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说文解字》演绎汉字的来世今生
文︱盛文跃
【摘 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基因.学生掌握汉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也是学习其它学科和以后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学生汉字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是摆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中,常用《说文解字》,课堂上演绎着汉字的来世今生,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识字,知传统文化. 【期刊名称】中国钢笔书法 【年(卷),期】2018(000)008 【总页数】3
【关键词】说文;教学;汉字
【内容提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基因。学生掌握汉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也是学习其它学科和以后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学生汉字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是摆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中,常用《说文解字》,课堂上演绎着汉字的来世今生,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识字,知传统文化。
【关键词】说文 教学 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掌握汉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也是学习其它学科和以后发展的基础。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汉字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是摆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中国学术史及文字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学术地位,对于现在的汉字考据研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本人对祖国汉字研究的喜好,对书法的热爱,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常利用《说文解字》这书的资源,在
课堂上演绎着我们汉字的来世今生,为此,课堂也因这文字的演绎,学生学得饶有趣味。
一、 利用《说文》,知汉字的前世来识字
汉字是我们汉民族的文字,是文化的基因。先有文,后有字,即文字。文是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表意符号,最早的象形汉字,一般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独体字。字就是有文与文的结合产生的,一般也是我们平时说的合体字。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吸收《说文解字》中的精华,也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科学地利用该书留给我们的资源。 掌握汉字并理解汉字的意义是学生进行一切语文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利用汉字的前世,正确认识汉字。
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其特点与欧洲拼音文字截然不同。许慎根据字形系联部首,各部字不相混杂。540部首是汉字的基本构件,许多汉字的原初意义都与部首有着紧密的联系。汉字简化后不仅引起了部首类别的变化,而且给部首与字义的联系带来了变化,给考察某些汉字的原初意义增加了困难。 在汉字教学中若要正确识字,离不开《说文解字》,来,让我们一起列举说说汉字的前世吧。如:“瑜、瑛、琳、璋、碧、珂、琛、瑶……”中,这些字的部首看似是“王”,其实在这些字都是从玉之字。在说文中,“王”与“玉”是两个不同的部首,《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古文王。李阳冰曰:‘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義。’雨方切。”从“王”之字只有“闰”和“皇”;“玉,石之美。
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古文玉。鱼欲切【注】阳冰曰:三画正均如贯玉也。【注】玊。”后来在汉字的演变中,“王”“玉”二字的字形相混,大都数的玉部字都归入王部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玉部字只有10个。
为此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找准字的部首,找对汉字的前世,正确识字,理解字义,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说文解字》,演绎分析现在简化字,就有据可依了。
二、利用《说文解字》,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新时代中最需要的是一种创新模式。汉字教学应摒弃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字形死记硬的背教学方法,而是寻找新出路,改进教学方法。
利用《说文解字》在解说汉字方面的独特性,让学生从理解字义的角度识字,这是教学改革中应当采用的一个好方法。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到有老师上课时讲,单立人旁是一个人,双立人旁是两个人,我听了之后想这种简单化的说法是望文生义呀,太荒唐了。
《说文解字》单人旁的人,甲骨文 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造字本义: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隶书 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说文解字》双人旁,就是甲骨文像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造字本义: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