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阿荣旗一中:喻俊强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探索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做到把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用到教学第一线,真正使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了作用。在市研修学院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学校的教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获取事实,发现规律,丰富理论,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和策略,形成典型的课例及教案,不断总结反思,积累一批学科教学结构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成为课堂结构模式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生命和成长的促进者,提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结构的水平,并通过课题实验使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带动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
1、行动研究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 文献研究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1.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课题准备阶段:进行课题论证,确定研究对象,制定研究方案,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结合新高中课程培训,开展相关理论的学习,汇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材料。
2. 2013年1月—2013年12月课题实施阶段:以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选修的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为依托,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
(1)分析教情、学情,汇总课堂教学策略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2)组织相关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课题研究方面的文献材料。
(3)开展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内容的公开课展示活动,通过备课、公开课、评课等活动进一步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 (4)组织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
3. 2014年1月—2014年12月课题总结阶段:整理收集个案研究案例及教学设计,撰写结题报告,材料汇编等。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优化了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一条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尽快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教学策略,形成了一套具有学科特色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操作系统。在整个教学中,教师激情引趣,揭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释疑点拨——设置课堂讨论,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提供精当习题,适时反馈延伸。为了能够引导学生互动合作,自主学习,主要采用了具有以下生物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
因为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是实现整体高效益的有效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怎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呢?教学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合作、常总结”的方法,来有效完成新课程的核心任务。
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1.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教学,可采用两种方法。 ①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
②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
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如果我们教的是一个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就应该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起点,班级绝大部分同学可参与,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由浅入深,引申推广,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2.多莉羊的猜想
教学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多莉羊的培养过程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在课堂上,发现许多学生受到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多数学生不知从何处着眼来回答这一问题。尽管有一部分学生在竭力“猜测”,
可最终还是没能“如教师所愿”!因此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起点高,更会使他们觉得生物学科的学习原来是如此高不可攀!
如这一问题改为:根据教科书“克隆多莉羊的培养过程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①母羊A为多莉提供了什么?②母羊B为多莉提供了什么?③母羊C为多莉提供了什么?④多莉和那只母羊最相似?它为多莉羊提供了什么?⑤以上事实说明,决定事物形态的遗传物质在哪里?
这样一改,增加了层次,降低了起点,班级可参与的同学大大增加,体现了新课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3)勤合作。生物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3. “基因突变”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略) 2.教学过程
2.1课前准备:教学内容处理及学生分组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查阅的有关资料,把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5个小课题:①生物变异的类型;②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的机理;③基因突变的概念;④基因突变的特点;⑤基因突变的诱因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将全班学生(共45人)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9人,为A系列小组。提前一周把任务分配给各A小组,每个小组学习任务不同,即:A1~A5,在课外由各A组小组长自行组织学习。步骤一般包括:资料收集→资料交流→重新整合→共同学习几个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二个步骤,再将A1~A5小组(每小组9个人)中每组抽取一个人组成新的小组,为B系列小组,以此类推……由每个组员将自己所掌握的小课题知识(其他组员没有学习的内容)轮流介绍给其他组员,或要求他们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活动,目的是达到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掌握5个小课题的全部基础知识。
由于A系列小组是带着任务学习的,将来他要作为老师,给其所在的B小组其他成员讲课,在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动下,他们会认真学习。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次重新分组,为了便于操作,定于在生物实验室上课。 2.2课堂教学
2.2.1 A系列小组的合作学习:资料收集、整合与处理(略) 2.2.2 B系列小组的合作学习:互助协作与交流(略) 2.2.3 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反馈与补救(略)
评论:本节课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机制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其学习兴趣也得以增强,对学科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4)常总结。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总结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有所进步。
案例4.例如,“遗传和变异”一章的复习,可归纳形成概念图。 5)评课:把有效教学做为评课的标准。评价一节生物课是否有效可以有两个衡量标准,即两个95%,本节课95%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本节课所学内容95%以上学生能掌握。通过两个95%,实现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目标。 (2)问题驱动
生物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生物考试是回答“问题”。问题是贯穿生物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生物学习的驱动力之一。因此,问题驱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用问题导引学习,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1)设计情境性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5.讲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提出以下问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你能利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其它任何食物,而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和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策略一: 先吃鸡,再吃玉米。
策略二: 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2)设计层次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发展
案例6.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逐步设计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用豌豆做实验容易成功 ②杂交实验的含义是什么?
③如何进行豌豆之间的异花传粉?
④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子二代又出现矮茎呢? ⑤子二代中出现3:1的比例是偶然的吗?
⑥你能对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吗? 3)将低水平问题重组为高水平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7、如:这是关于细胞膜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低水平的问题)
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几种?
②这些方式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浓度梯度、载体、能量)
③常见哪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现将以上问题与相关联的其他问题组合一下:
①列表比较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以下问题大多可以从此表引出)
②常见哪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O2、CO2等气体分子、脂溶性物质)
③O2在血液中怎样被运输的?(与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结合) ④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无细胞核,无细胞器) ⑤成熟的红细胞能否进行分裂,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细胞核)
⑥成熟的红细胞的呼吸方式是什么?呼吸产物是什么?(无氧呼吸,乳酸,因为没有线粒体,无有氧呼吸酶)
⑦CO2产生的场所是什么?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CO2的浓度最高?(线粒体)
⑧为什么脂溶性物质比其他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⑨一位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上存在着一种与水的运输有关的蛋白质,请由此判断水分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协助扩散) 经上述重组后,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环环相扣,让学生顺藤摸瓜,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这样设计,使前一问题成为后一问题的切入口,或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上述知识的结合点,并将之进行有机整合成知识链,进一步构建成较为牢固的知识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条块分割”式的学习,并且做到知其然,知所以然,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展示过程
展示过程,是指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展示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前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了解前人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与挑战、体会科学研究过程及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同时还要学习科学家们不断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享生物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8.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以时间为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