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客家民俗
数学学院1202班陈静园
客家,有做客之意,没有很确定的分布区域,客家人分布很广,覆盖国内10多个省并远播到海外近百个国家。客家民俗本身是一种非地域民俗的表述,具有民族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当中独特的无以替代的重要成分。在没选修客家风俗这门课之前,对客家的了解仅限于它的围龙屋,及客家博物馆的展示,虽然也有去过松口镇,但终究不能体验到客家文化博大精深。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熟悉的客家民谣,短短的民谣,现在的我就可窥见客家崇文重教的思想,还能联想到莲池舞。 客家民俗,据我所了解的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其中物质民俗又包括商贸、饮食、服饰、居住民俗,社会民俗包括节日、婚嫁民俗之类的,其中精神民俗包括民间娱乐民俗,节日民俗之类的。
(一)物质民俗
在学习客家民俗过程中,我了解了松口镇是古时梅县最繁荣的地方,是经商和渡南洋的渡口,曾经所有人发财致富的必经之路,有很多人渡南洋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也有很多人客死他乡。松口,这里有很多年轻妇女苦苦等待自己的丈夫归来,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再见面,也承担了家里的所有的重担,客家女坚忍不拔,勤劳勇敢的精神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客家建筑围龙屋这集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不仅在生态方面上有很大好处,也体现人文气息: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
香,环境优美而静雅。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二)社会民俗
客家节日,有迎关公民俗,让婚嫁民俗有哭丧制度,记得上次看的等郎妹电影,感触很深,等郎妹是客家地区一种独特的婚姻制度。等郎妹与童养媳不同的是:童养媳进门的时候,已有“未婚夫”;等郎妹进门的时候,还没有“未婚夫”;要等她的家娘以后生育一个儿子给她做丈夫。有的要等几个月,有的要等许多年,也有的等不到只好“守活寡”。也有等不到儿子改作养女,或另嫁,或招赘的。抱养等郎妹与抱养童养媳的动机基本相同,他们都怕日后无钱为儿子娶媳妇。不同之处是还希望借 “等郎妹” 带“喜”来能等出一个儿子。
(三)精神民俗
客家民俗精神有团结互助精神,崇尚忠义精神,崇尚自然的精神。客家人身在异乡,要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就必须团结,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的理念。民俗活动最能体现这种精神。孝悌睦宗、爱国爱乡、忠心报国、做人正直都是客家忠义精神的体现。“尽忠报国,尽孝守家”经常作为家训教育孩子。“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在客家地区楹联中经常出现。因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人类活动又受到自然规律的作用和制约,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崇尚自然的精神非常突出。
(四)语言民俗
客家方言,俗称客家话,在梅县又称“梅县话”或 “阿姆话”。客家人是从中原迁来的汉人,是中原之旧族,三代之遗民。客人来州,多在元时,东河南人,五代时,有九族随五审知如闽,后散居八闽,现梅县周边客民,皆由宁化石壁迁来,方言多古语,犹多古音,后结合本土语言如畲、瑶族等融汇衍生,形成特点鲜明,自成一体的梅县客家方言,俗称“梅县话”。
客家民俗,于嘉大读书,我很自豪自己通过本次选修课学习对梅州客家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客家的精神让我为之感动,在这里我已能找到归属感,虽然没有深圳广州的繁荣发达,但是却远离了喧嚣,寻到一处生命中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