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
A、形成条件反射 B、形成整体完形 C、同化 D、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11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集中在对( )的描述上。
A、知识观 B、学习观 C、学生观 D、态度观 E、教学观 118、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
A、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的 B、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C、强化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D、认知结构式学习的基础 E、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119、小丁原来很怕见陌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丁身上发生了( )
的学习。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态度 D、言语信息 120、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具有( )的特点。
A、主观性 B、客观性 C、普遍适应性 D、永恒性
二、填空题
1、学习 2、语言 社会的 个体的 3、奥苏贝尔 4、知识的学习 行为规范的学习 5、桑代克 刺激—反应 6、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7、巴甫洛夫 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 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 8、消退 9、惩罚 10、布朗
11、建构 12、学科的基本结构
13、知识观 14、相互依赖 相互合作 相互沟通 15、程序教学 16、实质性的 17、操作性行为 18、保持 复制
1、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性的经验的过程。 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4、我国心理学家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5、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他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6、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即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7、巴甫洛夫是苏联著名生理学家,他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他的条件反射中涉及了四个基本事项:
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 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 8消退 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9、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10、布朗 等提出了“情境性学习”的概念;还提出了一个“认知学艺模型”,强调要把学习者和实践世界联系起来。
11、建构 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12、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他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
的最终答案。
14、建构主义在学习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中认为,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合作 相互沟通,
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15、程序教学 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16、有意义学习是将新知识与已有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17、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8、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 复制动机四个过程。 19、有意义 20、替代强化 21、认知策略 态度 22、试误
23、完形 24、强化 惩罚
25、构建完形 顿悟 26、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7、人本主义 28、认知地图
29、条件 刺激 反应 30、认知结构 刺激情境 31、巴甫洛夫 32、强化
33、认知(心理) 34、奥苏贝尔 布鲁纳 35、主客体 36、建构性
19、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0、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类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21、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态度。 22、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迷箱”实验,指出学习是试误的过程。
23、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24、强化最终会增加反应出现的概率,惩罚 会减少反应出现的概率。
25、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构建完形 ,是通过顿悟 的过程实现的。 26、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_。
27、人本主义 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以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
标。
28、托尔曼认为,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15
29、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30、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 31、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
32、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 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33、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认知(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34、接受学习的创始人是奥苏贝尔,发现学习的创始人是布鲁纳 。
35、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36、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三、判断题
1、 正确。
2、 错误。惩罚和负强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会降低反应概率,一个则是为了增强行为出现的概率。 3、 错误。他的“有意义”指材料能与认知结构建立联系。 4、 正确。
5、 错误。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能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 6、 正确。
7、 错误。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主动建构性,并不把它看成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更不是最终答案。
8、 错误。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所作的自我奖励。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属于替代强化的过程。
1、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正确 ) 2、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 )
3、奥苏贝尔强调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材料有意义。错误) 4、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来的。( √ )
5、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降低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 6、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 正确 )
7、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 × )
8、小刚看到别的同学努力学习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因此在心里告诫自己也一定要好好学习,
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 )
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
1、ABC 2、ABCDE 3、ABCDE 4、ABC 5、ABCDE 6、ABCDE 7、ABCDE 8、AB 9、C 10、ABCDE
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将知识学习分为(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归属学习 E、并列结合学习
2、维特罗克提出,为了促进学生把当前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教学中采用的策略包括( )。 A、加题目 B、列小标题 C、提问题 D、说明目的 E、总结和摘要
3、为了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采取的策略有( )。 A、举例 B、类比或比喻 C、证明 D、复述 E、解释
4、概念是用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其涉及的要素包括( )。 A、名称 B、内涵 C、外延 D、变式 E、比较 5、对概念的分析一般包括( )。
A、定义 B、特征 C、例证 D、上位概念 E、下位概念 6、下列属于概念教学的建议的是( )。
A、概念分析 B、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C、正例与反例的辨别 D、变式 E、比较 7、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有( )。
A、顺序观察法 B、素描观察法 C、连续观察法 D、实验观察法 E、操作观察法 8、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将知识划分为( )。
A、具体知识 B、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E、概括性知识 9、当儿童说出整数加减乘除法则后,便可认为他已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 )。 A、具体知识 B、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E、概括性知识 10、下列能够阻碍学生对知识的重现的是( )。
A、过度疲劳 B、心情过分紧张 C、缺乏信心 D、注意力涣散 E、动机过强 11、A 12、B 13、B 14、B 15、A 16、C 17、D 18、BE 19、C 11、学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是( )。
A、规则学习 B、概念学习 C、辨别学习 D、解决问题的学习 12、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13、学生根据哺乳动物的关键特征,来判断某些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的过程是( )。 A、抽象化 B、概括化 C、归纳化 D、分化
14、原有观念为下位,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这种学习是(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15、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 )。
16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16、如果学生已经有了“哺乳动物”的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这种学习属于( )。 A、概念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7、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8、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有( )。
A、命题网络 B、产生式系统 C、图式 D、认知结构 E、产生式
19、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
(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20、A 21、C 22、A 23、D 24、B 25、D 26、A 27、B 28、C 29、D 30、D 31、C 20、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 )。
A、消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21、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22、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
A、0.25~2秒 B、0.2~0.5秒 C、2秒~1秒 D、5秒~2分钟 23、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个组成。 A、6±2 B、6±1 C、7±1 D、7±2 24、学习新信息对已有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作用 B、后摄作用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25、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
A、模象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实物直观 26、对有关历史生活的领会,不能缺少( )。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27、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头,因而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属于( )。 A、理性概括 B、感性概括 C、形象直观 D、言语直观 28、奥苏贝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29、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30、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 A、上位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31、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拦河坝等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属于( )。 A、并列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结合学习
32、A 33、B 34、A 35、B 36、D 37、D 38、A 39、ACDE 40、ABDE 41、ABCD 32、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 )。
A、命题网络 B、产生式系统 C、图式 D、抽象思维
33、不管是命题网络、产生式系统还是图式,他们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 )。 A、相互联系 B、组织结构 C、言语机构 D、认识过程 34、( )是把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关的部分联系起来,从而使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形成一种从属或总括关系的
学习。
A、归属学习 B、榜样学习 C、模仿学习 D、反叛学习
35、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务的具体的、特殊的、
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是( )。
A、知识概括 B、知识直观 C、知识保持 D、知识获得 36、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 )。 A、符号学习 B、并列结合学习 C、命题学习 D、概念学习 37、学习质量与重量、热与体积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38、作为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 )。 A、直观 B、抽象 C、概括 D、比较 39、下列直观方式中,属于模象直观的是( )。
A、图片 B、演示实验 C、图表 D、模型 E、教学电影
40、为了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这些感知规律包括( )。 A、强度律 B、活动律 C、层次律 D、差异律 E、组合律 41、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42、BCD 43、ABC 44、ABE 45、BCD 46、BCE 47、ABC 48、ABCD 49、A 50、B 42、以下属于实物直观的是( )。
A、观察教学电影 B、观察实物 C、演示实验 D、到实地参观访问
E、文艺作品的阅读
43、知识的表征存储方式有( )。
A、命题网络 B、产生式系统 C、图式 D、效果 E、图像 44、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将知识学习分为(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E、并列结合学习 45、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包括( )。
17
A、有利于知识的发展 B、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C、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D、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 E、有利于知识的遗忘
46、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分为三个子系统,即( )。
A、工作记忆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直接记忆 E、长时记忆 47、常用的直观形式有(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电化教学 E、运动教学 48、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方法是( )。
A、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 B、运用变式组织感性 C、科学地进行比较
D、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E、反复识记 49、反映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50、反映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知识称为(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51、C 52、D 53、B 54、C 55、C 56、A 57、B 58、B 59、D 60、C 61、B 62、C
51、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的知识称为(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52、个体难以清楚陈述、 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
的知识称为(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53、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称为(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规则学习 54、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规则学习
55、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
( )。
A、同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56、下位学习又称( )。
A、类属学习 B、总括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57、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称为( )。
A、同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58、上位学习又称( )。
A、类属学习 B、总括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59、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学习称为( )。 A、同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60、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
认识的过程称为( )。
A、定势 B、变式 C、直观 D、表象
61、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 )。 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62、利用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为( )。 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63、A 64、B 65、ABCD 66、A
63、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64、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使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65、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对( )的记忆。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学习游泳 66、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
A、理解 B、巩固 C、应用 D、迁移
二、填空题
1、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将知识的种类划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根据知识的功能将知识的种类划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_____________,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____________。
4、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迁移的复杂程度将知识学习的种类划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_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分为___________和并列结合学习。
5、概念学习就是要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6、在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中,______________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观念关键
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
7、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8、__________的标志包括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和能根据理解知道如何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 9、知识的_________指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持久记忆。
10、_________就是通过对课题的分析,明确课题的目的的要求,弄清课题所给予的条件,从而了解课题的基本结构,
18
并在头脑中建立起课题的映象。
11、教材的概括化是指达到____________水平。
12、知识的______作为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在知识掌握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3、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为理解事物本质提供有利条件,_______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理解。
14、知识学习是___________的必要前提,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通过知识的学习,个
体体验着前人的创造成果。
15、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
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
16、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是_________。 17、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的主要形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
18、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 19、程序性学习由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和_________三阶段构成。
20、知识就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_________。 2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_________。 22、_________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三、判断题
1、理解就是信息通过感官直接进入我们的头脑中。( ) 2、适当的过度学习会阻碍知识的保持。( )
3、在下位学习中,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会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 4、概括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 ) 5、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
6、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只能是感性概括。( ) 7、对多数学生而言,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学习。( ) 8、奥苏贝尔分析认知结构的不同特征对知识理解及保持的影响。( )
9、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这叫做概念形成。
( )
10、中小学生掌握概念时,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再提高到命题学习水平。( ) 11、理解知识是学习的第一步。( )
12、根据个体反应活动的形式不同,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 13、教师的态度,课堂心理气氛和环境因素是影响知识学习的外部因素。( )
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
一、选择题
1、C 2、D 3、B 4、C 5、B 6、C 7、C 8、B 9、A 10、A 11、D 12、C 13、C 1、吹拉弹唱属于( )。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3、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可将练习分为( )。
A、集中与分散练习 B、整体与部分练习 C、模拟与实际练习 D、过度与适度练习 4、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成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5、(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 B、外部反馈 C、动觉反馈 D、过程反馈 6、( )认为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都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其区别是前者的作用对外办事,后者用于对内调控。 A、桑代克 B、詹姆士 C、加涅 D、华生
7、各个动作之间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是( )的动作特点。 A、操作模仿阶段 B、操作整合阶段 C、操作熟练阶段 D、操作定向阶段
8、低年级学生借助香蕉、苹果等实物进行加减运算属于加里培林心智技能阶段形成的( )。
A、活动定向阶段B、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C、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D、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9、要了解问题的结构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算子属于安德森心智
形成三阶段论中的( )。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熟练阶段
10、我国的心智技能分阶段形成理论中的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 )。
A、活动的定向阶段B、物质或物质化阶段C、出生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D、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1、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是(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12、智力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
A、原型定向、原型内化、原型操作 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C、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D、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13、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转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是在( )的阶段。 A、原型定向 B、原型动作 C、原型内化 D、动作定向
14、D 15、B 16、B 17、D 18、B 19、C 20、D 21、D 22、A 23、B 24、A 25、C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