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届 二轮: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与奠基——先秦、秦汉时期(专题卷)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专题突破练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与奠基——先秦、秦汉时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4广西柳州毕业班模拟联考,24)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2.(2024百校联盟联考,24)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这种政治结构(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体现了周王与诸侯地位平等 C.顺应了当时社会实际 D.使血缘关系开始与政治挂钩

3.(2024广东揭阳一模,24)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西周晚期( )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 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 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4.(2024安徽芜湖三模,24)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宗教信仰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和教育

5.(2024湖南永州一模,7)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 ) 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

1

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6.(2024安徽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一模,24)《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商鞅之法推行“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这表明战国时期( )

A.社会流动性加快 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 C.官僚政治已出现 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

7.(2024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三,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确立了丞相制度。秦始皇的举措意在( ) A.恢复传统官制 C.强化专制统治 (单位:次)

《晋书》 《北史》 《隋书》 《宋史》 《金史》 《明史》 合计 汉高祖(汉高汉文汉景汉武帝) 帝 帝 帝 22 7 21 16 7 11 84 7 6 19 1 5 6 44 1 3 1 5 20 3 17 14 1 8 63 B.减少决策失误 D.完善中枢机构

8.(2024湖南长郡中学第三次调研,4)下表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的统计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 B.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 C.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 D.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

9.(2024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3)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10.(2024四川德阳一模,5)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权威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

2

C.选官制度的变革 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

11.(2024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25)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这反映了( )

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 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

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 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 )

12.(2024广东百校联考,25)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4福建宁德期中,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共主”与各诸侯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的,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随着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 “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元朔五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汉武帝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使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武帝时期,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12分)

3

14.(2024山东微山月考,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此的解释是: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甲骨文是记录商朝活动的重要载体,宗教信仰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说明甲骨文是商朝文化的载体,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甲骨文对商朝研究的意义,不是对中国文字研究的意义,故D项错误。

2.C 解析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故B项错误;据材料“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可知,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和功臣建立一批国家,确

4

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故C项正确;夏朝已经开始实行世袭制,血缘关系与政治挂钩,故D项错误。

3.A 解析 根据材料“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当时已出现土地私有化的趋向,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青铜铸造工艺精美,故C项错误;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材料体现了对井田制的破坏,故D项错误。

4.D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宗法制、宗法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不能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宗教信仰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说明不是宗族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重视历史和教育,故D项正确。

5.C 解析 据材料“何莫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人

者……明其道不计其功”结合所学可知,三人都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仁义之道,与宗教信仰、治国之道、儒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无关,故A、B、D三项错误。

6.C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选官制度,而不是社会流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标准发生变化,没有体现出实用人才得到重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标准发生变化,不是按照血缘关系,而是按照才能和军功,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的作用,故D项错误。

7.C 解析 根据材料“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确立了丞相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丞相的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确立丞相制度的目的是强化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

8.C 解析 A、B两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均排除;根据材料“汉武帝”合计出现63次,可知在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的统计中,汉武帝出现次数较高,影响较大,故C项正确;《晋书》由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故D项错误。

9.C 解析 根据材料“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结合所学可知,户籍的划分是为了国家分等级征收赋税,故C项正确。

10.A 解析 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形成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西汉的察举制强调孝廉,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11.B 解析 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故A项错误;汉代画像石反映的是农夫用铁犁牛耕耕作,是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劳作状态,故B项正确;图片信息无法反映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汉初经济恢复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5

2024届 二轮: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与奠基——先秦、秦汉时期(专题卷)

专题突破练专题一中华文明的曙光与奠基——先秦、秦汉时期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广西柳州毕业班模拟联考,24)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A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v4t34v7d948fsc2a7r62i4cx3q5hp00q5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