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反应时间 精确性 42、同化 43、内疚感 44、场独立型 45、冲动型
三、判断题
1、正确。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2、错误。这种“教育者首先只关心教育的目的而不关心教育的技术,只关心培养出来完人,而不关心儿童及其发展
规律”的现象,其原因人们把儿童看成一个“小大人”,其次在教学过程教师往往习惯于单纯使用成人语言,对于儿童的活动或语言也时常用成人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是从儿童角度考虑,克服这弊端唯一方法是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3、正确。
4、错误。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
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一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5、正确。 6、正确。 7、正确。
8、错误。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9、正确。 10、正确。
11、错误。同辈群体也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 12、正确。
13、错误。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
1、A 2、ABCDE 3、BCD 4、B 5、BCDE 6、B 7、B 8、BCDE 9、C 10、D 11、C
12、D 13、C 14、BCDE 15、ABDE 16、A 17、D 18、C 19、C 20、A 21、D 22、D 23、C 24、D 25、B 26、C 27、D 28、DE 29、ABCD 30、ABC 31、ABCD 32、B
33、C 34、A 35、A 36、A 37、A 38、C 39、C 40、D 41、A 42、D 43、D 44、C 45、C 46、A 47、B 48、B 49、B 50、C 51、A 52、A 53、C 54、A 55、ACD 56、C
57、C 58、B 59、D 60、D 61、B 62、B 63、D 64、D 65、B 66、ABD 67、ABC 68、BCD 69、BCD 70、ACD 71、ABC 72、ABC 73、ACD 74、ACD 75、ABCDE 76、C 77、A 78、ABC 79、CDE 80、ACE 81、ACE 82、AC 83、AB 84、ABCE 85、BCE 86、ABCD 87、ABCE 88、ABD 89、ABCDE 90、D 91、ABCDE 92、BCDE 93、ABC 94、ABCD 95、ABCDE 96、A 97、ABCE 98、B 99、ABC 100、ABCD 101、C 102、C 103、D 104、ABCDE 105、ABCE 106、C 107、E 108、D 109、E 110、A 111、C 112、C 113、E 114、ABCDE 115、ABCD 116、D 117、ABC 118、ABCE 119、C 120、A
二、填空题
1、学习 2、语言 社会的 个体的 3、奥苏贝尔 4、知识的学习 行为规范的学习 5、桑代克 刺激—反应 6、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7、巴甫洛夫 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 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 8、消退 9、惩罚 10、布朗
11、建构 12、学科的基本结构
13、知识观 14、相互依赖 相互合作 相互沟通 15、程序教学 16、实质性的 17、操作性行为 18、保持 复制 19、有意义 20、替代强化 21、认知策略 态度 22、试误
23、完形 24、强化 惩罚
25、构建完形 顿悟 26、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7、人本主义 28、认知地图
29、条件 刺激 反应 30、认知结构 刺激情境 31、巴甫洛夫 32、强化
33、认知(心理) 34、奥苏贝尔 布鲁纳
45
35、主客体 36、建构性
三、判断题
9、 正确。
10、错误。惩罚和负强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会降低反应概率,一个则是为了增强行为出现的概率。 11、错误。他的“有意义”指材料能与认知结构建立联系。 12、正确。
13、错误。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能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 14、正确。
15、错误。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主动建构性,并不把它看成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更不是最终答案。
16、错误。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所作的自我奖励。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属于替代强化的过程。
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
1、ABC 2、ABCDE 3、ABCDE 4、ABC 5、ABCDE 6、ABCDE 7、ABCDE 8、AB 9、C 10、ABCDE 11、A 12、B 13、B 14、B 15、A 16、C 17、D 18、BE 19、C 20、A 21、C 22、A 23、D 24、B 25、D 26、A 27、B 28、C 29、D 30、D 31、C 32、A 33、B 34、A 35、B 36、D 37、D 38、A 39、ACDE 40、ABDE 41、ABCD 42、BCD 43、ABC 44、ABE 45、BCD 46、BCE 47、ABC 48、ABCD 49、A 50、B 51、C 52、D 53、B 54、C 55、C 56、A 57、B 58、B 59、D 60、C 61、B 62、C 63、A 64、B 65、ABCD 66、A
二、填空题
1、具体知识 抽象知识 2、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3、命题网络 产生式系统 4、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 归属学习 5、概念形成 概念同化 6、变式 7、记忆 保持 8、知识理解 9、巩固 10、审题 11、理性概括 12、巩固
13、比较 14、创造性产生 15、组块 16、下位学习
17、命题 命题网络 18、产生式 产生式系统 19、自动化阶段 20、主观表征 21、并列结合学习 22、符号学习
三、判断题
1、错误。理解并不简单是信息通过感官直接进入我们的头脑中。事实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当前的情境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义的理解是通过外界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2、错误。适当的过度学习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错误。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会使原有观念发生实质变化。 4、错误。直观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 5、错误。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6、错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既可以是感性概括,也可以是理性概括。
7、错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8、正确。
9、错误。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一个新的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叫做概念同
化。
10、错误。中小学生在掌握概念时,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再达到概念学习水平。 11、错误。记忆知识是学习的第一步。 12、正确。13、正确。
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
一、选择题
1、C 2、D 3、B 4、C 5、B 6、C 7、C 8、B 9、A 10、A 11、D 12、C 13、C 14、D 15、B 16、B 17、D 18、B 19、C 20、D 21、D 22、A 23、B 24、A 25、C
26、B 27、D 28、C 29、D 30、A 31、A 32、C 33、A 34、A 35、B 36、B 37、ABCDE 38、C 39、D 40、D 41、ABC 42、ADE 43、CD 44、ABCD 45、B 46、C 47、D 48、ABC 49、ADE 50、B 51、C 52、CDE 53、ABDE 54、ACDE 55、BC 56、ABCDE
46
57、D 58、C 59、D 60、D 61、C 62、D 63、C 64、D 65、ABD 66、ABCDE
二、填空题
1、技能 2、客观性 外显性 展开性 3、徒手型操作技能 器械型操作技能 4、心智技能
5、观念性 内潜性 简缩性 6、操作整合 操作熟练
7、加里培林 8、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9、原型定向 原型内化 10、程序性知识 11、练习 12、操作技能
13、心智技能 14、外部反馈 内部反馈 15、心智技能 16、心智 17、客观性 18、操作定向 19、知识 练习 20、过程的内隐性
21、高原现象 22、集中学习 部分学习
三、判断题
1、错误。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2、错误。题干描述的活动是没有法则的。
3、错误。动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及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4、错误。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5、错误。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6、正确。
7、正确。8、错误。练习曲线是开始进步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后期进步较慢。 9、正确。10、正确。
11、错误。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2、错误。物质活动指借助实物进行的活动。物质化活动是指借助事物的模型、图片等代替物进行的活动,因此两
者不是同一活动。 13、正确。
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一、选择题
1、ABC 2、ABCDE 3、ABCDE 4、ADE 5、ABCDE 6、ABCDE 7、ABCDE 8、ABCDE 9、ABC 10、E 11、CDE 12、ABD 13、ABE 14、ACDE 15、A 16、C 17、D 18、D 19、D 20、D 21、B 22、B 23、C 24、A 25、C 26、D 27、C 28、B 29、D 30、A 31、C 32、B 33、D 34、D 35、C 36、A 37、D 38、ABC 39、AC 40、ACD 41、BCD 42、ABCDE 43、BC 44、B 45、B 46、ACD 47、BC 48、D 49、C 50、C 51、C 52、A 53、D 54、A 55、B 56、B 57、B 58、C 59、D 60、D 61、B 62、A 63、A
64、B 65、D 66、D 67、A 68、B 69、B 70、A 71、B 72、D 73、ABDE 74、ABD 75、ACE 76、DE 77、ACD 78、ABCDE 79、ACDE 80、C 二、填空题
1、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行为成分 情感成分 2、社会道德 3、道德认识 4、道德行为 5、他律道德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 6、伦理道德 7、他律道德 8、自我中心 9、柯尔伯格 三 六 10、初中阶段 11、从众 服从 12、社会意识形态 13、以情动人 14、认同 15、道德认知 16、自律 17、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三、判断题
1、错误。不是皮亚杰,是柯尔伯格。
2、错误。道德虽有其社会共同性,但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种社会关系的阶级性决
定了道德的阶级性,表现为各个阶级都是以自己的道德观念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各阶级的道德都是其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
3、错误。品德的形成具有后天性,人的品德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他自身中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在后天的社
会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正确。5、正确。6、正确。
7、错误。发展到他律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8、错误。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对应。9、正确。10、正确。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一、选择题
1、ABC 2、B 3、ABC 4、ABCD 5、ABC 6、ABCD 7、ABCE 8、ABCD 9、BCDE 10、ABCD 11、ABCDE 12、ABCDE 13、A 14、ABD 15、D 16、B 17、ABD 18、ABCDE 19、A 20、DE 21、ABCD 22、A 23、B 24、C 25、A 26、C 27、C 28、C 29、B
47
30、D 31、C 32、D 33、C 34、A 35、C 36、D 37、A 38、B 39、D 40、B 41、B 42、A 43、D 44、D 45、B 46、B 47、B 48、C 49、B 50、D 51、ACE 52、AB 53、ABE 54、ABC 55、ABCE 56、ABE 57、ABCDE 二、填空题
1、有结构问题 2、创造性 3、建立问题表征 4、手段—目的 5、解法的明确性 6、问题解决 7、类比思维 8、智力
9、假设 实验 10、真正的创造 类似的创造 11、创新 12、元认知监控 13、功能固着 14、定势
15、好奇心 16、新奇独特的 有社会价值的 17、直接检验 间接检验 18、算法式 启发式
19、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20、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21、创设问题情境 22、独创性 23、辐合思维 24、理解问题
25、评价 26、算法式 启发式 27、逆推法 28、认知性 29、直接检验 间接检验 三、判断题
1、正确。2、错误。定势也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3、正确。4、错误。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5、正确。6、错误。检验假设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7、正确。
8、错误。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
单一的认知活动,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9、错误。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家庭气氛比较民主,则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 10、正确。
第八章 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
1、BCD 2、A 3、ABC 4、C 5、B 6、C 7、A 8、ABCD 9、ABCE 10、A 11、C 12、A 13、A 14、DE 15、B 16、CDE 17、CDE 18、A 19、B 20、D 21、A 22、B
23、D 24、B 25、A 26、ABE 27、ABCD 28、D 29、ABCDE 30、CDE 31、A 32、B 33、B 34、A 35、B 36、B 37、B 38、D 39、B 40、A 41、D 42、D 43、A 44、ACD 45、A 46、D 47、A 48、B 49、B 50、A 51、D 52、B 53、B 54、D 55、C 56、C
57、A 58、C 59、C 60、B 61、C 62、A 63、D 64、B 65、B 66、B 67、A 68、C 69、D 70、D 71、C 72、B 73、B 74、D 75、B 76、A 77、AC 78、BD 79、ABCD
80、ABE 81、ABC 82、AB 83、AC 84、CD 85、AE 86、ABCDE 87、ABD 88、BCE
二、填空题
1、学习需要 诱因 2、需要 3、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4、认知内驱力
5、内部学习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 6、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7、避免失败的动机 8、成败经验 9、学生的个性特点 10、中等
11、认知内驱力 12、间接转化途径 13、学习兴趣 14、奖励与惩罚 15、寻求理解 16、学习需要 17、苏霍姆林斯基 18、诱因
19、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 20、稳定性 可控性 21、外部的 不可控的 22、高 低 23、避免失败者 24、自我效能感 25、自我效能感 26、结果 效能 27、附属内驱力
三、判断题
1、正确。2、正确。
3、错误。根据题干描述,小强是高成就动机者。按照成就动机理论,高成就动机者有追求成功的倾向,往往选择有
50%成功机率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往往选择最简单或最难的任务。4、正确。 5、错误。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是最佳水平。6、正确。
7、错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
的情绪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 因此,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 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随学习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 8、正确。
48
9、错误。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
结果。
10、正确。11、正确。12、正确。
13、错误。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但应用时也应注意适度、适量。 14、错误。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第九章 学习策略
一、选择题
1、ABC 2、ADE 3、ABCD 4、ABCDE 5、ABCDE 6、ABCDE 7、ABC 8、ABCDE
9、ABCDE 10、A 11、D 12、D 13、C 14、ABC 15、ABCDE 16、E 17、AB 18、CDE 19、ABCD 20、ABCD 21、A 22、ABCDE 23、ABCDE 24、D 25、D 26、A 27、A
28、A 29、B 30、A 31、D 32、B 33、A 34、D 35、C 36、C 37、B 38、C 39、B
40、A 41、B 42、B 43、B 44、ABCD 45、ABCD 46、ABD 47、D 48、B 49、B 50、B 51、D 52、A 53、C 54、C 55、D 56、A 57、B 58、D 59、C 60、D 61、B 62、D 63、C 64、D 65、B 66、C 67、D 68、D 69、B 70、C 71、A 72、A 73、D 74、D 75、ACD 76、ADE 77、ABC 78、AD 79、CDE 80、ABE 81、ACDE 82、ABE 83、ABD 84、ABC 二、填空题 1、学习策略2、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3、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4、计划策略 监
视策略 调节策略 5、精细加工策略 6、元认知 7、总结 提问 析疑 预测 8、复述策略 9、过度学习 10、150% 11、组织策略12、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 13、生成性原则14、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15、整体识记 分段识记 16、位置记忆法 17、语义联想 18、生成性学习 19、概念图 20、设置学习目标 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1、调节策略 22、精加工策略 三、判断题
1、错误。在早上起床后学习或学习开始时学习重要内容可以克服前摄抑制的影响。2、正确。
3、错误。 一般来说,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先低后高,中间高两头低。因此,人
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不是一成不变的。4、正确。
5、错误。对时间的管理属于资源管理策略,故属于学习策略的一种。
6、错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为组织策略。 7、正确。8、正确。
9、错误。在早上起床后学习或学习开始时学习重要内容可以克服前摄抑制的影响。 10、正确。11、正确。12、正确。
13、错误。一般来说,认得精神状态和注意力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因此,人
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不是一成不变的。14、正确。
15、错误。元认知策略的三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工作的。
第十章 学习的迁移
一、选择题
1、AB 2、CDE 3、ABCD 4、A 5、E 6、ABCDE 7、A 8、B 9、BC 10、DE 11、BE 12、D 13、AB 14、C 15、E 16、A 17、A 18、BCDE 19、C 20、A 21、C 22、A 23、D
24、A 25、B 26、C 27、B 28、B 29、C 30、A 31、BC 32、ACE 33、ABCE 34、ABC 35、C 36、C 37、A 38、A 39、A 40、B 41、A 42、A 43、C 44、C 45、B 46、D
47、D 48、B 49、A 50、D 51、D 52、A 53、B 54、A 55、D 56、B 57、A 58、B 59、C 60、D 61、AC 二、填空题
1、学习迁移 2、迁移 3、自上而下的迁移 自下而上的迁移 4、概括说 关系转换说
5、促进 阻碍6、结构化 网络化 7、学习迁移 8、正迁移 负迁移 9、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 10、一般迁移 具体迁移 11、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 重组性迁移 12、詹姆士
13、贾德 14、相似性 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15、桑代克 伍德沃斯16、陆钦斯 17、具体迁移 18、一般迁移 19、同化性迁移 20、顺应性迁移 21、重组性迁移 22、心向与定势 23、官能说 24、相同要素说 25、贾德 “水下击靶” 26、迁移 27、原型启发 28、原型 29、共同要素 30、相互作用 31、网络化 三、判断题
1、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解决相似或相同的问题时,定势有助于人对问题的适应,从而能提高反应
与解题的速度。对于变化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2、正确。3、错误。迁移可以在任何学习间产生。
4、错误。定势既可以成为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
背景。5、正确。6、正确。
7、错误。一般迁移的范围比特殊迁移的范围广。8、正确。 9、错误。归纳式学习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迁移。 10、正确。11、正确。12、正确。
第十一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心理
一、选择题
1、A 2、C 3、B 4、C 5、A 6、C 7、C 8、D 9、A 10、A 11、D 12、D 13、C 14、B 15、D 16、C 17、C 18、A 二、填空题
1、艾利斯 2、关注情境 关注学生3、寻求发展 4、寻求发展5、考试焦虑 6、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7、厌学症8、微格教学9、人际关系协调 情绪积极稳定 10、自然 适度11、正常 三、判断题
1、错误。专家型教师的课以学生为中心。2、正确。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