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由图可知,滴加前,溶液的pH大于7,故是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故正确;
B、往金属中加入盐酸,开始金属是过量的,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应一样多,故图象不能反映客观事实;
C、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当氯化钙反应完后,再加碳酸钠溶液,不再产生沉淀,故图象能反映客观事实;
D、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对于接近饱和溶液来说,开始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是“0”,也就是说起点不是“0”点;随着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到达饱和溶液时,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此时再加入硝酸钾固体,固体是不会溶解的,即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图象能反映客观事实。故选B。
9.实验室利用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量实验数据,如图是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图像。下列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B.A点时,溶液的溶质为NaOH和NaCl C.a 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详解】
A、开始溶液pH小于7,随着反应进行,溶液pH逐渐增大,该反应是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溶液中,故A不正确;
B、A点时pH小于7,溶液显酸性,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B不正确;
C、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故C不正确;
D、反应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恰好完全反应时pH等于7。 10.归纳和总结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归纳与总结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A.羊毛、棉花、塑料、橡胶都是有机合成材料 B.H2、CO、C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C.CO2和水都常用来灭火,是利用CO2和水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干冰、生石灰、小苏打都属于氧化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羊毛、棉花和天然橡胶都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不符合题意;
B、H2、CO、C都能燃烧,都具有可燃性,H2、CO、C在化学反应中都能得到氧,具有还原性,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用来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水灭火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D、干冰、生石灰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属于氧化物,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由钠元素、氢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用右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够使气球先膨胀,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 )
A.固体:硝酸铵;液体:水 C.固体:碳酸钠;液体:稀盐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B.固体:生石灰;液体:水 D.固体:氯化钠;液体:水
刚开始时能够使气球膨胀,说明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增大,可以是反应产生了气体,也可以是反应或物质溶于水放热,使密闭容器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但由于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说明应该是放热,随着时间的推移,热量散失了。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是吸热的,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B、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符合题意;
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球先膨胀,但是一段时间后不会恢复原状,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溶于水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化学式为C6H13NO2)。下列关于亮氨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亮氨酸是有机物
B.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C.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D.亮氨酸中氢、氮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3:14 【答案】C 【解析】
A、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之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亮氨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错误;B、一个亮氨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错误;C、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6?12?100%?55.0%,正确;D、亮氨酸中氢、氮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6?12?13?1?14?1?16?213?114:?1?1314:,错误。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根据物质的溶解度表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溶解度/g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氢氧化钙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向20℃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冷却至20℃,此时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比加入生石灰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固体,加水配成8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再冷却至20℃,析出晶体并得到溶液。下列有
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析出的晶体中不一定含有硝酸钾 B 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C 上述方法可以将两种物质完全分离将甲、乙饱和溶液从60℃降温到40℃,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甲_____乙(填“>”、“=”、“<”)。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30℃升温到60℃,为使其溶液恰好饱和,加入的甲、乙固体质量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答案】减小 B < 相等 【解析】 【详解】
(1)向20℃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由于生石灰能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放出了热,再冷却至20℃,由于反应消耗了部分水,所以析出部分氢氧化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比加入生石灰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要减小;
(2)A.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析出的晶体中一定含有硝酸钾,故A错误 B.由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故B正确; C.上述方法不可以将两种物质完全分离,故C错误。
(3)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60℃,甲、乙的溶解度相同,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将甲、乙饱和溶液从60℃降温到40℃,甲有晶体析出,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甲<乙。 (4)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30℃、60℃,甲、乙的溶解度都相同,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30℃升温到60℃,为使其溶液恰好饱和,加入的甲、乙固体质量相等。 故答案为(1)减小;(2)B;(3)<;(4)相等。 14.据图解题也是学习化学的能力之一。
图1是某微粒(Br)的原子结
构示意图,其中X=_____该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填“得”或“失”)电子,其离子符号是_____图2是汽车尾气治理过程中某反应得微观示意图,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图中体现了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填序号) A元素种类 B原子种类 C分子数目 D原子数目 ②图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7 得 Br ABD 2CO+2NO
﹣
催化剂N2+2CO2
【解析】 【分析】
由汽车尾气治理过程中某反应得微观示意图,化学方程式为2CO+2NO【详解】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可知,x=35﹣2﹣﹣818=7;大于4,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溴离子,符号为Br﹣。
(2)①该微观示意图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
②分析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反应前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CO分子与由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NO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了由2个N原子构成的N2分子和由2个O原子与1个C原子构成的CO2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CO+2NO【点睛】
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
15.请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水银_________, (2)氟元素__________,
(3)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_______, (4)醋酸溶液中的溶质__________。
【答案】Hg F Al2O CH3COOH
3【解析】 【详解】
(1)水银是金属汞,故填:Hg。 (2)氟元素的符号为F,故填:F。
(3)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故填:Al2O。
3+3+3催化剂N2+2CO2
催化剂N2+2CO2。
(3)醋酸溶液中的溶质是醋酸,故填:CH3COOH。
16.用化学符号填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硫酸铜溶液中的阳离子_____;氢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_____。
【答案】Al Cu Mg?OH?
22+
+2【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