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优”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国情的特殊性”、“理论的特殊性”、“实践的特殊性”、“目标的特殊性”、“历史地位的特殊性”等五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表现在:
1、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2、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
--
二、“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如何理解?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试谈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突破的策略?
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投资、消费和出口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暴、收入差距过大以及科技创新严重不足等五大问题。
策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收入差距方面我们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
--
--
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步。三、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四、结合自身认识,谈谈对“文化强国”的理解?
1、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独特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2、在当今世界,文化是“软实力”,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竞争。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3、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4、文化是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陶冶人情操。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五、有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请谈谈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国家或地区给予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具有同穷的潜能。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竞争中,文化
--
--
“软实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竞争中文化因素越来越明显。当今世界,经济的增长越来越 依靠文化的支撑。实践表明,产品中文化的含量越高,经济附加值就越大。
2. 文化产品及服务已经成为独立的贸易形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 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显,文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文化的感召力和表现力得到空前的发挥和提高。文化成为国与国竞争的利器,越来越多的国家想方设法来提高文化软实力。
3. 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社会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 优势大肆向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六、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始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范畴,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与旧的社
--
--
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一个在生产力逐步走向发达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且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论断,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
十六届六中全会还强调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并且强调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实际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追求出发,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根本原则和要求。我们党领导全体人民努力构建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原则和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