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课题方案
发布人:陈 颖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27 13:25 共168次访问
家校合作课题方案(修改)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选题的确定,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其一,本研究所指“新时期”,从时间维度来看,重点指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当前和今后若干年内;从特定内涵来看,更多地指它的时代性特点,尤其针对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社会急剧转型、思想观念剧烈变动的当今时代。
其二,将范围界定为“城市小学”,是考虑到城市家庭在开展家校合作方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尤其是城市家长的自身素质、工作性质、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优势可以为家校合作的开展创造极为便利的条件。
其三,本研究核心概念“家校合作资源库建设”系指开展家校双边互动合作的各种举措、平台、方式等建设项目的概称。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充实完善过程,顾名思义就是要在学校的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开发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的方案、案例等。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家校合作(西方习惯上称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parent involvement/ parental involvement),是中外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家校合作是以“大教育”理念为指导,强调发挥、拓展家庭教育资源的“亲-师”、“家-校”乃至“学校-社区”等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合作教育。家校合作凸现家长参与、协作互动的理念,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家校合作共育活动,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发掘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最终达到教育好、培养好孩子的目的。
我国当前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在青少年和儿童教育方面的合作教育已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然而,我国家校合作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和初级阶段,特别是新时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急需深入探索新时期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与运营机制。我们通过立项前的调查,发现家校合作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家长与教师之间还存在相互推诱教育责任、共育意识不强的现象。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 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真诚交流。校方偶尔召集家长会,缺少双向交流,没有形成制度。家长会的内容也多是向家长通报学生的考试成绩或学习情况,要求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家校间的一些沟通还只是家长被动地听,没有发言的机会。一是部分家长碍于面子,虽然有很多想法,但不好意思和学校沟通。
3. 实际效能低。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总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认为家长因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差而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一些家长也自我效能低,并不是不愿合作,而是不能合作。包括缺乏沟通的知识、能力、技巧等。
4. 教师担心家长进人校内干预学校日常运作和决策时,他们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产生某种程度的消极情绪,担心职业和形象受到挑战和威胁,他们怀疑家长的决策能力,认为家长介人校内事务是在监督、挑毛病。
5. 部分家长是消极参与、配合。整天忙忙碌碌,根本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即使有时间也不积极,一些教师在要与不要之间举棋不定。
6. 众多家长的意见难于统一,在沟通过程中,学校无法判断家长们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难于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实处。
7. 考试与升学率是质量好坏的唯一准绳。这就造成了家校合作的内容极其单一,如只限于督促学生的学习上。
8. 活动实施中的问题。其一,活动无序,缺乏互动:合作缺乏计划性、合作缺乏互动性;其二, 家校合作的形式单一:常规的家长会、家校联系手册签字、家访、陪读等方式,缺乏有深度、有实效的共育合作。其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内容局限。
9. 角色错位。家长被动, 合作随意,合作缺乏平等性。教师角色意识低(局外人),充当子女学习的监督者。学校参观者多,学校决策者少。
10. 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管理集权化,家长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等。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教育体制,也阻碍着学校采纳家庭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校合作的良好运行。
11. 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等的课程中,缺乏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得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技巧来主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
总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学业发展,改善亲子关系、亲师关系,同时也是推动学校自身的改革和进步。但是,在家校合作方面,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上的偏见。近年来,各地中小学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家校之间的合作进展并不顺利。我国学校在家校合作领域仍存在不少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家校合作”已成为一个中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界备受瞩目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目前,针对家校合作方面的研究和相关论文已不算少。比如,有研究指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美国“近三十年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不变的主题”。本课题研究组通过较为系统的文献综述发现,国内外相关论及家校合作的研究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理论方面的研究
马忠虎教授著《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一书围绕现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的要求、合作模式、各自的角色意识、存在问题以及国内外家校合作的历史与经验等问题展开论述。该书时代性强、材料新。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内容,针对性强。同时本书还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精选的典型的案例分析,提供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该书阐述了学校和家庭合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措施,强调平等互惠的亲师关系。李生兰教授所著的《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一书论述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教育的价值和理论,对世界各国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作了简要的介绍等。此外,通过12个活动方案,具体说明了教师应该如何开发家庭和社区资源。该研究框架全面系统,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法等。桑标等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时代的教育呼声》研究报告(收录《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9辑158-),旨在通过理论梳理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更多支持。主要从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概念解读出发,探讨家长参与的模式和角色,分析其价值及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并通过全球视野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及我国现状的阐释,为如何推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提出更多建议。 (二) 实证性的调查类研究
马天宇的《左手与右手:上海市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收录《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9辑73-157),选取了上海市600名小学生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分析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家长参与的实践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该研究主要还是一个基于调查的对策研究,并未深
入到家校合作的实际层面。王维平等的《山西省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对山西省 11 个市的中小学副校长、教师、家长、学生进行了家校合作现状的抽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家长、教师、学校都有家校合作的意愿, 学校最为积极, 学生也反应强烈, 但家长反映一般;家校合作的形式多样。该研究进一步提出了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合作的形式多样, 但内容单一; 家校合作缺乏常设组织机构和组织章程; 家校之间互动较少等。余慧云等的《成渝地区特殊儿童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5.11),指出家校合作在特殊儿童教育和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作用,认为国外对特殊儿童家校合作的研究比较广泛深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薄弱。该研究重点调查了重庆市和成都市5所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合作现状,结果表明:教师和家长都肯定家校合作的意义,有积极的合作意愿,但在对家校合作的理解和合作的实际行动上有差异。研究进一步指出,通过电话、家长会和接送学生时间进行交流是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特殊儿童的学习、健康和品德是交流的主要内容,该研究还针对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三) 国外相关研究的译介类成果
有不少学者在关注国外的相关实践。 如王艳玲博士的《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长担任“教学助手”现象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4.7)一文分析了英国学校中家长担任助学现象的背景,并以赫里福郡为例介绍了这一家校合作形式的具体措施及进展。“教学助手”的新型合作方式是对家长资源的极大发挥,对家长高层次参与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丁的《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日本的PTA给我们的启示》(内蒙古师大学报,2002.4)一文介绍了已经有五十多年历史的日本的PTA,作为一种家校合作的组织,在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周月朗的《近年来美国家校合作的研究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4)指出,近年来,美国各界要求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有关家长参与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许多中小学也纷纷采取措施,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联系制度,吸引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关国外研究的文献基本上都是在分析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与经验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探索适合我国需要的家校合作理念、途径,探索我国现代教育的出路。通过文献的综述分析,我们发现家校合作研究方兴未艾,以往的研究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其一,理论层面的重复性研究相对较多,感性的经验散论性文章居多;其二,在现有的少数实证性研究中又以调查类研究居多,而针对家校合作具体实践的实证性研究罕见;其三,国外的相关研究翻译介绍性的较多,在对国内的启示、应用方面的分析薄弱。本选题研究的侧重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实践中研究,以本校的家校合作实践为平台进行发展、创新;其二,站在理论、中西比较的高度,探索新时期我国家校合作的内涵、特点和实践模式,争取获得具有推广性的普适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选题研究的预期成果目标是:以镇安小学的实践为平台,系统、深入地探索新时期开展家校合作的举措与平台,形成若干具体实施方案。项目研究预计在这一领域取得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同行研究中产生一定的反响。在实践应用方面,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教育决策部门、相关学校提供开展家校合作的经验支持,也可为其他研究者、学习者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围绕探索“家校合作资源库建设”,本项目主要致力于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每一方面的研究将以子课题的方式推进,每一子课题下设课题负责人,吸收各年级、各学科优秀教师3-5名参与,以团队分工、合作攻关的方式实施。 1. 家长助教团(助学团)
家长助教团,简而言之就是家长进学校、家长进课堂,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家长在职业、经历、兴趣、爱好、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及家庭方面的资源,在精心筛选、辅导备课、组织观摩之后,鼓励家长进课堂,为孩子传授相关知识文化。我校在这方面已开展了不少着实有效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家校合作方式。后续研究主攻该方式的深化、拓展,做成特色品牌。 2. “家长-教师”教育难题辩论赛
这是一种新颖的家校合作方式,家长和教师代表一道以开展“辩论赛”活动的方式来对当前教育难题、热点开展辩论,以此来促进互动,增进了解,提高认识。我校已于6月份成功试办一次,收到媒体、家长的热切 3. 网络互动平台的开发建设
研究规划的初步设想是,利用校园网、博客、QQ群等,开辟网上家校合作项目平台,通过开设“学习资源”、“家长热线”、“亲师论坛”、“答疑解惑”等栏目来夯实基于互联网的家校合作资源。
4.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以“基地”为平台,开展群体性校外家校合作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补充。目前,我校利用家长资源,已建立了多个校外家校合作综合实践基地,但有待通过深入研究来为创造性、高效地开展活动服务。
5.学校指导学习型家庭建设
本项目强调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长处,通过指导家长的学习型家庭建设来促进家校合作,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等。如可开展“建设家庭藏书阁”、“指导家长阅读教育经典著作”、“亲子共读一本书”等活动。
6.家校合作的案例库建设研究
课题组全员参与,以自己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典型案例、成熟经验、深化探索等作为个案来加以展开、论述,成为有意义的研究个案,直接充实资源库。
此外,研究还将在家长学校变革、家委会等组织建设等“传统”家校合作项目所做一定的深化探索。
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研究措施
本项目的开展将从新时期家校合作的实际条件与需要出发,在实践中逐一创新城市小学开展家校合作的操作方式、方案举措。在总课题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子课题分解,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培训与指导。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通过文献查阅、分析、整理,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找出研究选题的实质性问题并明确选题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研究的取向与思路。文献分析的实质就是进行“预研究”。
2. 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成为研究者,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出一个比较
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行动研究法的特点之一是边行动边研究,在行动中可以并且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行动。要根据反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估。通过“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这一个四个循环阶段来深化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3. 个案法。通过研究典型的家校合作活动的方案、具体事件等个案,揭示问题发生的普遍规律性和特殊性,从中探索家校合作的一般规律与共性问题。在处理诸多家校合作的个案中进行总结、阐发。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本课题研究的周期为1.5年。大致分以下主要阶段进行: 1.2009.11-2010.02,课题启动。
确立课题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重点是外文资料);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系统学习、分析资料。汤洁勤、陈颖为主。 2. 2010.03-2010.04 课题组织与实施准备。
召开课题申报会。成立课题研究的相关组织机构,如专家顾问组、课题领导组、总课题组、子课题组等。确立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确立课题研究的思路与内容;研究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研习;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申报课题,开题论证立项。撰写实验研究方案,确定阶段研究目标。汤洁勤校长牵头落实,全体成员达成项目研究的共识。 3.2010.05-2010.06,设计相关问卷和访谈提纲;对家长和学生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对问卷、访谈等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召开小型研讨会,初步确立相关的研究结论。全体参与。 4.2010.07-2010.12,各子课题组正式启动,按照课题方案具体实施,并进一步在研究实践中完善操作设计。召开相关责任人、学科专家、家长代表等的论证、协调会,充分发掘校内外资源,组织策划家校合作。主要由课题负责人、课题指导人协商落实。
5. 2011.01-2011.03,各子课题陆续完成既定任务,上交活动记录、研究案例、活动方案、研究报告等。相关成果发表,相关活动媒体报道。
6.2011.04-2011.05,总结、提炼成果。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调研的成果进行会诊把关,准备结题。以课题负责人、课题指导人为主。
7. 2011.06,研究成果的汇总、进一步提炼;完成结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会,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验收,探讨项目深化研究等事宜。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课题负责人汤洁勤副校长,系小学高级教师,具有丰富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主持或参与多项科研项目。曾多次获得市、区等荣誉称号,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公开杂志上发表或获奖。
课题主要参与人陈颖等皆长期从事基础教育一线的教科研实践和管理工作,主持或参与了多项课题的研究。本课题参与人都系统地从事过家校合作的研究和实践,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不少理论素养、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具有独立主持课题立项研究的经验和能力,团队成员合作基础良好,能按期保质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
课题申报单位系宁波市家校合作先进单位、 江东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江东区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课题所在学校的教师长期从事家校合作的研究与实践,在家校合作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不少教师、家长、学生从家校合作中获益匪浅。课题所在单位十分重视学校科研工作,并能提供好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保障。
课题指导贺武华博士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