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快速压缩机的开发及小碳氢燃料着火延迟特性的分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李游 等

3.2. 压缩过程设计

压缩过程是快速压缩机中的重要过程,一般采用纯压缩曲线对压缩效果进行衡量。纯压缩曲线(空载曲线)是指快速压缩机在压缩过程中没有着火燃烧的压缩曲线,是对活塞运动特性分析时的一个标准曲线。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液压制动,所以减速齿与减速槽之间的配合尺寸是制动过程的关键,影响着快速压缩机的压缩效果。在早期实验中发现减速齿与减速槽配合的间隙尺寸如果过小,压缩曲线则会出现明显减速折点,导致减速过程过长,压缩时间增加,压缩峰值压力过小等情况,如图5所示。

Figure 5. The deceleration effect is too obvious 图5. 减速效果过于明显

若减速齿与减速槽配合的间隙尺寸如果过大,可能出现减速过程效果减弱,则油塞与减速盘机械碰撞加剧,导致活塞压缩到峰值时,压缩曲线出现回弹现象(甚至往复波动),从而影响燃烧室内混合气热力学状态,最终影响燃料的着火延迟期,如图6所示。

Figure 6. Slowing effect is too weak 图6. 减速效果太弱

DOI: 10.12677/met.2020.93027

258

机械工程与技术

李游 等

经过反复试验调整,确定了最佳配合尺寸。使用空气作为实验气体进行快速压缩机压缩性能实验时,燃烧缸内的压力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其中空气的初始压力P0 = 1 atm,初始温度T0 = 285 K。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致可将曲线划分为3个阶段:快速压缩阶段、液压缓冲阶段、热量散失压降阶段。当控制液压缸释放液压油后,活塞由下止点开始快速向前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油塞开始进入减速槽,使得活塞开始减速。此后,由于液压缓冲效果的影响,使活塞速度急剧下降,最终活塞移动至上止点位置并制止。活塞到达上止点后,由于热量的快速散失,以及少部分的气体泄漏,使压力逐渐降低。整个压缩过程大约20 ms,其中半程压缩时间thalf = 4.7 ms (半程压缩时间是衡量快速压缩机压缩效果的参数之一,本文取压缩压力上升至一半处的时刻)。

Figure 7. No-load experiment curve 图7. 空载实验曲线

在本次压缩过程中,其压缩速度较快(约20 ms),缸内温度相对较低,传热损失会较小,可以将此次压缩过程看作是一个绝热过程,其意义是为了便于分析计算而进行的简化和抽象,又是实际过程的一种近似[13]。可以由压缩过程中的压力变化计算出压缩过程的容积变化[2]。

如图8所示为活塞压缩过程中,燃烧室容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快速压缩阶段燃烧室容积迅速减小,但是经过15 ms后,容积变化曲线存在一个明显的折点,这是由于在这个时间点油塞的减速齿开始进入减速槽。此时活塞位置已基本接近上止点,所以液压缓冲阶段燃烧室容积变化很小,用时大约为5 ms,若液压缓冲段的持续时间较长,这对着火延迟期的测量有不利的影响。

Figure 8. Combustion chamber volume change 图8. 燃烧室容积变化

DOI: 10.12677/met.2020.93027

259

机械工程与技术

李游 等

由缸压曲线图(图7)和容积变化图(图8)不难看出:

1) 总压缩过程约20 ms,半程压缩时间约为4.7 ms (最后4.7 ms内压力上升了约50%)。压缩时间较短,且压力上升迅速,减小了压缩过程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性。

2) 液压缓冲阶段(约5 ms)占压缩过程的25%,对着火延迟期的测量影响较小。

4. 小碳氢燃料着火延迟时间的测量分析

本文利用上述搭建的快速压缩机,分别测量了甲烷(CH4)、乙烷(C2H6)、乙烯(C2H4)、丙烯(C3H6)在相同工况下的着火延迟特性。图9为四种气体当量比?均为1时与空气混合,在压缩终点压力为28.5 ± 0.5 bar、压缩终点温度为828 K的工况下测得的着火延迟时间。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烷在此工况下并不着火,乙烷的着火延迟时间为150 ms,乙烯的着火延迟时间为29 ms,丙烯的着火延迟时间为16 ms。不难看出,烯烃的着火延迟时间在相同工况下比烷烃的要短得多,所以烯烃要比烷烃更容易着火。而这四种气体着火的难易程度依次是:甲烷最难着火、乙烷次之、乙烯较为容易着火、丙烯最容易着火。

Figure 9. Fuel ignition delay curve 图9. 燃料着火延迟曲线

5. 结论

本文搭建了一台气压驱动、液压制动型快速压缩机,并对其气密性和压缩性能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分别测量了甲烷(CH4)、乙烷(C2H6)、乙烯(C2H4)、丙烯(C3H6)在相同工况下的着火特性。能够得到以下结论:

1) 本文搭建的快速压缩机在压缩终点时,燃烧室的气密性基本合格;压缩性能基本满足准确测量着火延迟时间的前提和要求。

2) 本文补充了小碳氢燃料在低温下的着火延迟时间数据。四种气体当量比?均为1时与空气混合,在压缩终点压力为28.5 ± 0.5 bar、压缩终点温度为828 K的工况下。甲烷并不着火,乙烷的着火延迟时间为150 ms,乙烯的着火延迟时间为29 ms,丙烯的着火延迟时间为16 ms。

烯烃的着火延迟时间在相同工况下比烷烃的要短得多,所以烯烃要比烷烃更容易着火。而这四种气体着火的难易程度依次是:甲烷最难着火、乙烷次之、乙烯较为容易着火、丙烯最容易着火。

参考文献

[1] 马洪安. 国产RP-3航空煤油着火与燃烧特性的实验与数值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6. [2] 刘昊. 快速压缩机的开发与实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2015

DOI: 10.12677/met.2020.93027

260

机械工程与技术

李游 等

[3] Huanyu, G., Zheng, Y., Zhen, H., et al. (2012) Experimental Study of n-Heptane Ignition Delay with Carbon Dioxide

Addition in a Rapid Compression Machine Under Low-Temperature Condi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30, 139-146. [4] Yang, Z., Qian, Y., Yang, X., et al. (2013) Autoignition of n-Butanol/n-Heptane Blend Fuels in a Rapid Compression

Machine under Low-to-Medium Temperature Ranges. Energy & Fuels, 27, 7800-7808. https://doi.org/10.1021/ef401774f [5] 狄海生. 稀释气体对燃料着火燃烧过程影响特性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青岛大学, 2014.

[6] He, X., Zigler, B.T., Walton, S.M., et al. (2006) A Rapid Compression Facility Study of OH Time Histories during

Iso-Octane Ignition. Combustion and Flame, 145, 552-570. https://doi.org/10.1016/j.combustflame.2005.12.014 [7] 石智成, 刘昊, 张红光, 卢海涛. 基于快速压缩机的二甲醚燃烧特性研究[J]. 兵工学报, 2015, 36(7): 1340-1346. [8] Donovan, M.T., He, X., Zigler, B.T., et al. (2004) Demonstration of a free-Piston Rapid Compression Facility for the

Study of High Temperature Combustion Phenomena. Combustion and Flame, 137, 351-365. https://doi.org/10.1016/j.combustflame.2004.02.006 [9] He, X., Walton, S.M., Zigler, B.T., et al. (2007)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mediates of Isooctane during

Ign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emical Kinetics, 39, 498-517. https://doi.org/10.1002/kin.20254 [10] He, X., Donovan, M.T., Zigler, B.T., et al. (2005) An Experimental and Modeling Study of Iso-Octane Ignition Delay

Times under 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 Conditions. Combustion and Flame, 142, 266-275. https://doi.org/10.1016/j.combustflame.2005.02.014 [11] 刘昊, 张红光, 李嘉辰, 等. 快速压缩机的开发与性能试验研究[C]//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4年

学术年会暨先进发动机节能及测试技术论坛论文集. 成都: 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 2014: 90-97. [12] Mittal, G. (2006) A Rapid Compression Machine—Design, Characterization, and Autoignition Investigations. [13] 张红光, 刘昊, 李嘉辰, 等. 快速压缩机试验台架设计与性能试验[J]. 农业机械学报, 2015(4): 289-295.

DOI: 10.12677/met.2020.93027

261

机械工程与技术

快速压缩机的开发及小碳氢燃料着火延迟特性的分析 

李游等3.2.压缩过程设计压缩过程是快速压缩机中的重要过程,一般采用纯压缩曲线对压缩效果进行衡量。纯压缩曲线(空载曲线)是指快速压缩机在压缩过程中没有着火燃烧的压缩曲线,是对活塞运动特性分析时的一个标准曲线。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液压制动,所以减速齿与减速槽之间的配合尺寸是制动过程的关键,影响着快速压缩机的压缩效果。在早期实验中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vdw074tyz9vfqx3d4pq7px008twlp015f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