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在不同阶层范围中发展又互相影响,涌现出不少优秀画家和作品,预示着宋代绘画发展的深入与提高。 (4)题材风格多样化
宋代绘画题材内容非常广泛。绘画分科变细,计有佛道、人物、山水、屋木、走兽、花卉、翎毛、蔬果、墨竹、龙水等门类。
工笔绘画有突出成就,青绿重彩仍然流行,但水墨着色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形简意赅的写意画也开始抬头。宋代绘画体裁样式多种多样。巨幅壁画、高屏大帏仍在流行,长卷立轴亦颇常见,画在团扇、灯笼及屏风上的小幅及册页形式也受人欢迎,作为画稿的粉本小样因为技术高超也受到收藏者的重视,白描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形成优美朴素的艺术形式的。
(5)画史画论的著述极多,展示出中古绘画理论的活跃和繁荣。
绘画创作的活跃和绘画收藏鉴赏风气的发展促进了画史画论的著述,出现了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等绘画史籍著作。郭熙《林泉高致》、韩拙《山水纯全集》等画论著作。 7、宋代山水画的两种艺术境界是什么?
以宋初中原画派和院体山水画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坛,名家众多.画风各异。但从整体上看,在差异中又有统—性,在个性中又有共性。所谓的统一性和共性,是指山水画特有的意境。中国山水画重视以—定稳定性的整体境界给人以情绪感染效果,这种效果不在具体景物对象的感觉和知觉的真实.而在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整个人生的环境、情绪和气氛。从而它要求的是——种比较广阔长久的自然环境和生话境地的真实再现,而不是一时一景的片刻感受。整体性的生活——人生--自然境界,正是中山水画表现的审美理想。这一特色完整地表现在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的北宋山水画中,构成了宋代山水画的第一种艺术境界。
以“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开阔画面的空白,形成暗示的空间,画面出现的是有选择取舍地从某个角度、某一局部、某些对象的某一部分出发的着意经营,安排位置,苦心孤诣,在对这些有限的对象的细节忠实描绘里,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诗趣、情调,思绪感受。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南宋山水画创造了第二种艺术境界: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同时,对称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白当黑,以一当十、以简化繁??中国艺术的意境美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8、文人画兴起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文人画是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形成是在北宋后期,入元后渐趋成熟,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画坛的中坚。
中国文人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曾先,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文官,都能诗文、工书法。自隋创立科举制,以文取士,历代沿袭。因此,官僚、文人这二者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混然一体,难以分割.古称为“士大夫”。“士大夫”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以画自娱或用以为封建统治服务是必然的,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和势力。
其次,是出于中国的绘画和书法的主要工具相同,远古的画工.早已创造了以线造型的技法。所以,长于书法的文人,进入绘画创作的领域,有其有利的条件。在长期的,且大多数是业余的艺术实践中,文人的思想、感情、包括世界观、政治观及所谓“人品”、“风度”等必然渗入其创作活动中,在题材内容和技法要求上,也必然有新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典型的文人画和声势浩大的文人画 派。
再就是文人士大夫能著书立说,历代许多文人画家,或总结了优秀画工和他们自己的创作经验,或评论了一些杰出大师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或辑录了系统的史料,使文人画家的创作思想能得以广泛传播和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
- 16 -
特点:
1、作画题材无论花鸟竹石,水波云烟,多以物寓意,以象征人格品行,富文人和人生哲理意味。 2、强调绘画的文学化,使作品的文学趣味得到进一步加强。
3、与文学趣味—致,并且具体体现这一趣味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以书入画。 4、艺术形式强调诗书画印结合,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 9、永乐宫壁画有何艺术价值?
一、历宋以来,文人画家和院画家已不致力于宗教壁画的创作了,多从事于卷轴、扇面、册页等欣赏品的绘制。因此壁画则成为“众工之事”、民间壁画主要是由“工匠”绘制。永乐宫壁画中提供了民间画工的名字,这对研究元代民间绘画的发展成就,研究他们师承传播关系很有意义。 二、对研究宋代以至更早的道教壁画提供了借鉴资料,永乐宫壁画从气氛到内容,与著录中石恪的《玉皇朝会图》相似,与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近似。
三、永乐官壁四的表现技巧有惊人的成就,大论是豪放洒脱的线描,还是金碧辉煌的重彩贴金、描金、勾填,都极为熟练。形象的刻画气韵生动,至少可以说是保持了宋代绘画风格,壁画保存了类似范宽的山峦、类似赵伯驹的楼阁,类似李嵩的人物,当然总趋势是吴道子的风格.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绘画与其他画派之间的相辅相承关系。
第四,对研究道教和佛教壁画,从内容、表现方法上的同异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提供了现实资料。
10、明清两代绘画的特点是什么?
1.文人画与院体画相互相融,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画坛的主流。元代绘画摒弃了南宋院体画的传统,取法北宋以至唐人。明代初期,戴进、吴伟等画家又摒弃了元人的风貌,恢复了宫廷画院,因此、南宋的山水花鸟画又成为学习的对象。其后。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兴起,逐渐代替了浙派在画坛上的支配地位,文人画又—次压倒了院体画。明末清初,这种斗争趋势仍然存在。这种现象的形成.其原因当然不止—点,最主要的原因是艺术审美趣味的变迁。
2.就文人画来看,被奉为“正统”的复古派与“反正统派”共存并进,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影响的一面。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在—些重要的工商城市里,画家云集,因兴致、风格、师承等关系,形成了许多有鲜明风格特色的画派,如浙派、吴派、松江派、新安派、娄东派、虞山派、金陵派、扬州画派等,地区流派和多种风格的兴起与形成,使明清画坛形成技法丰富、面目多彩的局面。由于社会风气的腐败,文人之间的宗派门户之见也相当严重,画派之间 的相轻,尤其是复古与创新,“正统派”与“非正统派”的斗争从未间断过,明未清初达到高潮,这一现象与这一时期思想、社会意识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3.民间绘画沛然兴起。随着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变化,民间通俗文学空前繁荣,反映广大市民意识的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广泛流行。世俗文学的审美效果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对生活内容的欣赏胜过艺术形式的美感,世俗的真实胜过高雅的趣味。尽管这远不及上层文人士大夫艺术趣味那么高级、纯粹和优雅,但它们倒是有生命活力的新生意识,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儒学正统的破坏。把这种市民文艺展现为单纯的视觉艺术的,是明中叶以后沛然兴起的木刻版画。这些版画是作为戏曲、小说的插图而成为商品广泛流传。随着印刷技术的革新改进,到明末还出现了木刻版水印套色的办法.进而为后来的彩色版画和民间年画奠定了技术的基础。到了清代,除了插图版画继续发展外,还出现了专门的图版画册、画谱、画报等,特别是与大众联系最密切的民间年画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4.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绘画源源输入中国,一些擅画的外国传教士还成了供奉清廷的画师。中西绘画相互渗透,使清代的宫廷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添了新的特色。 11、试比较沈周、文征明艺术风格的差异。
同是作为“吴门画派”盟主的沈周和文征明,在生活经历、理想、学画师承和笔墨探索上都颇多相似之处,但两人在气质、性格上的差异导致这两位大师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沈、文都擅长山水,上承宋、元画法,都有粗放与细笔两种风格,但沈周用笔挺劲、厚重凝炼,墨彩豪放雄逸,形成沉着浑厚的风貌,即使在细笔之作中,于谨密之中不失浑沦之势。而文征明的画表现出典型的“文人”趣味,在画法上虽有工细粗率两种,但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萧疏幽淡的情调,是其艺术总的特征,既使作潇洒酣畅的笔墨表现出
- 17 -
宽阔壮观的气势,也不失严谨的法度.于粗放中仍包含着宁静典雅的气质,放古画评家称其画有“书卷气”。两人又擅长人物、花卉、翎毛画,沈周用浅色淡墨作花卉,笔墨运用得当、构图别致.变宋人的精工而为雅逸,可谓写意花卉的开山手。文征明善作水仙兰花、古木竹石,据说他以“风意写兰,以雨意写竹”,各赋天然之妙,实为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
12、.以《墨葡萄图轴》为例,谈谈徐渭绘画艺术的特色。
《墨葡萄图》以独出心裁的表现手法,自右上写葡萄一枝,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珠叶,水墨酣畅,葡萄珠的晶莹透彻之感,显得淋漓酣畅,状物不拘形似,而物体的真实生动,却得到了充分发挥。画上方以奇倔的行草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是画家激愤心境的流露。
徐渭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极力反对摹古,力斥文坛的复古风气,文学上大胆创造的追求同样运用到绘画创作当中,建立了自己鲜明的绘画风格。徐渭擅长水墨大写意花卉,发展了文人画以笔墨抒情写意的传统,一改吴派花鸟画自然秀润、恬静优雅的格调,形成乱头粗服、大胆泼辣、豪放雄健的画风,画作结合题诗和苍劲奔放的书法,表现画家倔强不驯的个性。他的代表作有《杂花图卷》、《墨葡萄图》、《荷蟹图》、《榴实图》等。画家在题画诗中表露对社会现实和生平遭遇的不满。明代写意花鸟画、尤其是徐渭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对清代及近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3、试评述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董其昌不仅是明末的绘画大家、而且是位重要的绘画理论家。他提出了“南北宗论”,并得到许多人的赞成,流行三百多年,影响国内外。
董其昌,受社会风气熏染,既接受儒家的教养,又接受道、佛思想的影响,尤好禅理,喜欢以禅论艺学。以禅家宗派来譬喻历代山水画风格的分野,将唐以来画家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唐朝王维、张璪,五代北宋的荆关董巨、李成、范宽、李公麟、米芾父子,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明朝沈周、文徵明等历代画家被划归“南宗”,而唐朝李思训父子,宋朝赵伯驹兄弟、南宋刘李马夏,以及明朝戴进,吴伟等历代画家被划为“北宗”,扬“南”而抑“北”。
北宗画家多为皇家画院所供养,所以又被称为“院体画”,由于它十分讲究技巧又被贬称为“工匠画”。而南宗画由于讲究文学修养,往往是士大夫词翰之余随性抒发,所以又被称为“士夫画”或“士人画”、“文人画”。判断画家南北宗的依据一是据其气息修养,二是依据所绘山水的南北地貌特色及其画法。北方崇山峻岭,南方浅屿平峦,因而形成了山水画中斧劈皴和披麻皴两大刚柔相异派系。北宗山水多用斧劈皴,笔墨刚劲外露而具阳刚之美,故以气胜;南派山水多用披麻皴,气息蕴藉儒雅而具阴柔之美,故以韵胜。笔墨气息差距是南北宗文野精神分离之关键。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弘扬了北宋以来的文人画思想,要求画家在绘画中摆脱工匠气,追求主观表现的韵味,体现了近代绘画的思想意识,对于近现代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由于他的“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兴、画家门户之见的加深。于是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见,沉滞了画法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理论的混乱,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消极的影响。
14、 请分析八大、石涛的创作及其艺术特点。
答:(1)八大的作品:早年受董其昌的影响,所做山水苍茫凄楚,残山剩水,抑塞之情溢于纸素;花鸟表达倔强而不随波逐流的品格,形象精练生动,不拘形似而有精完气足,是他性格的写照,对后世影响巨大。 (2)石涛的绘画和创作与祖国的山川大地有深厚的感情。他长期浪迹山林,阅历丰富,他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蓬勃的创作热情,作品构图新颖而多变化,景象新奇,意境宏深,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充沛的生命力。《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的艺术思想。
15、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试述“六法”对于中国美术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是绘画评论和绘画史著作创立的重要时期,在此以前绘画评论只有零星片断,且往往依附在经史之中。东晋顾恺之的《论画》和南朝宗炳《画山水序》王微《论画》是现存较早的绘画理论著述。随着
- 18 -
绘画实践的扩大和深入,需要对前人创作给予品评和总结,画家谢赫的《画品》(《古画品录》)就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
谢赫大致经历齐梁两朝,生卒年代已不可考。《画品》写于梁代,书中对魏晋以来27位画家进行评论。《画品》首先阐明了绘画的功能和艺术要求,即品评绘画的教育功能和艺术标准。作者继承秦汉以来重视绘画的教育感化作用的传统,明确提出绘画具有“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的政治作用,在此前提下列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条标准“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气韵生动”列为首要准则,其次为用笔及形、色、构图、临摹学习等绘画造形技巧。“六法”的提出具有绘画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总结意义,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谢赫在对画家评论中有许多精辟的主张:强调画家深入生活观察和生动准确地表现对象,称赞“观察详审”,“人马分数,毫厘不失”,批评“纤细过度,翻更失真”的倾向;重视深刻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赞许作品能“颇得壮气”,“颇得神气”,“极妙参神”;对只停留在外表琐碎“精谨”的描绘而“乏于生气”表示不满;反对“志守师法,更无新意”的保守作风,认为“述而不作,非画所先”,只有“师心独见,鄙于综采”,“变古则今”,“动笔新奇”,才能“有过往哲”,促使绘画水平得到提高。
《画品》在写作上夹叙夹议,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以后中国美术历史及评论研究颇多沿此轨迹进行写作,出现了不少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16、郭熙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郭熙是北宋中期卓越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成就及艺术见解在古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熙是北宋宫廷画院的重要成员。熙宁元丰之际是他山水画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他的山水画有熟练的技巧和深厚的文艺修养,善画大幅作品,具有创造性,真实而微妙地表现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画出“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追求和表现不同地区的山水特点和季节气候的细致变化,真实、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在山水画中创造优美动人的意境。《早春图》是郭熙最具代表性的画作,成功地画出了严冬刚刚过去,大地复苏的微妙变化,画中充满生机。
郭熙的绘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一书,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郭熙关于山水画艺术的见解。《林泉高致集》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文中不仅阐述了自然山水体貌结构的规律及其在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中的变化特征,而且还特别强调画家如何去发现和塑造山水的优美艺术形象。郭熙强调画家要有丰富的修养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只有“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取精粹”,才能克服作品中的诸种毛病。他对山水画的取景与结构、细部与整体之间的关联,笔墨与色彩的运用等方面也都有具体论述。对山水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和四时山水景物的变化,如“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论述,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郭熙的绘画创作和理论主张显示宋代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尤其是他重视意境的创造更影响了后来山水画的发展。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