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广小型农用机械,认真贯彻落实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完善农机服务机制,组织好农机作业。以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是搞好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落实好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切实解决好农民子女学费重的问题,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二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三是开展农村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定期对农民进行各种教育,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新型农民。
4.3实行平等就业制度
各级领导部门要制定相关对策,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制度支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潜在就业压力最大的部门,随着城乡二元体制被逐步打破,农村的就业压力已不仅影响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直接传导到城市,使城乡就业日益融合为整体性问题!各级领导部门要高度重视,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同时,废除各种不平等政策,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机制!一要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自由流动的新户籍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与市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等方面的不平等!二要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三要健全劳动保护制度,确保农民工人身安全,坚决清理和取消歧视性的政策和做法,取消各种不合理和不合法的收费!四要实行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土地政策!农民转移到城镇或非农产业后,其承包经营的土地,可根据自愿原则依法有偿转让给他人
4.3.1消除就业户籍歧视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在媒体报道的全国多起招工和讨薪事件中,对外来务工者身份歧视的事件或多或少地存在。哪怕是务工人员已取得了所在地的非农业户口,仍无法摆脱这种受人歧视的尴尬。当然在用工提干方面,对外来人员的歧视就更不用说了。 ???? 在我看来,要想彻底告别“一元化”户口管理制度,关键还要消除这种思想和身份歧视。产生这种思想和身份歧视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是客观基础,要想短期内彻底消除也不现实。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全社会都应当为此努力,并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与和谐的舆论氛围,尤其在立法、执法,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
要彻底消除不平等现象存在的基础。这样才会对消除歧视思想起到保障性作用。
4.3.2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
4.3.3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作者认为,应当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4.4提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就业服务职能
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从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以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构建乡村公路网络,实现农村人流、物流畅通;加强农村通讯建设,保障农村信息畅通;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村变成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的地方;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实施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逐步实现农村道路通畅、饮用水安全达标、环境卫生整洁、农宅美观富有地方特色;实施农村小城镇中心村建设,作好规划,将居住环境条件差且又分散的零星农户实行移民搬迁,让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建设农村小城镇,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入小城镇。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在工作方法上创新突破,由政府负责统一规划,注入资金,对农民进行培训,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组织验收等,而农民负责投工投劳,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4.5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提升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
业,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在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坚持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生产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形成当地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要从过去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变为适应市场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农户”等的经营组织方式,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如元坝区以发展粮食生产为基础,创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推进了水果、蔬菜、木耳、烟叶、蚕桑、生猪等基地建设,培育了一批大米、生姜、茄子、韭黄、猕猴桃、甜柿、蚕茧、生猪等无公害农产品,扶持壮大广元市元坝区山清米业有限公司、广元市元坝区三元茧丝绸有限公司、广元市元坝区福润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等市级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第五章 结论
第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是实现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要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创造农民向城镇转移和流动的宽松环境,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和流动;通过增加城镇和县域经济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采取税费优惠等支持政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让广大农民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
第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操作平台。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农村的工业化。同时,也可以创造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 的根本道路之一,同时还是解决县域内失业问题的出路之一。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二三产业发展,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搞好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中心任务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构建县域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立足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以工业化加快城镇化,通过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责任和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而且推动可持续发展。并不会影响企业的管理精力,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涛,金彦平.当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2] 于立,姜春海.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 [3] 俞雪琴.社会流动视角下的农民工教育培训[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3 [4] 陈吉元.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调研世界,1998
[5] 冯景波.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途径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4
[6] 樊晓燕.英国人口城市化道路的再认识与启示一兼论中国农民工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9
[7] 郭书田.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组织化程度[J].农村合作经营管理,1999 [8]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9] 孔祥智,马九杰.农业内部就业深化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J].农业经济问题,1997 [10]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1] 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12] 蔡肪.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人口转变与教育发展[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13] 刘俊.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律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6]Richard.Williams,Performance Management [J].London:International Thomas on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