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导读
旅游是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人们就会选择外出旅游去体验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民俗景观时刻伴随着我们的旅程,异域的风土民情吸引着旅游者不断探知旅游的乐趣。世界范围内民俗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并未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民俗是旅游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那么到底什么是民俗?民俗与旅游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章所阐述的问题。
第一节 民俗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民俗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 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 “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对于民俗的概念可谓是众说纷纭。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记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综合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
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为什么民俗的概念学术界难以统一那,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通过对比我们也不难总结出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二、民俗的分类
如此广博的民俗内容有必要归纳成类。民俗学界对民俗的分类也有很多意见,代表的分法有“四分法”和“三分法”。三分法:行为民俗、语言民俗、心理民俗。四分法: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两种分类自然各有道理,相对而言,“四分法”更清楚一些。
物质民俗:(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精神民俗:(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
语言民俗:(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三、民俗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1、民俗的特征 1..1集体性,
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1.2.民族性
民俗总是在特定的民族中产生、发展,并以一定的民族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性,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1.3.阶层性
民俗的阶层性,指民俗事象中所显示的阶层差异。民俗的阶层性差异,表现在不同的阶层在实行同一民俗行为时,因为经济支付能力和地位权势所造成的物质支配能力,而不是指同一民俗在一个民族内部的不同阶层中在信仰上有实质不同。
1.4.民俗的普同性
普同性,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所形成的相似、相近、相同的文化创造在民俗中的反映,是民俗中具备的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属性。 1.5.历史性
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所显示出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的,所以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导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历史性的特征。 1.6.地方性
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叫地域性特征。民俗的地方性的形成,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 1.7.传承性和扩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同时也指民俗文化的一
种传递方式。民俗的扩布性,就是民俗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1.8.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在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与稳定性密切联系、相对应的特征,是指在民俗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1.9.民俗的类型性 民俗的类型性,或称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 1.10.规范性与服务性
民俗的规范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作用。民众的服务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有满足人们需求的特征。 2、民俗的功能
2.1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2.2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 2.3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2.4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2.5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
第二节 民俗与旅游
一、民俗在旅游中的作用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民俗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1.1民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其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民俗旅游一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由于它满足了游客“ 求新、求异、求乐、求知” 的心理需求, 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1.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2.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 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1.2.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1.2.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注意的问题 2.1抓住自身的特色, 不盲目模仿。
民俗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独特的文化背景, 不管这个地区的民俗旅游在形式上是否具有多大的吸引力, 它都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风格, 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浓缩。许多地区把一些不是这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套用在自己的景区里面, 这虽然在表面上很吸引游客, 但它却违背了民俗旅游的核心, 脱离了文化的吸引力。对于一些真正对民俗旅游感兴趣的游客, 他们是不会来这样的”假景点”的, 这些景点的发展前景也不会很好, 可能暂时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
从长远上看, 却失去了民俗旅游的魂, 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对自身定位的模糊, 不知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一系列问题, 最终很难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2.2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
同质化使旅游景点没有了特色, 如果不解决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不突出产品的差异性, 产品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弱。前来进行民俗旅游的游客把对这种民俗和这种文化的了解作为主要的参观原因可以理解, 但也不能完完全全的只限于民俗和文化的开发, 因为游客很多, 不同层次的游客在欣赏角度和水平有很大的差异, 要考虑到他们的想法, 创造更多的旅游项目, 可以使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水平的旅游者能够对景点产生兴趣。 2.3加大宣传民俗旅游的力度。
再好的旅游景点也离不开宣传, 许多非常好的旅游项目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 很少为人所知, 这就无形中失去了很多潜在的旅游者。目前有一部分旅游者的旅游对象局限在少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他们往往通过电视及旅行社的宣传、推荐来选择自己的旅游线路, 这样就错过了许多好的旅游景点, 因为有一些景点由于刚刚建成资金不足或其他原因, 在为自身做宣传方面投入有限, 使景
点在知名度方面比较差些。同时对旅游景点加大宣传也可以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使目标目的地明显的区别与其他目的地, 获得竞争优势, 同时也有助于旅游者更好地旅游。 2.4对相关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
民俗旅游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对于一个景点, 人们往往已经不仅仅只关注它自身的特色了, 而是希望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其他的收获, 得到更多的享受。比如游客前往一个民俗旅游区旅游的时候, 自然景观和当地的风俗会是他们的首选, 但一部分游客也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得到一些别的新奇的东西, 比如收集一些民俗特色的小工艺品, 纪录当地民族习俗的书籍, 出售一些民族特色的服饰, 也可以举办一些与游客联欢的活动, 总之, 要把眼光放的宽一点, 不能只局限一点。统筹全局, 用系统的观点看待民俗旅游的产品的开发, 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2.5创造民俗旅游的市场品牌体系。
民俗旅游市场品牌体系的创造首先建立在分工体系的基础上, 有了分工体系, 进一步是特色化的体系, 最后形成市场的品牌体系。市场品牌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联合, 通过地区之间的联合, 景点之间的联合, 互通自己的优势资源, 带动整体的和谐发展。现在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简单的体系。很多地区已经构造了大体上有差异的品牌, 他们相互学习, 交流经验, 共同进步, 开拓市场, 建立品牌体系。
2.6精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 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 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 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 差异越大, 越有吸引力, 所以, 在内容精选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综上所述,民俗旅游要想健康发展, 一定要做到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文化,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通过多种形式把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 坚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全过程, 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 促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