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蛙的病害防治-肠炎病
病因:细菌感染。病症:肉眼观察体表正常,但肛门附近红肿,患病蝌蚪游动乏力,厌食,解剖可见胃肠充血发红。防治:&a... 病因:细菌感染。
病症:肉眼观察体表正常,但肛门附近红肿,患病蝌蚪游动乏力,厌食,解剖可见胃肠充血发红。 防治:
1)保持水质清新,定期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 2)不投喂变质饲料,冲洗和消毒饲料台;
3)发病时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同时配合投喂“鱼必康”,每天投喂一次,连续3天。
牛蛙的病害防治-肠胃炎病
病因:此病由细菌感染所致。病症:病蛙瘫软无力,行动迟缓,常躺于池边,伸腿闭眼,食欲消失,解剖可见病蛙肠胃充血发红,肠内无食。防治:1)加强养殖管理,投饵做到“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2)经常换水?... 病因:此病由细菌感染所致。
病症:病蛙瘫软无力,行动迟缓,常躺于池边,伸腿闭眼,食欲消失,解剖可见病蛙肠胃充血发红,肠内无食。 防治:
1)加强养殖管理,投饵做到“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2)经常换水,清洗饲料台,并定期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或“鱼用博灭”消毒池水;配合投喂“鱼必康”。
蛙的饵料在蝌蚪期和幼蛙、成蛙期,有所差异。仔蝌蚪摄取从卵中带来的营养,5―6天后,已成为杂食性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为食,也喜食煮熟的蛋黄、绞碎的鱼肉、动物肉及其内脏和蝇蛆等;孵化后50―60天,可食煮熟的土豆、甘薯、米糠、各种饼类及豆腐渣等植物性食物;变态后的幼蛙到成蛙转为肉食性,喜食活饵。幼蛙阶段的主要饵料是蛆、蚯蚓、鱼苗、小泥鳅等,随个体的增长,逐步捕食较大的昆虫等动物性饵料。死饵(不活动的静态饵料)必须驯化使其养成习惯,否则一般不食,有的情愿锇死。根据上述,对饲料工业提出下列要求,一是根据牛蛙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特点配制系列饲料;二是饲料在水中稳定性要高,一般要漂浮时间10小时以上。因幼蛙、成蛙是跳起捕食的。三是从蝌蚪到成蛙发生的疾病是以预防为主,因而要求在饲料中加入抗病添加剂,能预防烂皮病、肠胃炎病、肝病及其它因投喂单一商品饲料而引起的各类营养缺乏症等。目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制的抗病型牛蛙膨化颗粒饲料,基本上能满足上述三要求,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在牛蛙的养殖中,目前发现有下列主要疾病:
1、车轮虫病该病是由原生动物车轮虫所引起。常在密度过大、蝌蚪发育缓慢的池中发生,患病蝌蚪全身布满车轮虫,肉眼观察,蝌蚪尾部发白,常浮于水面。
'.
.
防治方法:
一是减少放养密度,扩大蝌蚪活动的水体;
二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1.4ppm。
2、气泡病患该病的蝌蚪,身体膨胀,失去平衡能力,在水面仰游,解剖可见肠内充满气体。防治方法,一是高温期间每隔2―3天加新水一次,可搭棚遮荫降温;二是捞出患病蝌蚪放于较清凉的水中,用20%的硫酸镁液浇洒,1―2天后再入放蝌蚪池。
3、肠胃炎病该病是由细菌性或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该病发生快,危害大。蝌蚪肠胃发炎充血,肛门四周红肿;幼蛙或成蛙肌体酸软,无力跳动,可造成死亡。 防治方法:
一是放养前蝌蚪池作好清塘消毒工作,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 二是饲料的原料要好,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三是每日清扫饵料台的残饵,并刷洗饵料台;
四是除保持水质清新外,每周全池泼洒一次漂白粉,使池水漂白粉含量为1―2ppm;五是患病时,可用0.05―0.01%的食盐水浸泡。
4、红腿病该病多发生于密度过大、水质差的池塘中。患病牛蛙大腿腹部与前肢之间的皮肤发红,后肢无力,头部伏地,不吃不动,3―4月后死亡,是牛蛙养殖中最常见最危险的疾病。
防治方法:一是养蛙池定期进行消毒,以改善水质;二是病蛙用20%磺胺脒溶液浸泡24小时,可以治愈。
牛蛙的病害防治-肝肿大病
病因: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所致。 病症:患病牛蛙外观呈肥胖状,后肢粗大,肌肉僵硬,皮肤出现大小不规则的表皮溃疡斑;解剖内脏,发现肝脏极度肿大,达正常水平2-3倍以上,呈灰白色、土黄色或青灰色;胆肿大。 防治: 1) 严格控制放养密度定期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或“鱼用博灭”消毒水体,保持良好的栖息环境; 2) 发病时,除消毒水体外,饲料中配合投喂“蛙必康”、“农福4型”或“强克99”,连服4-6天。 (记者 佚名)
淡水牛蛙爱德华氏菌病的防治技术
牛蛙爱德华氏菌病是由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牛蛙引起的疾病。 (一)病原
樊海平等(1995)报道,病原为迟缓爱德华氏菌,详见第五章中的爱德华氏菌病的防治。
肖克宇等(1997)报道,病原为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型。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周生鞭毛,兼性厌氧;接触酶、甲基红试验和硝酸盐还原均为阳性;在三糖铁琼脂上产生硫化氢;氧化酶、丙二酸盐利用、乙酰甲基甲醇试验、明胶液化、尿素酶、苯丙氨脱氨酶阴性;分解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不利用甘露
'.
.
醇、蔗糖和阿拉伯糖。致病因素主要是内毒素。经腹腔注射、后肢皮肤上人为创伤后浸浴感染、未损伤皮肤的牛蛙浸浴感染及口服感染,均患病,且死亡。 (二)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流行季节不明显,全年都发病;自幼蛙至成蛙均受害;发病较缓慢,一般出现外部症状15-20天后才发生死亡,但累计死亡率很高,可达80%-100%。皮肤及消化道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
迟缓爱德华氏菌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病原,在水产动物方面现已知道可引起鱼、鳖、牛蛙等患病,危害很大。 (三)症状
病蛙体色发黑、消瘦、四肢无力,腹部膨大、胀气;下眼睑不能上翻覆盖眼球,且下眼睑由透明转变为乳白色;有的皮肤充血或点状出血。剖开腹部,可见肝脏、肾脏肿大、充血、出血、坏死;肝脏呈黄色,胃壁、肠壁发炎。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分离、培养、鉴定病原菌。
(3)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协同凝集法等进行快速检测。 (五)预防措施
(1)养蛙场地、水体、工具及食台进行打扫、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加强饲养管理,投喂优质饲料(不能投喂病死鱼、病死蛙等),泼洒“多福可乐”复合光合细菌制剂、玉垒菌等,保持环境优良、稳定,提高蛙体抵抗力。 (六)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泼2-3次。
(2)同时内服药饲,每千克蛙每天用强力霉素6毫克拌饲投喂,连喂5-7天。 (3)治愈后2天,泼1次生石灰,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多福可乐、玉垒菌,并继续做好预防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