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近几年发展迅猛的河南纺织服装业。大力发展依托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发挥优势,提高了竞争力,又能吸纳大量人员就业。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对吸纳劳动力,促进就业水平提高至关重要。2007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3%,远低于美国79%、全国40%的比重,也低于中部其他5省份和西部一些省份。与美国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从占GDP的比重看、从发展水平看,我省服务业发展滞后现象比较突出,当然,发展空间也相当巨大。从服务业近年来吸纳劳动力的总量、能力和潜力上看,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就业水平提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势在必行。
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为纽带,大力发展现代涉农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要立足我省发展实际,围绕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大力发展与之相关服务业,加快发展集研发、策划、中介等于一体、以粮食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以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
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而高速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需求强大。产业链向前延伸,需要依托发达的研发、培训、广告、信息服务,向后延伸需要有敏捷的物流、销售、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现代制造业的充分发展为服务业提供了局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制造
业能够从根本上支撑与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样,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带动就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立足实际,大力支持我省现代物流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我省地处中原,交通发达,为我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综合运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省是文化资源大省,这也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先天性条件。依据河南省劳动力人才市场提供的信息,从需求上看,近两年,物流和旅游业的人才需求旺盛。因此,要大力支持我省现代物流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能有力有效地促进我省就业水平的提高。
(三)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工具,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经济实体。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在社会就业中发挥着“蓄水池”的作用,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且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2008年我省中小企业数量28.84万个,从业人员839.3万人,其吸纳就业的作用显而易见。从发展潜力看,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的98%以上,创造的产值占GDP的50%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占70%以上,这些国家的中小企业被称之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因此,减轻我省就业压力,促进就业水平提高,从现有状况和以后的发展潜力上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至关重要。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施激励性的财税政策必不可少。一是完善现有税制。降低中小企业纳税人的征收率;提高流转税起征点;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财税优惠政策。如减免和返还税收、延长税收宽限期、加速折旧、增加费用扣除、减免税、税收抵免等直接或间接优惠措施;三是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难题。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建立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担保贷款;建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积极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等。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加大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的扶持,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技术服务。集中财力和人力,尽快形成覆盖全省企业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建设一批集产学研一体的研究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四)完善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财税政策 完善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财税政策。首先,要扩大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人员范围。各种形式企业的下岗职工和农村转移出的富余劳动力等都应该是鼓励企业吸纳的对象;其次,
降低企业税负,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税负影响着企业的利润、消费和投资,最终影响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的能力。如降低公司所得税,充分发挥减税对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清理过多过杂的收费项目,净化企业发展环境;再次,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激励企业增加就业。减免或补贴社会保险费,鼓励企业吸纳富余劳动力;鼓励企业雇用特殊群体就业,实行工资补贴政策。
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强化对灵活就业的扶持。灵活就业将是解决我省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扩大个人所得税扣除项,允许自谋职业者扣除工资费用等;下放财税政策制定权限,对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得财税优惠政策,尤其是重点扶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者;建立与完善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等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
(五)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劳动力供给
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职业培训。鼓励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注重向技能培训类别的职业培训适当倾斜,促进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提高;重点依托行
业企业,发挥职业院校基础作用,整合高技能人才培训机构资源优势,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加大对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将创业培训与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紧密结合。其次,重视人力资本投入。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积极推进创业培训,发挥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再次,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质量。各地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升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并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改善劳动力供给,应不失时机地推动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要紧跟就业市场,注重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急需就业与毕业生技能缺乏、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就业岗位要求、不能适应就业新形式之间的矛盾。
(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就业服务体系平台建设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组织,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环节。要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规范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按照“金保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依托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实施重点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