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3.1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农村人口及劳动力众多,据统计全国乡村人口(包括县城以外的建制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2%,乡村从业人员占全国乡村人口的比重为52%,占全国城乡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1.9%.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中国的经济日益发展,但是 三农问题愈来愈凸显
3.1.1农村劳动力总量巨大
农村人口及劳动力众多,据统计全国乡村人口(包括县城以外的建制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2%,乡村从业人员占全国乡村人口的比重为52%,占全国城乡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1.9%[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正是因为劳动力过剩了,所以才要促使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样才能够使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利润最大化。由于二三产业
在我国主要处于城镇,所以一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促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讨论主要分为两种,一个是指转移的地域概念,普遍观点认为在转移的地域上以省内和东部发达地区为主,呈现有中西部向东部转移,由内陆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另一个是行业概念,普遍观点认为主要呈现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趋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除有少部分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部分是转向第二、三产业。其中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伴随着工业化的进行成为了主导趋势。《七个怎么看》一书中提到“截至2010年,我国农村还有一亿多富裕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万—900万人,两亿农民工当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1、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农村人口及劳动力众多,2013年末全国乡村人口(本文乡村包括县城以外的建制镇)近93750.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2.1%。2004年末,乡村从业人员达到了48971.0万人,占全国乡村人口的比重为52.2%,占全国城乡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1.9%。
由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于农业。又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农业内部就业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
3.1.2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日益狭小
传统的就业空间指容纳劳动力的大小。近几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挤压。首先,乡镇企业的压力。从 2 0 世纪 9 0年代起,中国的乡镇企业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由注重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转变。这两个转变出现了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加剧。其次,城市就业机会的压力。近年来,城市下岗职工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分流等,使城市就业空间变得更加拥挤。再次,城市劳动力的压力。这些年,一批城市企业到农村落户,使城市劳动力向农村扩散。他们虽然在体力上弱于农村劳动力,但是在思想观念、文化素养方面优于农村劳动力,故有智力优势。因此,农村劳动力已在家门口面临来自城市劳动力的竞争压力。再次,产业更新的压力。2 0 世纪末,中国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对劳动力的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农村劳动力无论在知识水平上还是在技能上都无法适应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便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这几方面的压力无疑会约束农村劳动力就
业空间的扩展,甚至导致压缩。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差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大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并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身份,他们不能与城市人口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更不能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已经开始松动,但是直到目前,户籍制度改革依然没有深入。此外,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上学、居住、就业、社保等社会功能,使国家不能将就业资源向农民配置,使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中小学生的上学待遇,使农民在城市就业面临门槛高、工资低、受歧视等不公平待遇,不能享受同等的劳动保障权、医疗养老保障权、同工同酬权等合法权利
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1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而且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层次较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层次较低,大多数都干着城里人不愿干的“粗、重、脏、累、差”的工作。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39.1%,其次是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各占7.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5.9%。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比较差,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比较严重
3.1.3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随着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虽有所提高,但总体偏低,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 2%,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4%,这样一方面难以接受先进科学知识,不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低,多数农民进城只能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脏、累、差、险的体力工作。另外,农民也不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经常上当受骗、被人欺负,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积极性。
第二、农村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长期以来,我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了重要作但由于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较慢,并伴随着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下降趋势,同时农村个体、私营工商业等其他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
第三、现行的户籍制度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现行的城乡户籍制度,使得农民与市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补贴、福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无法取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的权力和待遇,他们在吃住、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面临着困难,这一方面使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不能长期稳定就业,致使相当一部分的劳动者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到农村。
第四、城市就业日益困难。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正在继续,减员增效等措施的实施,使城市大量下岗人员再就业十分困难,除此之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高校毕业生也需要大量的就业岗位。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些情况都说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越来越困难。
第五、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比较差。由于农民不掌握市场信息,能够为农提供劳务信息服务的中介组织还不多,而各级政府也无法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劳务息和就业岗位,因此我省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想外出打工,但苦于没有门路。农想提高素质,又受经济条件限制,致使很多农民掌握不了专业技能。在劳动力的需求,高校要大力提高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勇于探索,不断研究高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的目标是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全面、准确快速的信息资源利用服务,高校档案管人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准确掌握高校档案管理的内容,熟悉掌握快速检的方法,分析和预测档案服务的重点,以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在教学、科研、党政建设中的作用。要培养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实施目标化管理,建立健全利益的保障机制和绩效激励机制。高校档案管理创新是一项实理论性、践性很强的工作,高校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交流和理论实践,在别人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特点、发展的方向、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来确定自己学校档案管理的方式,并改革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让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随着学校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档案管理人员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工作的满意度的提高而提高,只有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形成。
3.1.4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制度保障
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依然存在。当前,一些行业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特别是每到过年过节时,农民工讨薪都会成为焦点话题。据国
家总工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23%的农民工被不同程度地拖欠过工资。
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每个劳动者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但是目前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2014年外出农民工中,近六成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从农民工从事的几个主要行业看,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最高,占74%,制造业为49.3%,服务业为63.9%,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为65.2%和66%。
? ? 农民工依法维权困难重重。劳资纠纷要通过仲裁、法庭审理,周期很长,农民工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才能维权,很多农民工受条件限制,往往放弃合法维权而采取其他方式讨说法。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虽然规模较大、时间较长,但就业行为仍体现为个人行为,组织化程度低。2014年农村自发外出的占68.4%,亲友介绍外出的占29.5%,政府组织和召工单位组织的仅占2.1%。从总体上讲,务工市场仍处于培养发展的初级阶段,服务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劳 动力的转移主要以自发为主。虽然目前劳动力就业市场上有大量五花八门的中介组织,但受利益驱动或跟踪服务不到位,对农民工的保护力弱或根本没有保护,甚至一些中介组织以谋利为目的,不惜采取欺诈的手段欺骗求职者,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3.1.5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环境较差
就业环境指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各种条件。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很差。在城市,农民工干了最重、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劳动,付出了血和汗的代价,但他们没有得到应有报酬,他们至今仍受到社会歧视。在城市工作的农村劳动力子女要付高额的借读费、择校费或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农民负担重,成为中国“三农”问题中的突出问题目前城镇已经累积了严重的失业问题。从全国来看,城镇失业人员数量大。几年来城乡新增劳动力数量远远大于新增就业岗位。我国八十年代后半期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开始成为劳动适龄人口,新增劳动力数量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今后几年我国城乡新增劳力将达到历史峰值,其中,每年有200多万大专院校学生毕业。新增就业岗位较少根据调查显示,在农业内部就业方面,城镇职工的收入是农业内部从业人员收入的五倍。在非农产业就业方面,城职工的收入是农村劳动力务工和自营劳动收入的两倍以上。目前城镇已经累积了严重的失业问题。从全国来看,城镇失业人员数量大。近几年来城乡新增劳动力数量远远大于新增就业岗位。我国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