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审美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经验不仅包含着原生态生活,更要包含对这种生活超越,不仅包含必不可少的快感,更要包含体现人类生存之精髓的意义. 审美经验:在美学中,指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审美态度: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心理定势或心理状态.审美态度是在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以静观的方式去观照对象 感官愉悦: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感觉器官上的舒适和愉快,这无疑属于浅层次上的审美快感。
优美:通常亦称为美,指以和谐为基本特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可亲可爱的审美对象和审美类型。
美的旋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指人类按自己内在的要求和理想对审美对象变形和加工的旋律,和谐并且符合形式美的原则是其基本的内涵。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就是不同的表象根据某种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的联结。
内部语言:是主观心理意识与外部言语表现之间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它没有完整的语法形态,却具有强大的活力。它是把人的心理内部的主观意思转化生长为外部扩展性语言的一种机制。
艺术传达:是以情感为目的,以塑造物质化艺术形象为具体内容操作性行为过程. 文本(狭义):是在文学范围内使用的,指作家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则书写出来或者印刷出来且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语言产品。
有意味的形式: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题,指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核心观念。一方面由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融合构成,另一方面又通过情意与物镜的虚实相生触发、唤起接受者无尽的审美想象,从而产生“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的审美效果。
审美:审美是这样一种活动,它通过对对象的外观、形式、结构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和谐关系的观照与感知,感受到一种心理或心灵层面上的快感和精神层面上的愉悦。
审美愉悦的自由性:是指艺术接受审美经验能够把人从日常功利意识中解放出来,达到一种暂时的、由艺术对象所激发的自由状态。这种自由状态与康德强调的审美的非功利与无利害性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状态下的主体,可以体验到一种轻松感与和谐感。
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德国当代美学家姚斯接受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一部作品之前对此作品的显示方式的一种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建立在读者先前的文学经验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并预示了理解的可能的限度 艺术的逻辑分类体系:是从某种统一的原则或标准出发对艺术世界所进行的整体的、系统的、合乎逻辑的划分。
绘画:是以色彩、线条、透视、构图等为媒介,在二维平面塑造艺术形象,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思想感情的艺术样式。
建筑:是通过物质材料进行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达到适用、坚固和美观的要求,体现工程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立体造型艺术。
工艺:是指在外形、色彩等方面打上艺术家审美经验烙印,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造型艺术。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法,表达审美感情和反映生活审美属性的艺术形式。
戏剧:是一种以剧本为基础的,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并融入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的综合艺术。
影视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通过银幕或屏幕来塑造声画合一、时空一体的艺术形象。
古典主义:泛指建立在朴素辩证法基础之上的,以调和矛盾、强调平衡、回避冲突、向往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美学原则。
艺术传播:就是指艺术作品创作完成后,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传递给艺术消费者的行为和过程。 ⒈简述文艺美学学科的定位?
①文艺美学学科具有一种新的视角②文艺美学学科包含一种新的时代精神③文艺美学学科的发展凭借着新的资源④文艺美学学科的建设发展运用新的方法⑤文艺美学学科将努力建立不同于传统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新的体系。 ⒉简述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有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审美态度的改变性②审美知觉的构成性,这是对于审美经验兴起的阐述③审美想象的填补性,这是对于审美经验完善性的论述④审美价值的形上性,这是对于审美经验内涵提升的论述,包含着浓浓的人文精神。 ⒊为什么说审美经验是最基本的审美事实?
我们认为,我们所从事的一切艺术的审美活动,无论是创作的审美活动,还是欣赏和接受的审美活动,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审美事实之上,这就是在所有的审美活动中都会发生的审美经验,而且这种审美经验是任何一个活动主体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的。因此,我们就把这种“审美经验”视为最基本的审美事实。 ⒋如何把握创作审美经验和欣赏审美经验的区别?
①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经验的心理过程是相反的.创作审美经验的过程就是从最深层的“意蕴”到“形象”再到表层的“语言”,而欣赏审美经验的过程则是从表层的“语言”到“形象”,再到最深层的“意蕴” ②与心理过程的相反有关,这两种审美经验的心理指向也不一样,创作审美经验指向于作品的生产,欣赏审美经验指向于作品的接受③两种审美经验形态虽有着相异的运行过程和心理指向,但又不是各行其是,互不相关的,而是以作品文本为中介相互联结和相互交流的 ⒌审美心理的运行过程一般认为历经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间的关系如何? 审美心理的运行过程一般认为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审美情感的激发,第二阶段是审美能量的释放,第三阶段是审美愉悦的享受。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划分,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常常是三个阶段之间会出现交叉和重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次序,而且审美情感的激发要有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知觉作为基础,而审美愉悦的程度也是与审美能量释放的大小成正比的。 ⒍古希腊美学初步探讨了优美的哪几个特点?
①优美是可以感知和感受的②优美是令人愉快的、可亲可爱的③优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或者说内容统一于形式。 ⒓简述文本和作品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①文本是一个敞开的世界。作品是个还原的历史世界。②文本是与接收者联系起来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作品与作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③文本是具有多义性的存在。人们一般认为作品有着明确的主题,这种主题是作者赋予的,欣赏者的任务就是挖掘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意思。
⒎简述优美的表达机制及其审美意义?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优美是所有艺术类型、历史上不同阶段的艺术,以及世界上不同民族和族群都存在的审美经验类型和艺术元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优美是一种人类生存、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理想形态的体现,是人类曾经拥有或在想象中拥有,但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丧失和缺失了的审美体验。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优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状态的对象化投射。 ⒏简述喜剧性的基础何在?
人的感性存在、现实生活本身是无限丰富、无比复杂的、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力,任何语言、规则、习惯、制度甚至人生经验都只有具有相对的意义,但现实生活本身要求语言、规则、习惯、制度等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因此,在一定的时候,一定的场合,内容与形式的这种关系会发生错位或矛盾,将其加以放大和夸张性地表达就产生出喜剧效果。 ⒐简述符号的特性?
①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并不当时在场或即刻出现②符号所表征的是观念的、想象的东西,而不像信号所代表的东西是物质的、行动的③信号带有约定俗成的性质,符号在此之上更带有文化的色彩,它不仅要在形象外观上来得更加鲜明、生动、简洁、明快、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根柢,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意蕴和民族心理④信号只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主体、信号、客体,而符号比信号多一个“概念”要素,因此,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的联系比信号更富于主观色彩。 ⒑为什么说灵感的性质彰显了内觉的深刻的底蕴?
灵感的性质彰显了内觉的深刻底蕴,即潜在的情感和理智活动。首先,灵感虽然从表面看似天外落想,如有神助,并非有意搜求所能招邀,但是它的发生却必须以紧张的意识活动作为前提,而这种紧张的意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采取内觉的形式在暗中进行的,深沉的情感律动和艰苦的理智探寻是其主要内容。其次,出发灵感,推动内觉向创造活动的实际操作转化的偶然性因素,必须是使得艺术家在情感和理智上产生强烈反应的事物,这是像焦点一样被引入艺术家长期的深思和兴奋之“场”中的一个新颖而简单的要素,使其处于内觉状态的情感和理智活动趋于完型的触媒。再次,一旦创造的进程超越了内觉阶段继续向前发展,便会在实际操作中建立起许多新的联系,这仍然要以内觉中潜在的情感和理智为标准,尽管这种潜在的情感和理智不能被明确体验和察觉到,但是为它们所充实的直觉却能对这一清理工作提供一种基本正确的判断。 ⒒简述传达在由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这一创作进程中的意义?
首先,它具有自我确认的意义,创造主体将自己的观念、情感、态度、意向外在化、物质化,使原先模糊易逝的心理之流直接呈现出来,让主体有充分的时间面对自身。其次,它是一种具有定型化、对象化、系统化特征的操作性行为,主体通过操纵和运用可选择的符号系统或结构去创造客观化的物性对象,把纷繁复杂、缥渺无形的审美意象整理成为具有固定形式的艺术形象。再次,它还具有情感同化的意义,创造主体塑造形象的目的,是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其中,经由形象的传递,达到创造主体与接收主体之间的情感连接和情感呼应。 16.意大利学者艾柯认为对文学文本进行解释时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文本的特性(比如它那建立在语言文字符号基础上的线性展开方式)②读者的特性(比如它总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期待视野进行解读)③读者与文本所处的文化环境而形成的阐释关系的特性(比如理解某种特定语言所需的“文化百科全书”以及前人对此文本所作的各种各样的解读)。
⒔为什么说文本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理解艺术的审美经验提供了新的视域? ①对于文本的理解需要以“前见”作为前提,理解要在前见的基础上展开,解释者和文本之间有一个特殊的视界.理解不可能不受到“前见”或“偏见”的影响.因此,对文本理解的前见是一种判断,其中有肯定的价值,也有否定的价值②对于文本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语境就是一种存在发生的“场所”.语境有两种:一种是作者创造文本时的特定语境,这种语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了,另一种语境是读者阅读文本时的语境,它构成了艺术文本阐释的基础③对于文本意蕴的获得不能靠分析,而是要靠体验.文本的意蕴可以用体验反思来获得.一方面,体验与经历不同.另一方面,体验不能分析,而只能通过直觉完成.体验是某种不可忘却、永不枯竭的意义生成.在艺术的体验中存在着意义的丰富性,它代表了生命意义的整体 14.作为符号,艺术文本有何特殊性?
首先,在符号性质方面,如果说一般符号是概念性的,那么,艺术符号则是表象性的。其次,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上,如果说一般符号是外指性的,那么,艺术符号是内指性的。再次,就符号形式来说,艺术符号具有一种构成性。这一符号包含两方面意义:第一,艺术文本是构形性创造的结果。第二,艺术是对情感的符号形式的表现。最后,就符号的存在来看,艺术符号具有一种透明性 15.艺术接受审美经验的特征是什么?
艺术接受审美经验的直接性指的是它对对象的感性直观的把握方式,这种把握方式具有直觉特点.艺术接受审美经验的情感性指的是审美过程中主体体验到的愉悦之情.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愉悦,它不同于纯粹的生理快感,它比日常情感蕴涵着更为丰富、深刻的人生内容.审美经验的沉思性指的是审美感知活动中,欣赏者之主体感觉一种集中状态.在美学术语中,这种集中感觉沉思状态又被称为“观照” 17.胡塞尔结合丢勒的铜板画《骑士、死神、恶魔》分析了艺术品哪几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以常态知觉对象存在的“作为物的铜板画纸以及上面的墨迹”,胡塞尔称之为“形象载体”;第二层面是用“知觉意识”把握的由线条勾勒出的形象。第三层面是由“审美观照中的意向作用”所把握的“有血有肉的骑士”的层面。 18.简述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
①瞬间性。当摄影者进入创作现场时,一系列思维活动都得在瞬间同步进行,摄影艺术的瞬间性是双重的:它不仅每次只能完成一个摄影对象的拍摄活动,而且它的创作过程也只能在瞬间完成②多层次的价值判断。当摄影者进入拍摄现场进行创作时,他必须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价值判断。首先分析是具有艺术价值,新闻价值,还是实用价值的判断。然后便是进入摄影艺术本体价值的审美判断③宽广的再创造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毫不费力的利用电脑和相应的软件,修改自己创作的照片,对作品进行编辑处理,再创造,直至满意为止。 20.举例说明常见的戏剧分类方法?
①按作品的样式、类型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②按作品的容量大小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戏剧小品③按表演的方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木偶剧、诗剧以及皮影戏等④按作品的题材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神话剧等。 22.简述中西方古代艺术的文化内涵?
尽管“古典主义”艺术创作决定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以朴素和谐为共同属性的审美特征,但其相异的社会背景又决定了其各自不同的艺术内容,以及审美对象背后的文化支撑.西方古代社会可称之为“宗教社会”,宗教神学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支柱,因而在艺术内容上强调的是“人神之和”;中国古代社会称之为“宗法社会”,世俗伦理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支柱,因而在艺术内容上强调的是“人人之和”
19.简述建筑艺术整体和谐审美特征的表现?
首先,建筑艺术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充分体现了整体和谐。整体和谐不仅是指形体上的合比例,给人和谐的视觉感受,而且包括着适用的需求。其次,建筑的群体组合是根据不同的适用目的和美的规律进行的。再次,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也要和谐。建筑一旦完成,就长期地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其三维空间实体必然与周围的一切发生关系。因此建筑离不开环境,环境能反衬建筑,而人与建筑环境更是处在辩证的关系之中。
21.简述古代人的艺术实践和审美理想的基本特征?
①在艺术实践上,古代人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相统一的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②在审美理想上,古代人一般都向往以“优美”和“壮美”为类别特征的素朴和谐的美的艺术③尽管相对而言,中国与西方在上述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上各有偏重(西方古代在艺术创作上偏重于客观再现,中国古代在艺术创作上偏重于主观表现),但二者只是有所偏重,而不是偏废。换言之,追求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统一,是其共同的价值理想。 23.以建筑为例,简述现代艺术的文化内涵?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宗法文化”,还是西方传统的“宗教文化”,通通被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文明所取代。这样一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加剧,中国与西方艺术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趋同的现象。仍以建筑为例,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无论是中国的建筑,还是西方的建筑,都不再负载更多的伦理和宗教内容,而是以科学的理性手段来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就在现代建筑之文化内涵渐渐稀薄的同时,其固有的民族特色也在不断减少。科学化必然带来标准化,标准化又必然带来模式化,这便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大悖论。 25.如何理解中国艺术审美理念发展史上的尚意论?
“尚意”论是一个起于晋宋时期而盛于唐、宋的中国艺术核心命题.从内涵上分析,“意”比“情” 、“志”更偏于内心的、精神的、意念的层面,其艺术意蕴也更宽泛、更虚灵、更无限、更自由,因而也具审美韵味.因此,“尚意”论比“缘情”说,一方面大大淡化了个体之情的感性化、个人化色彩,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主体的内心体验和审美意趣,因而是一个更加丰富深广的主体性、写意性美学概念 26.请概述亚里士多德“摹仿论”艺术观的主要观点?
①音乐、舞蹈、美术、史诗、剧诗、颂歌等都是“摹仿”现实的艺术,所不同的只是它们摹仿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取的方式有别②艺术的摹仿根源于人的天性,因为“人和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这就将“摹仿论”建立在人性必然的哲学基础之上③人们之所以用作品来摹仿现实,是因为“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这又赋予“摹仿论”以必然的生理——心理学依据④人对于摹仿的作品为什么会产生快感?那是“因为我们一边在看,一边在求知”.这样,亚里士多德就将建立在人性必然基础上的“摹仿论”诗学同认识论哲学最终结合了起来,从而构造了雄霸西方文艺美学二千余年的一个基本思想传统 28.简述电子媒介艺术突出的特征及其不利影响?
电子媒介艺术突出的特征是感性形象突出,它能够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使观众在视觉、听觉和心理上都获得丰富的感性享受。电子媒介艺术对人类的审美经验也有不利的影响:一方面,电子媒介艺术往往过于追求感性的享受,其精神意蕴则显得相对贫弱。另一方面,电子媒介过于逼真的声像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观众的想象和思考,造成了艺术接受的被动性。而这些对塑造大众丰富完满的审美经验显然是不利的。