他们的学习息息相关的。关注暗示对孩子的引导和帮助,使孩子能够根据暗示顺利的完成个别化学习的目的。 3、关注幼儿的设计图纸或规则标志。
大班的幼儿活动的规则可以是小朋友自己商定不断变化的,为了提醒大家遵守规则,幼儿自己画了标志放在了区域里。这些是我在本次区域环境布置中多缺少的一块。比如说在图书区中,幼儿可以自主的绘画阅读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遵守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规则,与材料进行有效的互动。 二、关注各区域中层次性格局的体现。
根据不同幼儿的个体发展需求,每个区域中的材料投放都有一定的层次性。但在孩子选择的过程中却很难判断或选定适合自己难易程度的材料。后期调整中我将关注每个存放材料的桌面的设置。会用不同颜色的即时贴或彩纸来装饰厨面,以区分为不同的难度的材料。(如:红色的为第低层次的操作材料、红色的为中等难度的操作材料、蓝色的为难度最大的操作材料)幼儿可以按照闯关的方法从第一层次的材料操作逐渐向最高层次的材料逐层操作。既可以让幼儿获得闯关的成功体验又可以帮助幼儿按照难易的续读有序的操作,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或技能点。
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开展,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合理的环境与布局可以优化对幼儿自我学习的服务,使之更接近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