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语文_雨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字音字形,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了解诗歌复沓、叠句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通过自主学习,展开想象,分析“雨巷”“丁香姑娘”“我”的形象;

通过探究,了解诗歌的多义性,把握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分析意象“雨巷”“丁香姑娘”“我”; 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巷》是中国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1927年《雨巷》一

经发表便在诗坛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首诗究竟有什么独特魅力,让诗人仅凭此诗就获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戴望舒一同走入《雨巷》。 二: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2. 自由诵读,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3. 读完这首诗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忧愁 哀伤)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诠释这种感受呢?(低沉 舒缓) 4. 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 三:精读体悟

诗歌是语言的浓缩,是语言的精华,诵读诗歌品味意象走进诗歌大门的两把钥匙,下面老师跟同学们一起一边读,一边品这首诗。

1.雨巷是什么样的雨巷?(悠长、寂寥)你能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么,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巷”?(江南细雨绵绵的小巷,抬头望去是窄窄的天空,低头看去是悠长悠长的小路,周围房屋将这里包裹得很好,似乎只能透过上方窄窄的天空透过一些光亮,在窄窄的天空下着绵绵的小雨,只能撑起伞,低着头,只能看见青苔布满的石板路)以细雨写愁的能想到哪些诗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雨巷给你怎样感觉?(压抑 哀伤 忧愁)

读前三行,注意节奏情感的把握。(评“悠长悠长”反复手法,声音拉长;“独自”“彷徨”为什么断开?强调“彷徨”,整齐,行断

句不断读起来似断非断。)

生自读,生范读。

2.已经渲染好了姑娘就可以出场了,姑娘是什么样的姑娘?诗中是如何写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为什么是“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不是“玫瑰”姑娘(色泽 香气 PPT出示图片 讲解“丁香”在古典诗歌中有“愁”的意思。戴望舒受古典诗词濡养,经常使用古典诗词意象,除了“丁香”还有“油纸伞”“篱墙”。)

三个“丁香一样的”(重复)用一样的语调读么?(不同处理,“颜色”“芬芳”是写“姑娘”的美,“忧愁”是说内在气质,最后要低沉下来,慢下来,师范读,生读,生范读。)

姑娘还有什么特点?(哀怨 彷徨 “飘过”——轻盈 “梦一般的”——虚幻飘渺 “像我一样”)

3.作者为什么写姑娘“像我一样”?我和姑娘相遇了么?大家能体会“我”对“姑娘”的情感变化么?(同病相怜 惺惺相惜 有共同语言;希望逢着 默默走近 眼神交流 走尽雨巷 消散)(指导朗读:用声音表达这种情感变化,“希望”“像我一样,像我一样的”感情增强,“走近 走近”期待,“飘过”读得轻盈“远了,远了”声音减弱)生自读,生范读。

4.姑娘消散愁更浓了还是更淡了?(开放题 自圆其说1.渐行渐远 希望消失 失望至极2.走出雨巷 愁消散精神好起来,脚步轻盈不

再结着愁怨)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只有一个字不同,可否删去?(不可以。形式上与第一节重复照应 前后衔接 一唱三叹 回环往复 永远走不尽的雨巷 无限的循环;情感上“逢着”“飘过”或 忧愁或浓或淡)最后一节连接第一节全班齐读。

韵脚ang的使用时偶然么?(ang韵,鼻腔共鸣形成通道与雨巷的悠长吻合,给人以悠扬回荡之感,与忧愁感伤的情感相吻合。)

姑娘真的现实中的一位姑娘么?还可以是什么?(象征手法 诗无达诂)

5.配乐自由诵读,背诵。

结语:“戴望舒融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象征主义于一炉,以独特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叶圣陶。

作业:背诵。赏析戴望舒《我的记忆》

板书: 雨巷 丁香姑娘 “我”

复沓 象征

《雨巷》学情分析

《雨巷》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高一第一学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对现代诗有基本的感知。《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大部分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前,对其中脍炙人口的诗句已经有所了解,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握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体会诗歌特点,把握诗人情感。此外,我们也应注意到学生在学习现代诗的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诗歌体裁不同与小说戏剧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白生动形象,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只愿意粗读不愿意细细咀嚼语言。对意象只是大致了解,不愿意深入体会意象特点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课程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雨巷》效果分析

通过学生课堂上对问题的回答以及课下反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实现。学生对于诗中意象的把握比较准确,通过教师的补充,能够体会“丁香花”在古典诗词中为什么的被赋予“忧愁”的特质。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从效果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教学中另外一个重难点就是学生的诵读,因为《雨巷》这首诗更适合个人体会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我基本采用了自由诵读,学生范读的诵读方式。由于学生声音特质,朗诵基础差别较大,从学生诵读效果看虽然绝大部分学生愿意诵读,但朗诵效果还是存在较大差别。

对“姑娘”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学生能够抓住“美好”“短暂”“易逝”的特点,从不同方面来谈,能够说出自己的体会,

高中语文_雨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字音字形,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了解诗歌复沓、叠句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自主学习,展开想象,分析“雨巷”“丁香姑娘”“我”的形象;通过探究,了解诗歌的多义性,把握作者的情感。3.情感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rxic7p3cm0n19a8hrgx9da6a52gca00h3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