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 NaCl 溶解度/g KNO3 0 35.7 13.3 20 36.0 31.6 40 36.6 63.9 60 37.3 110 80 38.4 169 100 39.8 246 (1)在40℃时,NaC1的溶解度为_____。除去KNO3中含有的少量NaC1,先将混合物溶于热水配成饱和溶液,然后经过_____过滤,即可得到较纯的KNO3。20℃,将40gKNO3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再升温到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得到饱和溶液 B 溶剂的质量不变 C KNO3的溶解度减小 D 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
(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如选用发生装置A,需作的改进是______。 (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H2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选填装置序号)。 (4)为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有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
①实验室制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F相对于B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G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为达实验目的,装置H中X溶液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 ⑤写出I中生成白色沉淀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18.以下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程式为____________。 (2)关于二氧化碳:
①实验室检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用C装置制二氧化碳,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用B、E、F装置组合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则装置接口顺序为a_____d(填b、c顺序),若E中不放植物油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某铁合金的含铁量,做了如下实验:称取11.4g样品放入质量为50.0g的烧杯中,再往烧杯内加入足量的100.0g稀盐酸(杂质不与酸反应),并对烧杯进行了四次称量,记录的数据如下: 反应时间 烧杯总质量/g 试计算:
t0 161.4 t1 161.2 t2 161.0 t3 161.0
(1) 反应产生的氢气的质量_____。
(2) 该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_____(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A 【解析】 【详解】
A、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钠元素通常为+1价,氧元素通常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1)+x+(-2)=0,x=+1,符合题意;
B、盐是指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故NaClO是一种钠盐,不符合题意; C、NaClO由钠元素、氯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D、NaClO中Na、Cl、O的原子个数比为1:1:1,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解析】 【详解】
A、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不是1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则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D、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3.A 【解析】
【详解】
由于竹炭是竹子经过碳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料,所以其颜色为黑色,主要成分是碳所以可燃烧,多孔性说明竹炭具有吸附性,由于炭不易溶于水,所以竹炭也不例外。故选A。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有气体产生,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故选项类推错误;
B、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类推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属于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选项类推错误;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选项类推正确。故选D。 5.A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结合
2X+4HCl=2ClO2?+Cl2?+2NaCl+2H2O,可得出X的化学式为:NaClO3。
故选A。 【点睛】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6.B 【解析】 【详解】
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将光洁的铁丝分别放入硫酸锌和硫酸铜溶液中,铁不能与硫酸锌溶液反应,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说明了金属活动性锌>铁>铜,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判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不能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无法确定溶液显酸性还是中性,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氧气能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空气和二氧化碳中现象不明显,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点睛】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7.D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A正确; B.过氧化氢、水都能分解产生氧气,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故B正确; C.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故C正确;
D.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是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结合,碱的共性是氢氧根离子显示的性质,故D错误。 故选:D。 8.C 【解析】 【分析】
反应前后甲、乙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丁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16+64+0+1=4+m1+m2+m3,
77-m1=m2+m3,故A不正确;
B、16+64+0+1=0+0+m4+37,m4=44,反应前后甲、乙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丁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不能确定每个丙分子一种个数,故B不正确;
C、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比相同, ?16-0?:?64-0?=?4-0?:?m1-0?,则16:64=4:m1,故C正确; D、16+64+0+1=0+0+m4+37,m4=44,生成丙与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4-0?:?37-1?=11:9,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9.A 【解析】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