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暗示有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3.交换的构成要素:目标、付出、回报、效益。 4.交换的类型:物质的交换、非物质的交换。 5.合作的类型:自发性合作、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契约式合作。 6.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

三、简答

1.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模仿可以让个体较为方便地适应他所面临的各种情景 (3)增进群体的凝聚力 2.调适产生的原因: (1)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2)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 (3)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 3.社会网络的形态:

(1)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3)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4.社会资本的分类:

(1)以布朗为代表分: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2)根据社会资本的性质分:同质性社会资本和异质性社会资本

(3)罗伯特·科利尔把社会资本分为:政府社会资本和民间社会资本

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

一、名词解释

1.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2.婚姻:是家庭建立的基础,家庭一般是从婚姻开始的。婚姻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3.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4.主干家庭:指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5.联合家庭: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6.“失独”家庭:指失去家中独生子女的家庭。

7.同性恋家庭:指同性恋者因婚姻压力选择同性婚姻的家庭。

8.丁克家庭:指“无孩家庭”,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人群。

9.留守家庭:指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 二、填空

1.家庭的基本关系: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2.婚姻和家庭一样有它自身的自然属性,婚姻又是一种社会行为。 3.家庭的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

4.家庭的特殊类型:重组家庭、“失独”家庭、同性恋家庭、丁克家庭、留守家庭。 5.符号标识:△表示男性,○表示女性,=表示婚姻关系。 三、简答

- 5 -

1.家庭的特征:

(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即他们并不都干同样的事 (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即他们相互为对方办事 (4)他们分享许多事物,如吃饭、性生活、居住

(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拥有某种权威,又对孩子有义务 (6)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相互保护、相互帮助 2.家庭的功能:

(1)规范性行为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 (3)人口再生产功能 (4)精神生活功能 (5)教育功能

(6)抚养、赡养功能 3.家庭形态的变化:

答:从总体上看,家庭形态呈现出核心家庭为主、主干家庭居次、单人家庭作为补充的格局。在城市夫妇核心家庭比重上升,就全国而言老年人夫妇核心家庭增幅加大,主要表现为: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离婚率上升、家庭类型多样化。

4.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1)性观念多元化 (2)地位平等化 (3)行为理性化

5.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1)经济因素的考量相对下降

(2)社会舆论压力导致离婚人群增多 (3)离婚手续的简化

(4)丈夫或妻子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不能认可和接受忍让、郁闷过日子 (5)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来

(6)在离婚人群中婚龄变小,离婚低龄化和结婚时间不长就离婚的“昙花婚姻”明显增多 (7)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由于夫妻一方网恋对婚姻的破坏作用继续显现

第七章 群体与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参照群体: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3.大群体: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 4.小群体:指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5.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制度化的群体。

6.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7.集体行为: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行为。 二、填空

1.初级群体的类型:家庭、邻里、伙伴群体。

2.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3.合法性统治类型包括:超凡魅力型、传统型、法理型。 4.集体行为的特征: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非制度化。

- 6 -

三、简答

1.群体的特征:

(1) 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 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 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 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初级群体的特征: (1)规模小

(2)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组织沟通形式:

(1)从沟通信息的方向上看,分为:纵向沟通、横向沟通 (2)从沟通的性质上看,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4.科层制的特征:

(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5)照章办事

5.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

优点: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缺陷有:(1)形式主义

(2)繁文缛节 (3)用人困境 (4)人情味欠缺

(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6.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2)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人际关系,反对把人看作“会说话的机器”。 7.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

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涉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的决策形式、领导当时和行动方式。 8.超“Y”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 (2)不同的人对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

(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素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第八章 教育、劳动与消费

一、名词解释

- 7 -

1.教育:广义教育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知识技能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2.劳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变换、调整和控制自然界的活动,包括脑力活动和体力劳动。 3.福特主义:指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

4.后福特主义:指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劳动方式。

5.失业:是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6.失业率: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是准确描述就业形势的关键性指标。 7.消费: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

8.炫耀性消费: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 二、填空

1.教育类型:(1)从教育发生的场所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2)从个体对教育的需求分:生存教育、地位教育

2.劳动的类型:(1)根据是否有劳动报酬分为:有薪劳动、无薪劳动

(2)根据消耗体力还是脑力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3)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分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3.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残余性失业 三、简答

1.学校教育社会功能:

显功能:社会化的功能、社会选拔的功能、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 潜功能:建立未来人际关系、减少就业压力、社会控制的功能 2.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1)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互相隔阂和失去人性的社会服务,其实质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社会工具

(2)在学校中,学习和教育都是强迫性的,它要求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在教师的监管下整天学习强制性的课程,是“没有快乐的机构”

(3)除常规的至少传授之外,学校还传授一些“隐形的课程”,即一种价值观的宣讲——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为每个人成长为社会人做准备,学校中不传授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校外学到的东西是无价值的 (4)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的变革,使教与学重新具有个人责任感,才能回归学习与教育本来的意义 3.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的基本观点:

(1)劳工阶层的孩子们并非一定存在较低的职业预期和自我能力认知,即心甘情愿的成为社会的下层 (2)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通常拥有不错的实际生存能力 (3)由劳工子弟组成的男生群体(哥们儿)拥有自己的亚文化

(4)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劳工子弟们也不认同学校的主流社会价值,而是欣赏蓝领文化,并选择其作为求职意向

(5)他们在成年后可能意识到教育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意义,并开始教导下一代接受主流教育观念 4.劳动的意义:

(1)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劳动具有经济意义 (3)劳动具有社会意义 (4)劳动具有文化意义 5.影响求职成功的因素:

(1)人力资本 (2)社会网络 (3)社会制度 (4)社会偏见 6.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

在现实中,从来没有真正产生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完整、统一、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往往呈现出一种分割状态,常见的一种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稳定、高收入、高福利、职业发展前景好,教育回报率高,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几乎没有福利待遇、流动性大、

- 8 -

职业发展前景黯淡、教育回报率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城市和农村,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低于城市职工。 7.消费社会的特征:

(1)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

(2)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张 (3)消费主义盛行

8.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 目的:(1)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作准备

(2)配合学校教育,使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正常发展

内容:培养卫生习惯、传授基本的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发展语言能力、发展个性、兴趣和爱好等。

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3.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4.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结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二、填空

1.同心圆理论:伯吉斯把城市分为五个同心圆区域,第一环是中心商业区,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较高级住宅区,第五环是高级住宅区。 三、简答

1.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

(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2.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首要) (2)社会化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 (4)社会参与功能 (5)社会保障的功能 3.农村社区的特点:

(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

(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4.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能利、理性化和肤浅化 (4)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5.社区发展的原则: (1)民主的原则 (2)民众需要的原则

- 9 -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2.暗示有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3.交换的构成要素:目标、付出、回报、效益。4.交换的类型:物质的交换、非物质的交换。5.合作的类型:自发性合作、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契约式合作。6.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三、简答1.模仿的意义:(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tbzr6lers4m0xd0pw4b4c2db011w500m7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